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读书笔记(1)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是毛选的开篇之作,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阶级进行了精准的划分,这个划分拉开了一个伟大革命者的伟大革命历程的序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乃至建国初期,要团结谁?要打击谁?都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指示。

这篇文章开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依据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掌握方式及其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谁会是革命者?革命者革谁的命?这就是看谁最需要一场社会大变革,谁就最会是革命者,而谁又是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是被革命的。

迫切需要社会发生大变革的,一无所有的工人(无产阶级)是革命者;朝不保夕、为生计发愁、受剥削严重,需要变更现状的贫农、部分中农、做点小手工业、在店铺里打杂的小员工(半无产阶级)会是革命者;生计有所保障,但生活确实越来越糟糕的部分中农、小知识分子们、学生们(小资产阶级)可以是革命者。

根据经济地位的不同,其革命的态度与决心也是绝对不同的,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便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革命态度尤为坚决,其中以无产阶级最为坚定。同时,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容易团结在一起,容易觉醒阶级意识,所以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的领导者。而学生、小知识分子这些小资产阶级,看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糟糕,想到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或许不久之后就是自己的经济状况,他们也会赞同革命,参与革命。学生至少不用为生计发愁,所以也是小资产阶级。看到一些社会的不好,便想起自己以后的状况会不会越来越差,便会参与游行示威。学生是历次斗争的工具,是宣传的工具,是舆论战的工具。

希望维持自己骄奢淫逸生活、继续剥削大部分人的地主买办阶级,是不会大发慈悲地放弃自己的好处的,他们迫切的反对革命,并且拼命维护自己当今生活的合法合理性。他们有千万种动听的理由维护自己现状,说出来都把自己感动哭了。可是他们就是不说什么是公平,什么叫按劳分配,革命要消灭的就是这种阶级,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他们一看到革命的浪潮来了,就拼命地求助帝国主义势力,当帝国主义势力的走狗,帝国主义势力当然希望有这么大一片土地是自己的殖民地,他们乐于帮助这些反动阶级镇压革命。

至于中产阶级,这是摇摆的一群人,他们生活过得去,被剥削的同时也剥削别人,革命对他们来说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他们是中间派,骑墙派,甚至可以说是投机者。当革命的风暴起来,只有革命与反革命,没有中间派,他们将会迅速的分化。

一个不想维持现状,一个拼命地想维持现状,冲突就起来了,革命就开始了,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便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角逐。革命的力量开始是小于反革命力量的,只有最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去革命,帝国主义势力不会支持革命力量,革命者只有自己想办法壮大自己。从哪里去找力量?孙中山先生没搞明白,辛亥革命便失败了。陈独秀没搞明白力量,大革命便失败了。

革命者千呼万唤,想壮大自己的力量,四万万中国人民只有二百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如何领导革命,解放四万万中国人民?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给出了答案。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便是改造神州大地的最伟大的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