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和手机放一起会消磁吗?| 趣问万物

来源 | 《万物》等

编辑 | Mirror

银行卡和手机一起会消磁吗?

500

出门时,我们总会留心把手机和银行卡、交通卡等磁卡分开,以避免消磁,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首先来了解一下磁卡是如何储存信息的。在磁卡背面有一道黑色的条带,那是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条。磁条内包含了许多个磁畴(可以当成一个个小磁铁),磁化后会以特定的方向排列,这样就能用来存储信息(拓展视频见文末)。然而在强磁场的干扰下,磁畴们会乱了阵脚,导致磁条中储存的信息发生错乱或被抹去

500

刷卡时读取的是磁条(黑色条带)上的信息

利用无线电波通信的手机的确会产生磁场,但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磁卡本身的磁化程度也有高有低,它们抵抗磁场消退的能力是以矫顽力(保磁力)来衡量的。磁卡的矫顽力通常分为两个级别:矫顽力较弱的在300奥斯特(磁场强度单位)左右,比如普通的酒店房卡;强的可以达到4000 奥斯特,银行卡等用于支付的磁卡就属于这类。

矫顽力弱的磁卡的确更容易受到外界磁场干扰,但短暂地接触手机其实影响不大,除非你让它们俩来个长时间的零距离接触。对于矫顽力强的磁卡,手机磁场在一般情况下更不足以使其消磁,但如果你把手机扬声器开到最大,同时煲个6~7小时的超长电话粥,那不仅磁卡受不了,你自己也会受不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放心地把磁卡和手机放在一起,因为手机产生的热量更有可能导致磁卡消磁。所以保险起见,还是把磁卡和手机分开放,或者干脆合二为一,使用手机里的电子卡。

500

IC卡使用的是电子芯片而非磁条

还有一类银行卡上你看不到磁条,它们属于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而非磁卡。这种类型的卡片是通过电子芯片而非磁性物质工作的,因此磁场攻击对它无效,但还是得防电流攻击和机械攻击。

三脚插头的中间脚为什么要长一些?

500

 图源:pixabay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插头要么是两个脚,要么是三个脚。它们共有的两脚连接的是通电必须的火线和零线。插头接上电源后,电流会从火线流向电器再流到零线,形成完整回路。这么说来,第三个脚岂不是打酱油?如果电路工作正常,没有漏电,那么第三脚的确没必要插足。但要是电路发生漏电,第三脚可就是救命线了,作为接地脚,它能够将泄漏的电流顺着接地线导入地下,以免导到你身上。

500

三脚插头结构

接地脚被安排在了三脚插头的中间顶角,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它比其他两脚要略长一些。这可不是为了凸显它的重要性而设计的,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它的防护作用

当你将插头接入插孔,较长的接地脚会先于零线火线接入电源,它就像在前方开路的保镖,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漏电危险做好预防工作。一些插孔还设置了保护门,在接入接地脚后,可以帮助其他两个脚更顺利地接入。而在你拔出插头时,较短的零线脚和火线脚则会先被断开,接地脚紧接着断后。这样就能从头至尾充分保障我们的用电安全了。      

头皮屑是从哪儿来的?

500

 图源:pixabay

“长发拂过,留下片片雪花”,听起来很文艺,但现实可能是“姑娘,你头皮屑掉了”。受头皮屑困扰的人不在少数,这可不是因为不讲卫生,头上积灰,这些“小雪花”是人体的正常代谢产物

就像我们头发会不时掉落一些再长出,我们头皮细胞也会周期性地更新换代。头皮最外层是由化或死去的角质细胞构成的角质层,正是它们产生的角质蛋白,保护着我们的头皮。同时在它们的下方,新细胞在不断生成准备接替老细胞的工作。当角质细胞死去后,会和皮肤细胞分泌的油脂一起形成头皮屑,然后像落叶一样自然剥落。因此,产生少量头皮屑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现象,除了给人感官上的影响,并无大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规律清洁之后,依然持续产生大量头皮屑,并且头皮发红、严重发痒,恐怕就是头皮生病了。真菌感染、过度清洁或侍弄头发都有可能刺激头皮,打破其原有的代谢平衡,进而加速头皮屑的生成。      

光子为什么一开始就能达到光速?

500

如果你把光子当成了一个普通粒子,那的确会觉得很诡异。这就好比一个宝宝刚降生还没下地爬就已经飞上天了,完全跳过了加速过程。

但问题是,光子自诞生之时就“光环加身”,它可不是什么“普通粒子”,而是令人琢磨不透的量子,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粒子,也是波,即具有波粒二象性。想象一颗石子被投向平静的水面,它所激起的涟漪一开始就具有一定速度,而不需要经过加速,接下来仍旧会以这个速度向外传播,直到消散。不过,这并不是水分子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而是振动的水分子传递能量的速度

500

水面涟漪

光子被激发出来的那一刻,它表现出来的性质更偏向波,因此一降生即拥有速度。而且光子与普通粒子相比还有个根本的优势——光子的静质量为0,这就意味着它可以毫无包袱地向前冲,轻而易举地获得速度满点属性(光速),在起跑线上就将其他一切粒子远远甩在身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