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携带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
最近,网上出现图片称我国在今年6月进行了首次空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飞行试验。
由于缺乏更多证据,对于这个消息的真伪,列车长也难判断。不过如果这几张图是真的,相关配发的文字也没有瞎说,那么这可能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XX-XX导弹的空射型号。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枚导弹是挂载轰-6K型轰炸机的机翼挂架上的——图中的基本可以确定不是轰-6N。
而今年5月有关轰-6某重大改型进行特殊载荷试飞的文宣文章,也基本可以确定和上面所说的试飞没有直接关系,那个从内容来看,可能是几年前进行的轰-6轰炸机与某模拟弹的分离试验,这是轰-6N上携带的某大型空射弹道导弹的早期试验。
而这次微博所说的这个试验,如果内容说的是真的,那么无疑这种导弹的外形尺寸和重量不会特别大,从其外形来看,估计比鹰击-12大一些有限。
而XX-XX导弹,我们此前已经知道它能够装入海军通用垂直发射系统。该弹采用的一些新技术能够让它最大限度利用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内部空间。这也和这次试射的空射导弹的外形尺寸有相近之处。
如果这两者是同一种导弹,那么飞行速度超过X马赫,射程数百公里的舰对舰导弹,如果空射,射程可能还能提高50%,乃至更高。
至于这种导弹能干吗呢?
当然是打大船了,空射导弹还有额外的好处,就是难以监控,敌舰真的就只能在导弹已经一头栽下来的时候,才能发现导弹了。
以火箭的原理,低速浪费,低空大气稠密浪费。高空高速投放本来就能改用小得多的火箭。
忽视低信号特征对防空圈的作用就更莫名其妙,哪怕是低端忠诚僚机的探测设备对轰六的发现距离是多少,在防空圈上要摆多少机,低信号特征并高速发射对方防空圈得撒多大局部多少兵力。
至于机动性就更逗了,和歼击机带两吨弹的机动力,莫非轰六带四吨导弹有机动性么。
当然,如果有足够规模的隐身轰炸机机群在足够规模的隐身歼击机群下发动打击效果更好——然而这假设成立的时候就要考虑从航母上发攻击波了,还是不合适。
是你先说“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已经可辨认机型”,也是你先说“体视测距”的。
我前面问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是在什么条件下做到的?体视测距是啥玩意?
你咋又转进了?
是你先说“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已经可辨认机型”,也是你先说“体视测距”的。
我前面问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是在什么条件下做到的?体视测距是啥玩意?
你咋又转进了?
我不是特殊教育的老师,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教不会你的,培智生。
是你先说“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已经可辨认机型”,也是你先说“体视测距”的。
我前面问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是在什么条件下做到的?体视测距是啥玩意?
你咋又转进了?
这里从头到尾说了非隐身飞机没?你拿轰六特么扯淡个啥。
还红外不能测距就不算,这是多少年前的老笑话。现在的技术水平是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已经可辨认机型。能成像不能得距离,这笑话等于说激光测距之前体视测距不存在。
就和你拿着上古文否认对脉冲调制频率实现侧视雷达一样。
你看看你,不知道近几年的机载综合孔径进展,不知道八十年代开始普及的侧视雷达,连体视测距这上百年的技术都不知道,你不去培智学校太屈才了啊。
你说的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是在什么条件下做到的?
你说的体视测距是啥玩意?
看了你的几次发言,不像是坏人,我以后也不用假雷达调侃你了,等有空我会去最早的那个帖子,好好给你讲一下。
对非隐身飞机来说,常用的雷达波长所产生的雷达截面积是接近于线性变化的。能理解这话吗?
换句话说,米格31苏27在厘米波雷达照射的雷达截面积是10平米,轰6是20平米。
你换成分米波雷达照射,米格31苏27的雷达截面积变化了,轰6的雷达截面积会产生接近同样的变化。
不管你换成什么波长的雷达,二者之间的雷达截面积都不会产生数量级的变化。
至于红外,我在以前那个帖子里已经告诉过你了,红外探测距离近,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且最关键的是不能测距。所以红外只能作为辅助探测手段,在这里是没啥用的。
这里从头到尾说了非隐身飞机没?你拿轰六特么扯淡个啥。
还红外不能测距就不算,这是多少年前的老笑话。现在的技术水平是90公里外f16的红外成像已经可辨认机型。能成像不能得距离,这笑话等于说激光测距之前体视测距不存在。
就和你拿着上古文否认对脉冲调制频率实现侧视雷达一样。
你看看你,不知道近几年的机载综合孔径进展,不知道八十年代开始普及的侧视雷达,连体视测距这上百年的技术都不知道,你不去培智学校太屈才了啊。
就和你拿着陈年到甚至不考虑在脉冲中调制频率的上古老文否认侧视雷达存在一样弱鸡。
哦,对了,培智生啊,这么喊你这么多年了,你连这个词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真是可怜。
对非隐身飞机来说,常用的雷达波长所产生的雷达截面积是接近于线性变化的。能理解这话吗?
换句话说,米格31苏27在厘米波雷达照射的雷达截面积是10平米,轰6是20平米。
你换成分米波雷达照射,米格31苏27的雷达截面积变化了,轰6的雷达截面积会产生接近同样的变化。
不管你换成什么波长的雷达,二者之间的雷达截面积都不会产生数量级的变化。
至于红外,我在以前那个帖子里已经告诉过你了,红外探测距离近,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且最关键的是不能测距。所以红外只能作为辅助探测手段,在这里是没啥用的。
对照来看,你的第二句是不是废话啊,你为什么要说废话呢?因为你要死撑着,不懂装懂。
机动性,在双方都没有机动性的性能的情况下,轰炸机的载量航程,尤其是单个挂架的挂载能力,就具有了碾压性的优势。
能理解吗?
前面对你说过,伊斯坎德尔这类的导弹射程太近,没有意义。要加大射程,就要增加重量。
苏27米格31之类的单个挂架最多也就挂2吨左右,就算你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不考虑各种寿命,付出那么大代价,让这类飞机挂4吨的导弹强行起飞。人家轰炸机随便就能挂个10吨的导弹,射程上轻松就碾压你。
信号特征?呵呵,你又暴露自己是假雷达了。
那叫雷达截面积,以后记住这个词,别再出来丢人。
雷达截面积这东西差个几倍根本没用,要差到数量级才有用,你知道一个数量级是10倍吗?
苏27米格31之类的,只要有挂载,雷达截面积至少10平米以上,轰炸机就算不把导弹装进弹仓,直接采用外挂的模式,雷达截面积也是几十平米,和有外挂的苏27米格31是一个数量级。
假雷达,你根本就没接触过航空,充其量看了两本地摊杂志,何必整天装呢?
他看了个非洲起源论假说,就把假说当科学,开始认为自己祖先是非洲来的
对照来看,你的第二句是不是废话啊,你为什么要说废话呢?因为你要死撑着,不懂装懂。
机动性,在双方都没有机动性的性能的情况下,轰炸机的载量航程,尤其是单个挂架的挂载能力,就具有了碾压性的优势。
能理解吗?
前面对你说过,伊斯坎德尔这类的导弹射程太近,没有意义。要加大射程,就要增加重量。
苏27米格31之类的单个挂架最多也就挂2吨左右,就算你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不考虑各种寿命,付出那么大代价,让这类飞机挂4吨的导弹强行起飞。人家轰炸机随便就能挂个10吨的导弹,射程上轻松就碾压你。
信号特征?呵呵,你又暴露自己是假雷达了。
那叫雷达截面积,以后记住这个词,别再出来丢人。
雷达截面积这东西差个几倍根本没用,要差到数量级才有用,你知道一个数量级是10倍吗?
苏27米格31之类的,只要有挂载,雷达截面积至少10平米以上,轰炸机就算不把导弹装进弹仓,直接采用外挂的模式,雷达截面积也是几十平米,和有外挂的苏27米格31是一个数量级。
假雷达,你根本就没接触过航空,充其量看了两本地摊杂志,何必整天装呢?
就和你拿着陈年到甚至不考虑在脉冲中调制频率的上古老文否认侧视雷达存在一样弱鸡。
哦,对了,培智生啊,这么喊你这么多年了,你连这个词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真是可怜。
以火箭的原理,低速浪费,低空大气稠密浪费。高空高速投放本来就能改用小得多的火箭。
忽视低信号特征对防空圈的作用就更莫名其妙,哪怕是低端忠诚僚机的探测设备对轰六的发现距离是多少,在防空圈上要摆多少机,低信号特征并高速发射对方防空圈得撒多大局部多少兵力。
至于机动性就更逗了,和歼击机带两吨弹的机动力,莫非轰六带四吨导弹有机动性么。
当然,如果有足够规模的隐身轰炸机机群在足够规模的隐身歼击机群下发动打击效果更好——然而这假设成立的时候就要考虑从航母上发攻击波了,还是不合适。
对照来看,你的第二句是不是废话啊,你为什么要说废话呢?因为你要死撑着,不懂装懂。
机动性,在双方都没有机动性的性能的情况下,轰炸机的载量航程,尤其是单个挂架的挂载能力,就具有了碾压性的优势。
能理解吗?
前面对你说过,伊斯坎德尔这类的导弹射程太近,没有意义。要加大射程,就要增加重量。
苏27米格31之类的单个挂架最多也就挂2吨左右,就算你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不考虑各种寿命,付出那么大代价,让这类飞机挂4吨的导弹强行起飞。人家轰炸机随便就能挂个10吨的导弹,射程上轻松就碾压你。
信号特征?呵呵,你又暴露自己是假雷达了。
那叫雷达截面积,以后记住这个词,别再出来丢人。
雷达截面积这东西差个几倍根本没用,要差到数量级才有用,你知道一个数量级是10倍吗?
苏27米格31之类的,只要有挂载,雷达截面积至少10平米以上,轰炸机就算不把导弹装进弹仓,直接采用外挂的模式,雷达截面积也是几十平米,和有外挂的苏27米格31是一个数量级。
假雷达,你根本就没接触过航空,充其量看了两本地摊杂志,何必整天装呢?
但问题在于这个射程意义不大,太近了。要想提高射程的话,就要提高导弹重量,至少也得维持4吨的原重量,但这么大的重量对苏27米格31之类的飞机来说,其结构很难承受的。
强行让苏27米格31挂上4吨的导弹就算能飞起来,也得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不考虑各种寿命,代价那么大,有意义吗?
空射弹道导弹合理的方式是挂在轰炸机上,轰炸机的结构强度大,单个挂架挂10吨的都行。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的苏27米格31,在性能包线上不会高于轰炸机,而且轰炸机是正常挂载,不存在各种夭寿。
所以毛子顶多使用苏27米格31和减重的弹道导弹做原理性试验,这比用轰炸机的试验成本低,其他的什么,那都是你想多了。
以火箭的原理,低速浪费,低空大气稠密浪费。高空高速投放本来就能改用小得多的火箭。
忽视低信号特征对防空圈的作用就更莫名其妙,哪怕是低端忠诚僚机的探测设备对轰六的发现距离是多少,在防空圈上要摆多少机,低信号特征并高速发射对方防空圈得撒多大局部多少兵力。
至于机动性就更逗了,和歼击机带两吨弹的机动力,莫非轰六带四吨导弹有机动性么。
当然,如果有足够规模的隐身轰炸机机群在足够规模的隐身歼击机群下发动打击效果更好——然而这假设成立的时候就要考虑从航母上发攻击波了,还是不合适。
就如同你从来没见过侧视雷达一样,你也没见过携带空射伊斯坎德尔的米格31,因此你认为它们不存在。
培智生再见。
但问题在于这个射程意义不大,太近了。要想提高射程的话,就要提高导弹重量,至少也得维持4吨的原重量,但这么大的重量对苏27米格31之类的飞机来说,其结构很难承受的。
强行让苏27米格31挂上4吨的导弹就算能飞起来,也得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不考虑各种寿命,代价那么大,有意义吗?
空射弹道导弹合理的方式是挂在轰炸机上,轰炸机的结构强度大,单个挂架挂10吨的都行。牺牲大部分飞行性能,基本放弃机动性敏捷性的苏27米格31,在性能包线上不会高于轰炸机,而且轰炸机是正常挂载,不存在各种夭寿。
所以毛子顶多使用苏27米格31和减重的弹道导弹做原理性试验,这比用轰炸机的试验成本低,其他的什么,那都是你想多了。
地面发射火箭在低空低速段就是浪费,高空高速投放代替可以大幅缩火箭同时提高射程,伊斯坎德尔改空射火箭缩了多少,那还只是简单的弹道飞行。
苏27米格31之类的飞机载弹量能到5—10吨,但这是多个挂架的总挂载量,不是一个挂架就能挂这么多。
这类飞机一个挂架的最大挂载量一般也就2吨左右,挂的太重的话,飞机结构承受不了。
就如同你从来没见过侧视雷达一样,你也没见过携带空射伊斯坎德尔的米格31,因此你认为它们不存在。
培智生再见。
第二岛链:6K配YJ22加DF26
第三岛链:6N配DF21X加DF31X
哪天这三套配齐了,简直画美不看
卫星一小时过顶一次,根本就不能提供实时信息。
卫星获取图像后,仍需要人工判读。
航母或油轮无法直接判定,需要其他条件。
例如,一个大型目标的周围时常出现小的高速目标,那只能是航母。
或者,一个大型目标的周围有多个中型目标,而且成行军队列或战斗队列展开,那也只能是航母。
要实时跟踪的话,现在主要用天波雷达,4000公里以内有效
火炮时代,需要通过缩短双方的距离来战斗。
以上,战斗的发生都需要“可见”。但在今天,战场无处不在,在发现即摧毁的压力下,追求绝对“可见”的战争条件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和渴求。战斗,尤其是实力相当的战斗,会发生在并不完全可见的情况下。不完全可见≠不见。在此情况下,很多时候的战斗计划要基于排除法。
包括远程反舰武器在内的很多手段,在战时,更多情况下更大程度上的真实用途首先是“限制敌人的活动能力”。限制敌人的活动能力。这一件武器限制这点,那一件武器限制那点,再一件武器限制又一点,一点一点织出一个大网,敌人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就自然会缩手缩脚,甚至会劳而无功、不攻自破,又或者冒进冒险,一头撞进我们的天罗地网。
限制敌人的能力,压制,是很重要的战斗目标。先压制,再击败。
正如轻武器,班排阵地战,能够实现持续地绝对压制的一方注定会拿下战斗,成为最终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