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公司“抄底”电影院吗?
作者 / 吕世明
距离上影发公告推动影院终端产业的整合并购已经50天了。影院倒闭2000家的消息不断传出,但究竟谁会来接手还没有任何风声。
“2000家影院倒闭这个数字肯定是夸张的,至少是不精准的,但如果迟迟不能开业,这个数字的到来可能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因疫情所导致的影城迟迟不能开业其负面效果已然显现,根据多方媒体报道,今年第一季度,内地关停和倒闭的影视行业企业已经多达数千家,但拍sir问询相关的业内人士和院线负责人,大家均表示目前的情况还没有网络上说的那么糟糕。
即便如此,2020年注定会有大批院线和影城倒下,2019年内地全年倒闭的影城数量尚不及300家,但今年上半年突破这个数字已然是板上钉钉。
资本的嗅觉是灵敏的,根据院线拓展方面朋友透露,近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公司和个人在问询倒闭影城的收购计划,那么今年真会成为抄底影院的好机会吗?
影城数量增长惊人,但尚未到达峰值
要谈抄底收购影城,还是先要从近几年电影市场的发展谈起,因2010年的《阿凡达》、2012年的《泰囧》和2015年多部影片惊人的票房刺激,在这几年内地影城数量开始激增,内地用不到10年的世界,便一跃成为世界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
如果从客观上来看,其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一二线城市的影城(包括厂矿俱乐部和能放映影片是礼堂)数量并不少,但因各种原因中国电影一直都在低位运行。
▲促进十部大片引进的吴孟辰和后任韩三平
低位运行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产能和质量有问题,只不过在长久以来,电影一直都不算更纯粹的商品,即便那时我们已经开始引进十部分账大片和有一些高质量的国产商业片。
伴随着城镇人口化数量的激增和区域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中国经济状况的向好,看电影再也不需依靠单位公司福利票和假期学生联票来支撑,多厅影城和设施条件更好的影城的新建也让观众更多开始自主来到电影院。
即便到今时今日,中国内地银幕数量接近七万块,影城也在一万二千家上下,但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可能仍旧未触及天花板,只不过目前较集中的矛盾是仍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没有形成把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的习惯。
对比像美国、日韩和欧洲电影发达国家,中国内地的人均观影频次、每块银幕覆盖的人口数量都有较大差距,要知道韩国每年的人均观影频次可以达到近4次,这对于世界范围内都是望其项背的,也是韩国电影能够真正崛起的内在原因。
▲万达将持续投资新建影城(资料来源万达电影公告截图)
因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新影城签约的计划预计会有较大的萎缩,但之前一些已经签约的项目其实也都在近期开始复工进场,几个月的装修缓冲期恰好成为这一部分影城的优势。
伴随着更好的经济成长速度和城镇化规模的加剧,中国在未来仍旧还会有一定的银幕增长空间。按照原计划银幕数量要在今年突破八万块,目前这个速度注定会放缓,但计划的实施进程不会停歇,中小规模的扩建和新建仍然是主流,对于老旧和被淘汰影城的收购也是势在必行。
疫情淘汰了运营不良的影城,这更需投资者谨慎入场
“据我了解的数字是两百多家,因为目前疫情期间,实际各个院线和影管公司都出于半停工状态,更何况影城想办理注销也是一个不那么简单的过程。”
根据业内人士的透露,受到本次疫情的影响,国内的确有二三百家影城提出了倒闭申请,这其中更多集中在二三线地区,更低级别的地区反而因为房租更低或者影城本身就是业主自己在经营,其压力要比一二线小一些。
如果我们单纯把一部分影城的歇业的原因归结为疫情,这似乎多少有点不妥,毕竟对于很多院线和影管公司而言,这几年辛苦攒下的家业可不是一朝一夕就会被摧毁的。
对于影管公司直投的影城,大部分有一定资本和实力的影管公司,是不会轻易放弃旗下的影城;那么对于一部自营和私营影城,他们中的一些是多个股东共同投资经营的状况,而且一部分影城又会存在相当大比例的借贷行为,这些影城的注销会非常麻烦和繁琐,不会在短期内实现。
一些影城不仅仅是给房地产打工,同时也在给银行和国家打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如此,很多影城即便面临严峻的业内外竞争,也不愿意放弃生存的权利,能维持就维持,能苟且活着就苟且活着,即便这两年内地的电影市场竞争日臻激烈,大家也抱着“侥幸”的心态经营,更何况部分影城还有相关部门的补贴可以拿,还可以依靠第三方电商的补贴维持下去。
目前的状况是,关停倒闭的影城有很大一部分是本身处于业态较差商场,即便恢复营业其也难有好的状态;还有一部分是本身经营就已经出现相当大的问题,缺少春节档的补给对其是毁灭性打击,同时还不容易拿到相关补贴和第三方的资助。
当然像橙天嘉禾天津店,是商场本身租约到期,同时该店的经营状况也是每况具下,停业对其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只不过其物业方万象城已经是收回影城经营权,预计会调整为万象影城来继续经营。
从此来看,大部分倒闭注销的影城,要么是业态有一定的问题,要么是商场向收回来自己做,这对于大部分意欲通过于此进军电影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消息。
不过考虑到仍然会存在一定的良性资产,毕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目前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收购影城并不容易,虽然目前有很多第三方公司和金融公司提供了相关服务,但信息来源会存在不对等以及信息的时效性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特别需要投资者的谨慎和小心。
部分影城仍具投资价值,需要通盘筹谋和考虑
投资本身肯定是具有风险性的,这也是很多长久经商人士的共识,针对目前内地一些经营达到并超过七八年的影城,如果一直不思进取,被淘汰和自行倒闭并不是什么罕事。
但收购影城可不是买卖二手房那么简单,对于大部分群众买新房和二手房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投资者考虑是新建还是抄底收购老影城一样要去面对。
问题在于,目前从国家层面来看,肯定是鼓励大家去投资新建影城,从增加的速率来看,新影城可供选择的范围似乎更多更大,毕竟每一年新建影城的数量远远超过倒闭的影城。
当然,新建影城要面临更复杂的程序和繁琐的手续,包括之后的消防和其他难以绕过的阻碍。相比来看,只要是曾经正常经营过的影城,这些方面在后续开业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都会相对好处理。
较复杂的问题在于调研!因为即便我们抱有对原影城物业方足够的信任,但考虑到该影城所处区域的业态调研是在多年前做的,其规划和方方面面的数据可能和当下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影城原来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一些问题和风险,同样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多多少少的确是和买卖二手房情况类似,好在于目前对于影院拓展方面的专业公司都可以根据大家的能力和需求提供方案,甚至这个方案可能是全国性的。
这里我们强烈不推荐大家去考虑一些低价影城和非核心商圈的影城,他们的盈利能力会很差,虽然看起来有一定的性价比,但不同于房地产买卖,电影作为一种特别依赖流量的服务门店,他对地点的要求是极高的。
仍旧会有人表示,当下中国电影院也是存在泡沫经济,中国为什么需要一万多家电影院,一些城市电影院都要达到近百家了,我们真有这么多的观众吗?
▲2018年美国娱乐人次对比,全世界都更爱看电影(图片来源见水印)
美国电影院在上个世纪最巅峰的时期已经达到2万1千余家,如果不是反垄断的派拉蒙法案出现,这个数字还有成长空间。相比美国更多元的文化娱乐项目,电影对于中国人而言,仍然是未来五到十年内,最经济和划算的文娱消费项目。
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注定会有很多影城注销停业,不过相对已经准备出手的上影等国企和股份公司而言,普通投资的所能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是更有限的。这也给今年致力于抄底入行的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难度,不过电影院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当的,他也是在众多商业模式中很少仅依靠埋头苦干就能赚钱的行业,不过在今年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影城项目,他的性价比肯定要比往年优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