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对不起《方方日记》
文 | 挪威
这是新90后早起推的第 270 篇文章
我们评判任何一件事,都要了解一下这件事的大概经过,这是基本素养。你看,我都没说完全而确切的经过,因为比较难做到。
否则,就像很多人看方方一样,早期说她是武汉的良心,现在说她是最恶心的爱国贼,所以看一个人,看一个作品,还是需要点时间的。
以下,我准备梳理一下方方日记的大概过程。
01、
武汉的良心
早期方方开始写封城日记时,支持她的人,很多,占大多数。
那时候我也追过那么几篇方方日记,因为确实视角独特,确实文笔感人,确实写得不错。
所以如果你当时也追过,也看过她的文字,今天再看她做的这些事儿,不要觉得愧疚,不要觉得自己当时脑子被抽了,居然成了方方的支持者。
如果你没看过方方的日记,我摘录几句方方武汉封城日记里的话,你是否会和我一样,单纯从文字上看,写得确实不错。
#摘录1#
为什么我们在民间都会提高警惕,我们的领导者们却如此无知?说起来还是缺乏常识,他们把常识建立在政治概念上,而我们把常识建立在生活经验上。
反思和追责是两位一体的。没有严苛的追责,便不可能有严肃的反思。疫情至此,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儿。
——方方《引咎辞职,从中心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开始》
我交代一下这段文字的背景。
人物杂志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发哨子的人》,发布后不久就被删除了,但全网开始转发,各种版本的都有,甲骨文、火星文、拼音版等等,都出来了。
后来,那天晚上,《南方周末》接棒人物杂志,继续死磕武汉中心医院疫情刚爆发时候的那段经历,真相满满浮出水面,问题的核心出来了。
简单来说,就是武汉中心医院的领导们把疫情摁下去了。
我还记得《南方周末》那篇报道:从1月11日到16日,武汉中心医院已经有26例疑似感染报告了,而武汉官方的报告里,仍然是零医护人员感染。
领导们还耍官威,「什么也不准说,哪个说就追责,人家提意见,也不让说,也不重视。」——这是《南方周末》报道里的原文。
基于这个事实,你再看上面方方写的那段文字,老辣,深刻,立场坚定,而且符合当时大众追责相关人员的情绪。
#摘录2#
「谁能想到次生灾害会落到汉语上?」「感恩这个美好的词语,它的未来会满身污秽吗?」而今天,它会成为敏感词吗?
——方方《谁能想到此生灾害会落到汉语上》
如果你还记得,在武汉疫情刚刚好转的那段时间,官方发出通知,希望对武汉人民进行感恩教育,具体感恩的内容,你肯定猜得到。
这件事后来在互联网上引起极大反响,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当时持有的观点和大多数人一样:「救灾是政府的本职,是它本就应该做好的事儿,而做得不好,要被民众批评。」
说到感谢,你可以感谢那些具体帮助过你的人,那些医护人员,基层民警,志愿者,基层公务员,但你无需感恩那个抽象的、高度理论化的概念。
你再回头看看方方的这段文字。
#摘录3#
湖北官员的表现其实是中国官员平均水平的表现。并不是他们比其它官员更差,而是他们的运气更差……惯常逆淘汰的恶果、空讲政治正确而不实事求是的恶果……我们都一一品尝到,武汉抢前争先,只不过先吃了一个大的而已。
——方方《湖北官员的表现其实是中国官员平均水平的表现》
说实话,这段文字,单拎出任何一句话,都是足够犀利、深度而有见解的。
更多摘录我就不放了。
从文字上来看,这些文字,确实都是好文字,当然也有不少问题,我后面会提到,但总体来说,克制、犀利、带着思考、经历与见解。
这是我当时喜欢方方日记的原因,很多人喜欢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她的批评,成为当时人们巨大的情绪出口,毕竟她确实骂了很多人,骂得酣畅淋漓。
那是方方的高光时刻,被称为「武汉的良心」。
第一是因为她的日记,塑造出来的形象是,很硬,很挺,很直,很像为苍生说人话的作者,人设已立。
第二是因为我们的视角,那时候西方国家疫情没有爆发,我们只有一个坐标系,就是国内,没法对比。
而所有的情绪也是对着国内,强调自我鞭策,有些恨不得把自己抽晕了。
02、
方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来说说方方封城日记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方方本身并不是在场者。新闻里,「在场者」这个词意义很大,简单来说,你得到一线去经历,所谓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比如非典时期,柴静报道疫情时,那是进过医院的,进过病房的,进过ICU的,甚至是发过烧的,还觉得自己被感染了,就要挂了。
现场有神明。
在现场你才能真实地感触到眼泪、哀嚎、悲伤,同时感受到包括医生护士在内的忙碌、危险与不容易,甚至包括管理者的不容易。
所以柴静在《看见》中表达过一个观点,要给持不同立场的人话筒,让他们都有发声的机会,包括看起来承担了所有骂名的那个人,这很重要。
方方做不到。
其次她的日记只包含部分事实,有些还是道听途说来的。因为不是在场者,肯定无法获取一手信息。
她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朋友那里打听来的,或者从互联网看来的。
虽然她人在武汉,但事实上和其它蹲在屏幕面前敲键盘的人,至少在获取信息方面的渠道,没有太大区别。
比如她在日记写的,火葬场无人认领的手机遍地都是,造谣梁小霞去世(当时还在抢救)等等。
▲方方的微博
▲方方日记
重点是这两句话:
1、是我的医生朋友传来一张图片;
2、医生朋友告诉我。
你看,都是老一套的自媒体虚构性写作手法,我的一个朋友如何如何之类。很多写在方方日记里的关于事实方面的文字,不是现场得来,都是道听途说得来。
方方的日记,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比如她写了大面积的惨痛,但她没写大面积的援助;她写医院挤满了人,但没写雷神山火神山,没写全国几万医护工作者全面驰援;她写物资匮乏,但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蔬菜玩命往武汉运输,她没写。
而这些,是武汉抗疫,无论如何都绕不开。
一个天天蹲在家里敲电脑的作协主席,怎么可能有一手现场信息呢?怎么可能真的听得到哭声,看得见泪滴,懂得哀嚎者的悲伤呢?
最后是立场。方方只代表她的私人立场,而这些文字的载体,是「日记」。
日记是什么?日记是非常私人化的表达,最纯粹的私人情绪载体,而且是有很强时效性的。
对于这场灾难,方方不是最核心层面的亲历者,虽然她确实住在武汉城里,但她也只是个旁观者。
所以总的来看:
方方的日记,就是一本日记而已。
最初放在微博和公众号上发表,是可以的,我们也确实需要这些文字。无论从反思、追责来看,还是从情绪出口来看,这些文字都不错,也犀利,有见解。
仅仅作为日记来看,不需要全面,不需要记录太多,道听途说也可以写下来。
也许很多年之后,我们想起这段往事,还是会提一提这本日记的。
03、
最恶心的爱国贼
从「武汉的良心」到「最恶心的爱国贼」,方方只用了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文字是作品,像孩子,但作品不是人品,作品好最多说明你文笔不错,但不能说明你人不错,就像你的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每次考试第一名,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当道德楷模了。
那么现在方方要拿这本日记做什么事儿呢?
她要拿这本并不客观,并不全面,且非在场者一手信息的日记当成一份「报道」去国外出版,就是类似纪实文学那种。
这是方方日记的英文版,已经在亚马逊网站上预售了。
▲方方日记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这样的:
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
把自己的日记当报道了,把武汉当疫情源头了。我们都是方方只是旁观者,她所谓的报道,大多来自朋友某某说,而武汉是不是源头,并无定论。
这本书的介绍是这样的:
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social injustice, corruption, abuse, and the systemic political problems which impeded the response to the epidemic)
介绍方方日记的外国媒体是这么说的:
《武汉日记》融合的怪诞与反乌托邦、深刻与平凡,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非凡记录,也是对一个威权国家中监禁生活的独特审视。
她每天发出了恐惧、沮丧、愤怒、和希望的数以百万级的普通中国人,反思强制隔离的心理冲击的声音……
这符合事实吗?很明显,这不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的东西,你说是报道?
所有人都知道,强制隔离是为了控制病毒传播,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健康风险降至最低,而不是什么鬼监禁生活。
而中国人的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是刻进骨髓的,除了悲伤、恐惧,也有感动与力量,还有方舱医院的广场舞,以及各种欣喜的眼泪。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拿到国际上去,就必然会形成国际比较,而在国际比较中,大部分的国家,在疫情中表现的并不比中国出色。
所以说方方无耻,不是无耻在她的文字上,是无耻在她拿这种文字当成报道去国际上出版这件事儿上。
方方日记没有错,但方方对不起她的日记,辜负了这些文字,没给它们一个好去处。
04、
写在最后
很多人又扯上了国民性,说骂方方是国民劣根性,家丑不可外扬,见不得中国的不好。
这和国民性根本没有关系。
你可以说家丑,你也可以外扬,但你不能自己编一个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家丑去外扬,然后为自己赚一个刚直不阿、反体制和举着巨大人道主义旗帜的名声。
最后谈几点反思:
1、没有人是这个世界的良心,也不要听到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人说句话,就把你感动得不能自已,说他是这个世界的良心。事实上,只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良心。
2、没有救世主,不要听到几句话就幻想一个救世主。别人只是帮了你一把,而你自己才是救世主。
3、当你要感恩时,请感谢具体的帮助过你的个人,不要感恩一些抽象的对象;当你要喷人时,请喷具体的个人和行为,不要喷一些虚无的概念,那也没有意思。
4、很多人,所谓知识分子,嘴里骂着特权,但同时无比盼望特权到来自己手上,并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份优越感。
5、连岳老师的意思,这个世界上还是正常的人多,你做得好,自然有人夸你,做不好,你到处删帖,还是有人骂你,所以没必要花钱养着一堆职业夸人的,弄不好你给了钱,人家还要骂你,博一个刚直不阿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