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论”读书笔记(1)
同一实践,根据实践主体在世界观层面、方法论层面的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这由矛盾的特殊性规定。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便是物质先于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先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这三种基本观点(规律)为代表的世界观。
物质先于意识便是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先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再有所谓的人的情绪、思想、欲望等。例如人体内的各种激素调节人的情绪,脑神经进行着思想活动,激素所形成的神经反射产生了人的欲望等,这世界上没有凭空产生的意识,即没有意识是先于物质产生。
实践先于认识便是强调了实践的第一性。我们先读书、劳动、上课、工作等再获得认识,获得的认识再去指导实践,如此反复无穷无尽,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有指导人类活动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即没有意识是先于实践产生。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而具体到一对矛盾也是既对立又统一。在实物发展的过程中,一对矛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消失。但是一对矛盾的消失并不是说明没有矛盾了,在任何社会任何事件中都是存在矛盾的。具体到一对矛盾,它可能消失,这就是所谓的“凡在历史中产生的,都将在历史中毁灭”。具体的一对矛盾消失了,新的条件下又会有新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者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不是就没有矛盾了?说共产主义没有矛盾了一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没有的是现阶段资本主义没有的一些矛盾,而共产主义一样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是各种矛盾体的统一。具体到日常生活之中,一个领导集团中有没有矛盾?党外有没有党?党内有没有派?肯定是有的,否认这一点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民国时期的蒋介石说国民党是“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直接否认矛盾的存在,这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是荒谬的。
世界是由各种具体矛盾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具体到一对矛盾,我们想要解决,便需要仔细分析对立两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去解决,根据每个人方法的不同,解决矛盾所需要的时间精力也不同。如果处理不当,非对抗性矛盾会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而如果处理得当,对抗性矛盾也会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我们知道矛盾体的对立统一规律,便不会只看到一方看不到另一方,而是看到事物的整体;便不会只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矛盾两方面的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而发展;便不会认为一个方面可以脱离另一个方面而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即所谓全面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改开初期,外国势力进行了不少意识形态方面的成功工作,所用方法便是只说矛盾的一方面,说矛盾是不可改变的,说问题是只在这里单独存在的,即所谓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是坚决反对这种对待矛盾的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