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第一村的传奇人物——钟剑锋
93中英联合徒步穿越死亡之海
一百多年来,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如同磁铁一般,吸引着有强烈探索欲的冒险家。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积贫积弱,内乱不息。一批仁人志士空有一腔科学救国的激情,苦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很难实现自己探索大漠的梦想。倒是一批外国探险家,怀着各自目的来到西域,开创了扬名世界的事业。诸如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的亚洲腹地探险;英国人斯坦因对尼雅遗址的盗掘;瑞典人斯文·赫定对西藏及新疆沙漠的科考等。
沙漠探险
1993年春天,新疆大自然旅行社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打算在9月组织一次自西向东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的联合探险。自治区前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得知此事,非常高兴,积极促成了此事,并出任中方名誉主席,英方也由前首相希思担任名誉主席。
中英联合探险
1993年9月23日,探险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麦盖提县出发了,一路东进,11月21日在沙漠东缘的若羌县罗布庄结束考察,历时60天行程1500公里,完成了首次东西方向横穿瀚海。探险的丰硕成果自不必说,还意外发现了一个传奇人物。
野猪出没的地方
牙通古斯村,维语野猪之意,坐落在牙通古斯河尾闾的大漠腹地。它是沙漠公路进入和田后,经过的第一个绿洲,被外界称为沙漠公路第一村。千百年来,村民们在这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自然,平静。
坐落在牙通古斯河畔的牙通古斯村,不仅是沙漠公路第一村,后来安迪尔乡政府也从安迪尔河畔迁来这里,牙通古斯村成为安迪尔乡政府所在地。
10月24日,探险队抵达牙通古斯。村民将探险队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随行翻译听不懂村民的方言,双方无法交流。几个小巴郎跑到一户人家大喊,来汉人啦!户主闻讯,挤到人群中间。他24年来第一次见到同族。
这位满头白发,一脸沧桑的村民叫钟剑锋,原名钟章玉,1934年出生,53岁的爷爷为他起了乳名“五三”。1947年,钟家搬到广西鹿寨县中渡镇,盖起店面做榨油生意,家境日渐殷实,购置了不少田地。钟家和当地望族副县长罗松交好,罗家把小女儿许配给钟家长子章玉,15岁的他成了国民党县长的女婿。
沙漠公路第一村——牙通古斯
1949年12月,广西解放。后来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来临,身为地主后代,钟章玉高小毕业后,无法继续求学。家里的店铺、田地也被没收。1956年,钟章玉被送到桂林的会计学校学习了半年,此后在鹿寨县头牌乡供销社做会计。不久,有人指责他“乱用公款”,尽管经过算账,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一气之下,他离开了供销社。
1957年,在贵州独山县的外祖母劝他到贵州找事做。离家的那一刻,他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多年。在亲戚的介绍下,钟章玉进入独山县制米厂,因为懂会计上的事,又会维修机器,很快得到厂长的器重,不到一年,妻女也接到了独山。
1960年7月,钟章玉工作中不小心把一颗螺丝钉弄掉了,导致整个机器损坏。这次意外与“钟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国民党县长的女婿”联系在一起。一连几天,全厂120多名职工开会揪斗破坏分子钟章玉。他无法忍受不白之冤,甚至来不及告别妻女,就走上了出逃之路。于是,钟章玉从世界上消失了,从独山开出的一列火车上,多了一个叫钟剑锋的人。
经过几个月的颠簸,钟剑锋到了新疆。一路上,他和3位来自湖南和四川的工友相识。1963年,4人来到南疆重镇喀什,在一个回族小客栈住下来。后来碰到一位烧砖的九二五老兵,在喀什碰到汉人,比亲兄弟还亲切,老兵看钟等几位会手艺,领他们去见红星公社的买沙甫·玉素甫书记。买沙甫指着一堆1958年大跃进时期购置的柴油机说,这些机器没人会搞,一直用雨布盖着闲放在这里。你们能弄好吗?
二十多天时间,几位工人让柴油机“轰隆隆”地发动起来。买书记很高兴,想让钟剑锋当修理厂的厂长,他却提出,不当厂长,不要工资,只要盈余的提成,三年内保证把当地的技术人才培养出来。一个月下来,四个人每人分了五百多块钱。有人肚子涨了:“毛主席一个月才四百多块钱,这帮盲流比主席工资还高!”
好景不长, 1969年8月,分裂分子密谋在边境地区制造。中央军委、新疆军区、喀什军分区决定在喀什“大清理”,揪出所有“黑人黑户”。钟剑锋当时是建筑队队长,手下有一百多名工人。当年从贵州匆匆出走,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他被当作“叛乱头目”逮捕。
买书记和公社的乡亲们知道这个汉人小伙子是被冤枉的,他让在部队当连长的妹夫偷偷把钟剑锋救出来,躲在一辆开往和田的货车厢里,一路东去。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条大河坝边上,他拿了几个干馕,顺着河坝往沙漠腹地走去,两天两夜,走了七十多公里路,到了牙通古斯。初来乍到,钟剑锋一句和田方言都听不懂,靠自己的手艺说话,赢得了老乡们的好感。他在这里落脚了。
1977年,钟剑锋和当地的一个维族妇女结婚,生下了两儿一女。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胡杨的眼泪
闭塞的交通,全靠骆驼与外界来往,从民丰县城到牙通古斯村,骑骆驼要走三五天,村民在胡杨林里放羊,在沙窝里挖大芸,用羊皮和大芸换取生活物资。
村落民居
大漠肆虐的风沙时刻准备吞没这片绿洲。村民们住在土块圪垯垒成的房子,用红柳条编成院墙。在茂密的胡杨林里,收集胡杨树叶当作牛羊的饲料,顺便把胡杨树伤口流出的汁液,经风干变得白里透黄的结晶采集下来。用开水把结晶化开,和在面里,打出的馕,金黄发亮,带着阳光和火的光芒,透着胡杨树的芬芳,散发着琥珀色的光润。
沙窝里,盐碱遍地,胡杨强大的根系,将水和盐碱吸纳到躯体。久而久之,达到饱和,从干枯的树皮或者折断的枝杈伤口里,流出经过身躯升华的盐碱结晶——胡杨碱。人们更愿意叫它——胡杨泪。
胡杨泪
胡杨越多的地方土壤改良的越好,其他植物在这地方也越容易成活。胡杨一生都在默默做贡献:树干可搭屋、刻舟,枝杈可让人们取暖,落叶可饲喂牲畜,整个身躯为人们挡风阻沙,流出的眼泪成为人们甘美的食物。
重返故里
钟剑锋的故事让在场的探险队员和记者唏嘘不已。记者报道了他的故事,第二年,在好心人帮助下,钟剑锋领着两个儿子——13岁的吐孙江和7岁的肉孜阿洪回到了广西老家。媳妇儿和女儿舍不得祖祖辈辈生活的绿洲,不愿离去,从此夫妻天各一方,母女俩相依为命。
钟剑锋早已经忘记了乡音,讲一口和田口音的普通话。父母又悲又喜:“我们老了,没想到还能再见上五三一面。” 1996年、1997年,见过回归的游子后,钟剑锋的父母先后离世。
重返故里的钟剑锋迅速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一家三口在柳州市安了家。两个巴郎因为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先后退学,儿子们的前途成了老钟最大的牵挂。尽管生活窘迫,钟剑锋仍然觉得,现在和牙通古斯的生活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民族团结情意重
2003年7月,有读者向《柳州日报》反映,两位新疆维族少年流落柳州,得到了五菱第五配件厂胡女士等人的帮助,但因为语言不通,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报社迅速联系上在新疆生活过二十多年的传奇人物钟剑锋老人,热心的钟老做翻译,和报社记者一起为帮助两位迷途少年返乡奔前跑后。几经波折,两个小巴郎的父亲赶到柳州,在民警的帮助下,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7月23日,钟剑锋带着一个红纸包来到报社编辑部,红纸包里是两个小巴郎的父亲艾力·阿兴和阿卜杜拉·肉孜写给柳州好心人的感谢信,经过报社记者的牵线搭桥和连续报道,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这两个家庭终于在数千公里之外找到了失踪四十多天的娃娃。钟老逐字逐句翻译了感谢信内容,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民族团结情谊重,感谢晚报发起人!”
作者:喀什汉人,自由撰稿人。
联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