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描述太过夸张?近代陕西的真实鸦片数量,其实更惊人
作者| 玉米酱
来源| 浩然文史
“万毒之母”罂粟的开花景象
《白鹿原》中,六娶六丧的白嘉轩几乎耗尽了家产,然而,大雪天他意外发现的一株“灵草”似乎改变了白家的气运,时来运转,《白鹿原》的故事也从这里展开。然而,仔细回顾白嘉轩的致富道路,却是用七十块大洋换来的一包罂粟种子开始的。一本万利的鸦片很快让白嘉轩的家道殷实了起来,同时也惹得其他村民眼红。不久之后,整个原上弥漫着罂粟花淡淡的香味。
这样的景象并非作者的杜撰,而历史上的真实状况比小说还要严重。《白鹿原》背景所在的晚清民国,正是全国鸦片流毒最严重的时期,而陕西地区又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北方种烟吸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至于当时普遍流传着“十个陕西人,十一个大烟鬼”的戏言,甚至当地一些长寿的老人,对此至今还有着清晰的记忆。
影视剧《白鹿原》众人劳动的场景
一、鸦片何时传入国内?
不管是普通的罂粟,还是作为毒品的鸦片,都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大概在隋唐时期,被当做一种观赏性花卉,罂粟化第一次在国内落地生根。有唐诗为证:“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而米囊花就是罂粟花的别称之一。
但是,将罂粟的果实提炼成鸦片,并且将其加入到国际贸易中,还要“归功于”东印度公司(荷兰)。大航海时代,荷兰人在印度搞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开始在印度种植罂粟,其本意是为了提炼药材,却意外发现罂粟果实可以让奴隶变得兴奋,干活卖力。最后,邪恶的殖民者将罂粟的果实制成了鸦片膏,而且改进了食用方法,鸦片逐渐在印度和和爪哇一带流毒。明末荷兰人占据了台湾,作为毒品的鸦片正式被带到华夏大地。
收取罂粟花苞中的汁液,以提炼鸦片
二、陕西何以成为鸦片种植大省?
鸦片就像肆虐的瘟疫,急速在中国的领土上传播,很快从台湾进入了内陆,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泛滥。1729年,雍正颁布了世界上第一条禁烟法令,由此中国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孤军禁烟斗争。然而鸦片流毒并没有就此停止,反而愈发严重,英国、西班牙以及后起的美国纷纷加入了贩毒大军。一边是大量白银不断外流,一边是鸦片不断流入国内,染上烟瘾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满清皇室也被沾染,中英双方因鸦片争执不断,最终发生了鸦片战争。
战争失败之后,在后来的附属条约中,清政府基本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鸦片如洪水一般在国内泛滥。因为从鸦片运售途中,清朝各级政府可以征收相当可观的厘金,清朝内部有人从与“洋人争利”的角度,提倡种植土烟,同样是花钱买烟,为何不买自己种的呢?就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国内土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南京条约》内容
罂粟的生长环境需要充足日照,但是不能太干燥;不能太多雨水,但是要有一定的湿润度,同时土壤要有足够肥力以及一定的海拔。同时满足这些条件,陕西的关中地区简直是种植罂粟的天堂。
关中八百里秦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加上纵横的水网,渭水平原向来是陕甘一带的粮食主要产区。然而,清末随着当地种植鸦片,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到光绪年间则需要从其它地区调运。
陕西从北至南,陕北的宜川、延川,关中的渭南、泾阳、凤翔以及陕南的汉中,都是当时著名的土烟产区。进入20世纪,陕西每一个县都种鸦片。从产量讲,当时全国年产量是33万担,而陕西一省的产量就占到了全国的六分之一。
广种鸦片的直接后果就是烟民数量与日俱增。咸阳地区的武功县,有40%的妇女吸食鸦片,甚至连自杀都剩下“吞食鸦片一条路”。陕北几个县城,都开着烟馆烟市,“夜里灯火万点,皆为吸食鸦片所燃”。陕西巡抚在1906年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清末陕西的烟民竟有20万之多。
陕西关中平原地形图
- 下一页
当时烟土的来源,有些是当成硬通货给的援助,有些是没收来的,还有就是出门打野缴获来的,然后就是通过你说的这些关系户向外界换取武器、粮食等物资,毕竟当时来说延安真的物产非常有限。
说到底,就是把烟土当成了对外的货币;而在内部,吸食和贩卖都是被禁止的。
董说的是买卖,来路是流通货而不是延安自产的,主要是换武器粮食之类的,本地是禁止买卖和吸食的。
斯诺的记述里面是没有鸦片的
就是这种书是如何通过出版审查的?
他是乡里的郎中,也算薄有家产,抽鸦片短短两三年就败家了。
毕竟种大烟比种粮挣钱还有榨的油能吃;后面挨饿了就种的少;但少种又收懒捐;
他是乡里的郎中,也算薄有家产,抽鸦片短短两三年就败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