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屁股能不能再歪点?凭啥有些事,李广做得卫青霍去病就做不得

500

500

任何人写人物传记类的史书都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司马迁写史书文学系超高,但在某些人物评价上就谈不上完全公正了,甚至屁股歪的厉害,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的评价结合起来看就很有意思。

500

如果你不了解汉代的官僚和军事制度,你单单看李广的传记会被气死。比如这句李广“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好像九卿很丢人一样。问题是西汉的九卿就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委员,根本就是朝中大佬才能坐的位置,就连开国元勋夏侯婴职务也不过是九卿之一的太仆。对于老刘家来说夏侯婴的功劳可是远远超过李广,夏侯婴也没当三公也只是九卿,李广有啥委屈的?夏侯婴的太仆排名可还在李广的郎中令之下,李广当不上三公一点也不丢人,相反郎中令是很适合他的职务。

500

司马迁还认为李广品德高尚,“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简直就是道德模范。李广平常为人不错,但也不是没有黑材料,李广擅杀霸陵尉的事件就不小,完全可以算作一场政治风波。霸陵尉可不是小官,他相当于二线城市主管政法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李广和他起冲突违反制度在先,但李广复出后就是敢用“权力的小小任性”杀了这个严格执法的官员。此外李广还杀死了八百多名羌人俘虏,却一点也没有上报(否则东方朔为何不知道)。

500

司马迁对李广黑材料写了不假,但就是不予评价。而对于卫青、霍去病,太史公就刻薄多了。他认为卫青不招贤纳士是明哲保身,是对国家不负责(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他选择性的遗忘了李广也有招贤纳士的职责,李广也没有推荐什么人才。李广的郎中令管理着郎官(东方朔和司马相如也当过郎中令手下的郎官,还好他们的长官不是李广),有荐举贤良方正的职责,但李广在这方面的失职就被司马迁视之不见。

500

卫青脾气好,情商高,司马迁的评价就是“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霍去病年轻气盛,司马迁的评价又变成了“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卫青霍去病的传记被司马迁放在佞幸列传后,他的态度评价可想而知。

500

司马迁还纪录了霍去病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贪玩、对下属关心不够。他没有纪录的是霍去病不光带着汉军斩首11万匈奴人,还从汉武帝手中给部下赢得50万斤的黄金(不管给得是啥,这是相当于汉朝一年财政收入的巨款),让众多部下都发了财。霍去病不得军心,恐怕只是司马迁的片面之词。

500

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司马迁因为李广家族的事情倒了霉,对李广的评价也是一个劲吹;他看不上外戚暴发户,就连卫青霍去病评价也不客观。还好他对客观事实的纪录很公正,纪录了卫青霍去病空前绝后的斩首外族战果,没有像后世的徒子徒孙连战功都敢胡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