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唯一的新冠肺炎特效药通过实战考验——清肺排毒汤

(本文转载自中国公众健康网报道)4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伟在会上表示,清肺排毒汤临床效果显著,目前已在全国28个省市广泛使用,是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首个向全社会推广使用的处方

“从结果来看,非常可喜,阻断了患者向危重方面发展,这点非常重要。”王伟说。

500

病例观察发现,清肺排毒汤可以阻断患者向危重方向发展。据王伟介绍,在对10省市66个定点单位的观察中,截至4月12日零时,收治病人1262例,已有1253例治愈出院,占99.28%,这1262例病例里无一例轻症转重症、普通型转危重型病例。

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通知,在全国推广使用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清肺排毒汤因此成为首个向全社会推广使用的处方。当前这个处方已纳入第六版、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是目前唯一的通治方剂,也是湖北武汉主战场使用最多的方剂。

此外,在对山西省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初步观察中发现,清肺排毒汤有降低群体发生率积极作用的苗头。

“我们在山西省进行了初步观察,在133例确诊病人中,103例使用了这个方子,临床症状改善非常明显,比如说发热症状,三天之内就全部消失,治疗6天后,肺部CT病灶的吸收也非常明显,核酸的转阴率百分之百,平均转阴时间十天左右。548例疑似患者中,有187例使用了清肺排毒汤,其中仅有10例转为确诊病例、占5.35%;没有使用清肺排毒汤的疑似患者中,123例转为确诊病例、占34.17%。”王伟说。

发布会上,多位专家提到中医药在非典、甲型流感等流行疫病中起到的良好作用。王伟称,“中医药在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有不可替代性。”

他进一步介绍,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临床的症状体征、发病时间、地域、季节等特点,进行病机的分析,然后进行辨证论治,非常快捷地拿出救治方案,用于临床;相比之下,西医要进行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这时候就赶不及。

王伟称,清肺排毒汤的诞生,得益于葛又文先生长期治疗流感这种传染病的经验,结合前期对武汉病例的观察分析和中医“五运六气”的特点,在《伤寒杂病论》里启用了四个处方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处方,充分体现了古方新用和中医极强的生命力。

初步统计,中国历史上有300多次大型疫病流行,疫后形成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医学著作典籍,积累了丰富的抗击疫病的经验。

王伟还介绍,“有一组专家正在对清肺排毒汤的物质基础做研究,目前已经完成300多种化学成份的鉴定,还有200多种入血成份的鉴定工作要做,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预测,这一方剂有790多个潜在的靶点。这初步说明,此药物可通过多成份、多环节,对新冠肺炎起到调控作用。特别是可有效抑制毒素的产生,避免或者延缓患者体内炎症风暴的发生。”

仝小林讲述“武昌模式”

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抵达武汉,当晚阴雨霏霏,气候寒湿。他打开窗户,关上空调,感到新冠肺炎的发病环境非常湿冷。亲身感受发病环境,再结合病人的舌像、病历等一线数据,他对新冠肺炎有了两个明确的病位定位,一个病位在肺,一个病位在脾。肺和脾都属“阴藏”,内外双重的寒湿状态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据此,从中医的角度,仝小林给新冠肺炎定义为“寒湿疫”。

500

核心病机已经确定,时任新冠肺炎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仝小林与当地专家团队联合研究出了寒湿疫方,也就是著名的武汉抗疫“一号方”,由槟榔、煨草果、厚朴、苍术、生麻黄、杏仁、羌活等20余味中药组成,大的原则就是宣肺化湿、解毒通络。

考虑到疾病的演变和病程变化,仝小林在该方的基础上做了一个“九加减”,就是根据9种不同的症状,对其进行加减。如此大面积发药,“九加减”增加了制成颗粒剂的难度。仝小林经过深思熟虑又改成了“四加减”,即根据主症的不同,拟定出分别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等症状的4个加减方,与主方合并使用。以发热患者为例,如果患者吃了三天通治方后,发热症状改善不够明显,医生可在通治方上加用甲方,整体加重麻黄和石膏用量,还增加柴胡和芦根,以达到退热效果。

“一号方”的成功研制,加上武昌区严峻的疫情形势,共同揭开了“武昌模式”的序幕。武昌区125万人口,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4个社区,在1月中旬发病人数一跃成为武汉第一,由于交通发达,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医疗资源挤兑严重。

切断疫情源头,社区是第一关。对此,仝小林等人在1月29日启动了武昌模式,和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商讨如何迅速地把药物第一时间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发放到每个病人手中。

“当时我们想,因为都在隔离,考虑对发热的、疑似的,还有已经确诊的轻型、普通型患者发放当时的通治方——寒湿疫方,也就是武汉“一号方”,2月3日起开始大面积发药。用寒湿疫方,加上社区和互联网,就形成了武昌模式。”仝小林在发布会上说。

“武昌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专业医师团队形成了前后方的联动。病人在药袋上扫码之后进入网络平台,后方刘保延教授组织了680多人的医师队伍,为病人一一解答,比如哪些症状能吃,哪些症状不能吃,用药以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心理的疏导等等。

据仝小林介绍,在武汉及周边地区,寒湿疫方发放了72.3万副,广泛覆盖了5万多发热的、疑似的新冠轻型、普通型患者,使很多病人得到了早期控制,对于阻断患者向重症方向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一时间中医药早期介入,第一时间让病人吃上中药,武昌模式在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上值得借鉴。”仝小林说。

500

个人点评:王伟还介绍,“有一组专家正在对清肺排毒汤的物质基础做研究,目前已经完成300多种化学成份的鉴定,还有200多种入血成份的鉴定工作要做,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预测,这一方剂有790多个潜在的靶点。这初步说明,此药物可通过多成份、多环节,对新冠肺炎起到调控作用。特别是可有效抑制毒素的产生,避免或者延缓患者体内炎症风暴的发生。”——这段话本人印象最为深刻,中医之所以被国内外很多人攻击和扭曲,使得很多人不理解中医,结合王伟的这段介绍,大家可以直观的感受一下中医的极其复杂之处,仅仅一个清肺排毒汤就涉及到300多种化学成份的鉴定,200多种入血成份的鉴定工作,790多个潜在的靶点,如果这还只是药物本身具有的复杂特性,还没有包括成千上万的医疗患者各自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发病进程的复杂性!  中医黑张口闭口的双盲测试、西药的药理研究等等在中医的巨复杂系统面前很渺小,当然就是我们顶尖的中医学者专家在巨复杂的中医面前也是很渺小和迷茫的,守着巨大的中医宝库,一直以来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经验来从宝库中取点宝物来造福国人,造成的中医学习的门槛奇高,传承极难,一些江湖骗子混迹 其中败坏中医名声,成为国内外攻击中医的有力武器!

中医既具有咱们祖先5000年历史传承积累下来的经过无数次验证的治病救人的成功经验的古老性,但是也具有复杂的药物成分以及之间的成千上万的排列组合,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程的再一次的药物加减的排列组合的高度复杂性、未知性和未来性!经验对于中医的传承仍然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经验还是不足以继续促进中医的大发展了,民间随着许多的老中医的陨落导致许多的具有独特治疗作用的中医方子失传了,太可惜了!想要大发展,经验和现代科技要两条腿走路,我们必须要借助现代科技,5G甚至是6G ,大数据,超级计算机、生物分子学,化学,统计学等等一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打开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医推拿、中医正骨等等中华医学的宝库的大门,中华医学结合现代科技才能真正从健康和经济成本角度造福国人和全人类!

中华医学是摆在我们国家的巨大宝库,但是我们对这个宝库的深层了解并不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出多少,当然运用领域我们处于绝对领先,但是这远远不够,要想更好更多的传承给我们的后代,传到世界的更多角落,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无限挖掘这个宝库!好消息是——人类的科技水平初步达到这个要求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