“云峰飞弹”究竟如何?

4月底,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中山科学院”在屏东九鹏湾基地进行了多次“飞弹”试射。

继四月份代号“强弓项目”的天弓3增程型试射失败后,他们又从4月5日到19日连续在台湾东部外海进行导弹试验。

据称这一轮试验中试射了多种导弹,其中包括了一种射程1500公里的“云峰飞弹”,那这种飞弹呢,是一种“巡弋飞弹”,而且它即将投入量产。

500

沃特公司的STM靶弹

台湾绿媒当然马上就进入表演状态,声称“云峰飞弹”射程可以覆盖大陆北方,可以先发制人,攻击大陆的军事基地,破坏解放军对台军事行动的准备。

颇有点喜大普奔的意思……

不过他们的喜大普奔一向廉价,前几天天弓3增程型导弹试射失败,可台湾媒体还是大肆吹嘘说这玩意如何如何厉害,能够拦截东风-17……也不知道这逻辑回路是怎么连通的。

用当年三毛从军记里的台词说就叫:“胜利是最好的兴奋剂,一场战斗的胜利,应当当成一场战役的胜利”,只要稍有什么可吹嘘的,哪怕是试射失败,那也是古今台外,无出其右,天底下要是没有了我们台湾,美国那些高科技的东西,它也做不出!

这种井蛙心态咱们看个乐就行了,到也没必要深入剖析。

还是客观的说说云峰飞弹吧。

大家知道云峰飞弹项目起源其实和雄风3起源一样,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8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台湾成为了“亚细亚孤儿”——那也是很悲情吼。当时美国停止了对台湾的很多直接军售,比如原本答应卖给台湾的F-20战斗机。出于无奈,台军在80年代先后购买了来自德国空军、丹麦空军和比利时空军以及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二手机,其中日本空自的二手机还是日本三菱公司仿制的,所以和美国原版飞机有些零件看起来一样,但你要真以为可以互换,就会导致坠机……台军当然知道F-104不好,但是当时无从获得更好的战斗机,所以捏着鼻子也得用,所以台军F-104用的特别久,一直到1998年才退役,总共两百多架飞机,摔了一百多架。

500

台湾当年最惨的是一批为了弥补摔机损失从美国手里倒腾的日本退役的F-104J,但这批飞机交付后用了5年就退役,因为发生了无法和其他F-104通用零部件,导致飞机坠毁的事件

500

F-20虽然美,但后来也因为中美关系改善和美国空军担心这种廉价高性能飞机受到国会的注意从而硬塞给自己,设法搅黄了

虽然直接获取美国武器装备方面阻碍很大,但是美国毕竟是个真·国际级大阴阳师,它的两面派手法是纯熟得很。直接提供武器装备有阻碍,那就搞技术支援——台湾军工产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历史性的大突破,虽然算不上独立自主,但算是建立了一定的军工基础,比如“台产化率”高达百分之一的IDF战斗机,那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就。

而台湾的导弹项目也是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搞出了“天剑”系列空空导弹、“天弓”系列地空导弹、还有“雄风1”、“雄风2”反舰导弹。

这些导弹呢,按照美国的观点,对于台军来说都属于“防御型”武器,因为它们主要是用来提高阻止解放军的船团和机群的能力的,台军用它们也无法直接进攻大陆。包括IDF战斗机,这个项目名称就叫“自制防御战斗机”,所以它航程很短,也没法带很多对地攻击的武器。

但是台湾当局当然不甘心于此,一度曾想开发核武器,而作为核武器的投送工具呢,最有效的当然莫过于弹道导弹。咱们知道,如果单纯说原子弹和弹道导弹,那都是上世纪40-50年代主要国家就能研制的东西,台湾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民用工业基础,要开发这类武器其实并没有技术上的难题。

这方面呢,台湾就取得了一些进展,研制出了射程130公里的液体燃料地地导弹“青峰飞弹”,后来又用天弓地空导弹同源的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开发了据称射程达到300公里以上的“天马飞弹”。

500

台湾当年阅兵式上展示的“青峰飞弹”,实际上是模仿MGM-52导弹的产品

500

天马飞弹虽然从未公开露面,但台湾“中科院”的谈控火箭据称就用了天弓的相关技术

不过美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希望大陆帮助他们对抗苏联,因此绝不能容忍台湾拥有主动进攻大陆的能力。

因此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台湾的地地导弹项目无疾而终,核计划也被叫停。

但有些技术它本身就很难界定是进攻性,还是防御型,例如美国向台湾提供的冲压发动机技术,就是美国沃特公司1976年研制的STM靶弹,及其发动机。

台湾上世纪80年代购买这种冲压发动机技术的时候,也是以“防御”名义获得的。宣称是用它来研制“天弓2”地空导弹——使用冲压发动机的地空导弹,就类似于苏联的SA-6“立方体”,与它差不多同一时期印度的“阿卡什”导弹也起步了,用的也是同类发动机……啊算了这有点扯远。

冲压发动机防空导弹呢,理论上说有着射程远的优势,但实际上80年代水平的技术下设计出来的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很容易在大幅度机动的时候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发动机熄火,那中美俄都没突破这个技术难题,台湾当然更没这本事。后来实际开发的天弓2导弹也是天弓1导弹基础上的发展型,没有用冲压发动机。

所以这个计划就被取消了,但这个技术不能浪费了呀,于是90年代期间,台湾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重点就转向巡航导弹方面了。其实台湾把美国的“防御武器技术”转用到“进攻性武器技术”方面呢,那也是老手了,他们使用通过雄风2导弹研制获得的小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研制了尺寸放大的雄风2E巡航导弹也是这类东西。

500

雄风2E的外形想象图

只不过本世纪初,大批F-16战斗机形成作战能力,这种战斗机虽然还是缺了一些关键的东西,但相比于IDF,具备较高的对地攻击能力,台湾当时认为凭这些飞机就可以“决战境外”,所以对雄风2E这类偷偷研制的武器,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那么利用冲压发动机研制巡航导弹呢,这里面就包含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对STM导弹加以放大,制造对陆攻击的巡航导弹,台湾叫“巡弋飞弹”哈,另一个则是在原来靶弹基础上增加战斗部,直接就是一种反舰导弹。

那后一个项目大家都知道,就是今天的雄风3导弹。而前一个项目,台湾媒体在当初最早曝光“雄三飞弹”项目存在的时候就提到了,叫做“云峰飞弹”。

这种导弹据称射程为1000-1500公里,高空巡航飞行,巡航速度2.5马赫,根据台湾雄风3的技术推测呢,要打这么远的距离,它的尺寸应该很大。而根据台湾一些媒体的披露,这种导弹可能是使用固体助推器发射到高空,再启动冲压发动机,类似于大陆开发的外贸型超巡1号导弹,当然了超巡1号的巡航速度可达3马赫,其发动机技术要比“云峰飞弹”领先不少。

那么在制导技术方面,我们目前对于台军的水平所知甚少,因为毕竟他们的开发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嘛,连美国爸爸也要假装瞒着。

不过呢,他们的技术水平倒是不难猜。我们知道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有几种,第一是惯性制导,现代技术条件下,需要使用多个高精度激光陀螺仪组成捷联惯导,这种技术最高能做到一两百公里内,圆概率误差小于10米,当然掌握这个水平技术的国家,全世界也就那么几个,通常情况下单纯使用惯性制导的精度能达到50米就不错。那么要提高精度呢,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卫星定位,来修正陀螺仪的积累误差,这样可以把精度提升到米级水平,而且只要卫星信号稳定,多远射程上都能达到很高的精度。

500

高性能激光陀螺仪,台湾自己是搞不出的,之前也没法从美国直接购买,只能买一些商用产品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技术,比如地形匹配技术,也就是在导弹上装一个雷达高度计,一路探测下方经过的地形,然后和数字地图进行匹配,就可以确定导弹是否偏离路线,然后进行修正,回到预定路线上。这个技术本身不难,难度在于需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作战区域的,高精度的数字地图……这对于台军来说要求有点高,毕竟他们的“云峰飞弹”作为一个“黑箱项目”经费有限,没那么多钱让他们去搞这种有的没的。

还有一个呢,就是末段的目标雷达成像或者红外、光学成像,然后进行目标图像匹配,比较高级的呢, 还有数据链可以直接实现人在回路中,让后方的操作员看到导弹传回的目标信息,然后指定目标进行攻击。这就可以实现很高的精度了。但数据链通信的距离不能太远,没有人在回路中的自动识别呢,又是一个需要很高技术水平的事情了,如果水平不算太高呢,就很容易导弹一头砸到别的目标去了。

综合分析下来呢,在射程达到一千多公里的云峰飞弹上,最有可能运用的是卫星修正的惯性制导技术。

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陀螺仪,台湾虽然一直自吹自己电子技术如何如何领先,但实际上在这方面水平就不大行了。

据台湾媒体说,此前他们在雄风3导弹上使用的陀螺仪,原本想从美国购买,但美国很早就禁止出口可以在导弹上使用的陀螺仪。而且这里面搞笑的是,台湾是居然是找美国人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也被禁售……

据台湾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中科院”是“透过国内厂商分别向欧洲与俄罗斯等国,以不同的名义和方式,相当辛苦采购到所需的组件和材料”,换句话来说台湾是靠走私商用零件,才完成了雄风和天弓系列导弹的惯性导航和雷达引导头。

——怎么说呢,和朝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用说,这种走私零部件数量上和价格上肯定有问题,而且性能上也无法和正经的军用产品相提并论。

2018年,美国开放了向台湾出售高性能陀螺仪和导弹用的雷达零部件。

这也是台湾有信心开始批量生产天弓3、天剑2陆基版,以及近年来重新启动“云峰飞弹”等一系列导弹研制的一个重要基础。

500

雄风3导弹使用了挂载导弹两侧的助推器,据称是因为长度限制,没办法使用原来STM上就有的固冲结合技术(俄罗斯和中国大陆多种超音速冲压导弹上都用了这种技术)

500

超巡1号导弹可能与云峰飞弹的概念相似,当然了飞行速度上要快得多,但射程因为出口法律限制,只有280公里就是了,当然看看云峰飞弹,就知道这东西的潜力还是有的,有本事的用户可以自己想办法进行科研解决这个问题……那就不是我们的法律管辖范围内的事情了

应该说,云峰飞弹有了美国的陀螺仪,再加上GPS导航,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理论上,在1500公里射程上达到数米的精度,应该是有这个能力的,如果做不到呢,那说明台湾的技术整合能力有问题——当然了这事儿也是大概率事件。但就算它的圆概率误差在20-50米水平,它也算是有一定使用意义了,在“料敌从宽”原则基础下还是要表示一下重视的。

毕竟导弹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连伊朗都拥有了看起来土得掉渣,其实精度相当不错的“征服者110”系列导弹,能做到一个基地里落弹几十发,摧毁食堂、宿舍、油库、跑道交叉点等各种关键目标,却不炸死一个人,这本身就说明它的精度极高。

凭着美国提供的神器,高精度激光陀螺仪,“云峰飞弹”技术上的最大难题制导精度算是解决了,如果大陆这边敞开让你打,那么用它破坏一些关键节点的功能,当然也是可能的。

那么决定云峰飞弹是否能具备作战能力的关键问题就推到下一个,台湾能生产装备多少云峰飞弹,而这种导弹又能否突破大陆的防空系统。

这个第一个问题,今年3月6日,台湾中山科学院高雄大树院区发生火灾,这里也是台湾生产导弹燃料的一个厂区,从现场图片我们得以一窥台湾导弹生产设施的一角。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2016年,中央电视台在航天科工集团做节目,首次用导弹生产线作为后台背景,首次展示了生产“长剑”巡航导弹的厂房,在节目进行的同时,自动化的导弹转运装置就把流水线上的导弹通过厂房转运往下一个工序……

那相比之下,台湾“中山科学院”的这个厂房就很有“克难精神”吼。

500

中山科学院这导弹厂房……从各种摄像头来看安保还挺严格,当然这可能只是个仓库,不算是铁证

500

在央视访谈期间,后面的长剑巡航导弹生产线还在运转,自动化小车将导弹运往下一道工序,已经实现了厂房的近乎无人化

当然了,这种比较实际上有点片面,咱们说个实际产品吧。台湾1997年就宣称“天剑2”型空空导弹开始进行生产,到2004年,有媒体披露,实际上这几年只生产了210枚导弹,也就是说他们的130架“经国号战斗机”,一架飞机两枚导弹都配不上。2010年以后,台湾又先后生产了几批该型导弹,但由于能用天剑2的导弹也只有IDF一种,所以生产多了也没啥用,所以数量上也就是以几百发顶天了。

相比之下,大陆的霹雳-12导弹的产量有多少呢?这个我们也无法提供数字了,但解放军的国产三代机日常训练中都在使用这种导弹,就算我们按照最低最低的数字,每架飞机就算只有4枚导弹,解放军现役至少1000架国产三代战斗机,就至少有4000枚导弹,储备数量最最起码也要再翻一倍吧,那也就至少有8000枚库存。

……从这个对比我们就可以推想,台湾地区作坊一样的导弹工厂能造得出几发“云峰飞弹”了。

当你用十年时间生产一两百发导弹的时候,你的对手在以每年几千发的速度生产,然后你还想搞“威慑”?这有点可笑吧?

这还不算完,那“云峰飞弹”能在一万米左右高度,以2.5马赫突防,对于解放军防空系统来说,算不算是难以拦截呢?

500

讲真,如果要拦截这种高空大摇大摆飞行的巡航导弹,解放军空军最高兴的是装备歼-11、苏-30、歼-8的单位,毕竟拦截高空高速目标正是他们的武器系统设计上针对的任务类型,而且目标又不会反抗,只会直线飞行,只要会正确发射导弹,那一次升空就能有4个甚至6个战果到手,虽然含金量低点,那谁说导弹不算目标是不是?

不算,这正是S-300、红旗-9这些导弹的最佳作战空域,拦截距离都超过200公里,更甭提对于现代巡航导弹来说,最有效的拦截手段就是空空导弹。就算是歼-8F战斗机,也能用霹雳-12导弹轻松同时击落4枚来袭的云峰飞弹,而歼-8在今天解放军中的地位大家想必也都知道是个什么状态……那就更别提歼-10、歼-11这些主力战斗机的拦截效率了。

所以呢,指望云峰飞弹在战时能“先发制人”,给解放军武统行动制造麻烦这种事呢……我只能说是梦里啥都有了。

这里咱们还没说台军打算在哪里部署云峰飞弹的问题,事实上雄风2E导弹的部署基地此前就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而在两岸现在的力量对比之下,这种已经暴露的基地就等于在战时第一时间被摧毁。那在台湾现在这种任何风吹草动马上就会被发现的情况下,“云峰飞弹”在哪儿部署才能避开24小时监视各种蛛丝马迹的大陆情报手段呢?

其实呢,列车长对于台湾人民并无恶意,如果觉得我说话刺耳呢,或许只是因为在井底呆的太久,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