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明代风华》中朱棣朱允炆见面和解,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明代风华》,给大多数观众再现了大明王朝的不少往事,其中有一个场景,可以说存在极大的争议。其实这个争议从明朝开始就有了,而且延续至今,这就是朱棣朱允炆这对叔侄,在靖难之后,再次相见了。这一刻,朱棣是高高在上的永乐皇帝,朱允炆已经是在青灯古佛前了此余生的老和尚一枚。

500

气氛在这一刻凝固了,一面是皇权斗争残酷无比,一面是叔侄亲情,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加生死冤家,到底如何面对彼此甚至自己呢?这是一次极为隐秘的会见,没有第三人在场,朱允炆表示自己无意于皇位,愿意在青灯古佛前了此余生,同时交出了象征无上皇权的传国玉玺。最让人惊奇的是,靖难期间无比残暴的朱棣,此刻却极为仁慈的宽宥了朱允炆,让朱允炆得以安度晚年。至此,大明王朝初期著名的叔侄之争彻底终结,朱棣在靖难之后,为了稳固皇位,不得不大开杀戒,无数建文旧臣不愿意归顺者格杀勿论,就连方孝孺被株连十族(诛九族都不够还有再加上学生一起杀),而朱允炆则消失的无影无踪。在南京明皇宫,朱棣经常做噩梦,梦里全是靖难死难的亡灵,还有父亲朱元璋,用冷冷的眼神望着他,似乎在责难,为了稳固北方同时远离南京,朱棣下令迁都北京,把南京变为陪都。

500

其实,关于朱允炆的下落,自从靖难之役后不久,便有了各种版本的说法,至于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朱允炆,也似乎成为历史悬案。我们先来看朱允炆的官方结局,在清朝张廷玉主持修的《明史》,对于朱允炆的结局是这样说的:“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也就是说朱允炆是破宫之前自焚而死(效仿商纣王),朱棣派人在火中找到了朱允炆和皇后的残骸。其实在朱允炆破宫之日起,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便有了各种说法,很多人甚至包括后来的万历皇帝都极为好奇。万历皇帝问张居正:“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面对这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内阁首辅张居正没有明确回复,只是说了一首诗作为回答: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新,野老吞声哭未休。

万历帝当时才8岁,正是好奇的时候,非要继续追问,张居正只好说的很含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国史不载此事(建文帝下落),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人无知道。”(明神宗实录记载了这段对话)。到了万历年间,距离靖难之役已经过百年了,所有的亲历者都早已死去,自然这个问题也就有人开始热于讨论。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似乎没有人对明朝官方对朱允炆的下落说法认为可信,早在朱棣时期,就认真向各藩属国解释这个牵涉皇位的重要结论,在明成祖朱棣给朝鲜的诏书中,明确表示:““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总而言之一句话,朱允炆死了,自焚死的。

500

应该说作为皇帝,朱允炆在靖难宫破之日起,就已经死了,毕竟从此之后,大明王朝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自称建文或者以建文名义出现的人。建文彻底的被抹去,朱棣登基继位,成为永乐皇帝,开创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作为对建文的不认可,朱棣下令把洪武年号延后四年,洪武之后便是永乐,至于建文再也不提起。建文的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等不愿意归顺新朝的被一律诛杀,其妻女遭受了最严酷的惩罚,至死方休。

虽然昭告天下,朱允炆自焚而亡,朱棣还面对朱允炆的尸体(被烧的完全认不出来)嚎啕大哭,表示自己是为了清君侧,力保朱允炆成为贤明天子,如今侄子居然想不开被奸臣逼的自焚,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自己也只好勉为其难延续大明社稷,即位称帝。(当时朱允炆的小儿子还在)面对朱棣这一荒唐做法,方孝孺怒不可遏,和朱棣有了深入灵魂的对话:

朱棣下卧榻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这么悲伤,我只是想要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答: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然后朱棣让方孝孺草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在上面写了一个字:篡!朱棣大怒,威胁杀方孝孺九族,方孝孺来了一句杀我十族又如何,于是前所未有的诛十族便上演了,方孝孺九族外加学生近千年被全部诛杀。由此宣告朱允炆作为皇帝,其重臣势力被一扫而空。

作为皇帝的朱允炆死了,作为人的朱允炆下落如何?这就很值得寻味了,在当时就盛传朱允炆从地道跑路了,隐姓埋名。朝廷一再辟谣,但越辟谣民间包括后人甚至是万历皇帝都对这个话题无比热衷。事实上,就连朱棣本人都不真的认为朱允炆真的死了,这成了朱棣一生的心病,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大家公认,郑和下西洋,前往东南亚,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探访朱允炆下落。原因就在于实录《补本》中却记载道,“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明书·建文皇帝本纪》中也记载道“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这两种记载则表明,朱棣只在火场中发现了皇后的尸体,也只发现了皇后的尸体,然后朱棣边说这是朱允炆的尸体,后来在大学生王景的进言,下令埋葬。

至于朱允炆的下落,史书没有记载,也没有记载朱棣是否见过朱允炆。不过有一个小官,名叫胡濙,奉朱棣之命云游四方,说是求仙问道,不过在朱棣晚年,却在一个夜晚来到朱棣所在之地,一般按照常规,夜晚是不召见大臣的,除非有特别急的事情。然而,似乎没有任何着急的事情,当晚的对话也没有被记载。《明史》对这件事记载的也很含糊: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500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为求仙问道的小官胡濙居然可以在夜晚求见皇帝,而且朱棣听说他的求见立刻起床,谈了一夜。至于说了什么,没有记载,不过朱棣再也不担心朱允炆的下落了。不久之后,朱棣驾崩,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登基,随之下诏书赦免建文旧臣,被流放在外的家属一律允许回家,甚至为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平反。可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行为,等于默认这些人不是奸臣而是忠臣。到了明英宗时期,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被囚禁55年后,被释放允许自由活动,当时朱文圭从2岁开始被囚禁到57岁,不仅没有娶妻生子,甚至连牛马都分不出来。明英宗怜之,赏赐妻妾十多人,给了他二十多个仆人。大臣担心有人会用朱允炆的名义拥立朱文圭,明英宗则表示:“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明朝,已经完全无视朱允炆的任何影响了,其中是否是在朱棣晚年,胡濙带回来的消息,有叔侄和解的消息,所以在朱棣死后,明朝的后世之君立刻赦免建文旧臣,平反方孝孺。要知道,即使仁慈如汉文帝,在吕后之乱中,汉惠帝的所有儿子均被以非汉惠帝儿子的名义全部诛杀,要知道留下朱允炆的小儿子,等同于留下巨大祸患,所谓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从朱允炆小儿子朱友珪被囚禁一生晚年被释放的结局来看,或许朱允炆后来真的还存在,不过已经和朱棣和解,至于见不见面,都不重要了。

本文由每日说文旅整理编辑,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备注来源。

图文编辑:马会亮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