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宋辽榷场贸易
说起这类“先占便宜再吃大亏”的事情,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宋辽榷场贸易”。
“大宋花钱买和平”的宋辽《澶渊之盟》里,“榷场贸易”是其中一条著名的亮点。在当时北宋官员乃至后世诸多“专家”眼里,大宋打不过辽国,难道做生意还做不过辽国?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宋宝货”,只要往榷场上一摆,岂不是“干挣”?北宋年间时,很多官员就有榷场“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的说法。乍一看,北宋每年通过榷场,可以赚到四十多万缗钱,“岁币”只需交价值三十万缗钱的白银与绢,真是占了大便宜。
但事实是,辽国哪有这么傻?
首先一个事实是,别看辽国生产落后,但宋辽贸易里,大宋也有“刚需”——羊肉。两宋年间,羊肉是大宋餐桌上的公认珍品,宋朝宫廷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矩。宋仁宗年间,仅大宋的御厨,每天就要宰杀二百八十多只羊。民间有些地方的羊肉价格,一度暴涨到每斤九百钱。这暴利买卖,辽国又怎会放过?
所以每年的宋辽榷场贸易里,大宋都要从辽国买走数万只羊,而辽国也夹带私货,尽弄些老羊病羊凑数。以至于这几万只羊从榷场拉到汴京,路上就病死一大批。如此无良操作,大宋朝怎么看?照宋仁宗的原话:“先朝置互市以通有无,非以计利。”也就是说,只要“辽国弟弟”不打咱,吃点亏就吃点亏吧。每次都是咬牙买单,叫辽国占便宜。
而除了“卖病羊”外,其他的买卖里,辽国也动足脑筋,更惯用的伎俩就是“卖假币”。趁着“榷场”的机会,每年辽国都会铸造大批铁钱,这些完全模仿宋朝铁钱的“假币”,大量流入榷场,把北宋的铜钱源源不断兑换出去。以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哀叹说“泄中国(北宋)钱于北者,岁不知几何”。宋辽边界的地方官们也常怒斥此举“所害尤大”。可事关宋辽和平,北宋王朝明知有害,又哪敢较真?基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既然不敢较真,后果当然也就严重:北宋号称“富宋”,可自家铜钱却年年外流,反而是自己年年闹“钱荒”。以至于“百货不通,人情窘迫”。以当时北宋名臣以及后世学者的看法,这“钱荒”主要是“铜钱外泄”闹的,泄哪去?辽国!
至于宋辽榷场贸易,北宋每年“岁获四十余万”的贸易收入?《宋史》里面统计了,所谓“四十万”,包括了“银钱、布、羊马、橐驼”等各种货物,注水十分严重。但大宋每年交出去的三十万“岁币”(后来涨到五十万),还有每次榷场贸易“外泄”的铜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到了宋哲宗年间,苦于“钱荒”的北宋使者们出使辽国,竟发现辽国市面上流通的,甚至庙里拿来敬佛的,清一色都是大宋的铜钱。
谁吃亏谁占便宜?此情此景,一目了然。吃够血亏的大宋,也就在“钱荒”的难题里,载入积贫积弱的大坑,直到陷入靖康之耻的灾难里。
确实,对于“花钱买和平”的大宋来说,战场上和谈判桌上软习惯了的腰杆子,怎么可能在生意场上硬起来?
二、北洋政府“西原借款”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不平等条约”更是一抓一把。但民国北洋政府与日本签署的“西原借款”协议,却是至今让许多民国粉们连呼“给力”的一桩: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主政下的北洋政府,与日本寺内内阁的代表西原龟三经过商谈,陆续签署了八项借款协议,拿走了高达一点四亿日元的“借款”,史称“西原借款”。
那这样一笔巨款,最后下落如何?除了1920年,北洋政府偿还的500万日元外,其他的款项,都由于民国中国政局的变动,被接下来的几届民国政府或拖欠或“不承认”,竟全都不了了之。如此“打水漂”结局,也叫日本国内一度群情激奋。主持“借款”的西原龟三等人,也在日本落到了狼狈挨骂的境地。而在中国这边,至今也有人对这“借款结局”大唱赞歌 ,甚至还有人调侃:“甲午战争赔出去的钱,段祺瑞给要回来了。”
但这事,真的是北洋政府占了大便宜?当然不是!
首先一条要明白,段祺瑞借这么大一笔钱,不是为了发展生产搞建设的,相反却要继续打内战。“西原借款”里近百分之七十的款项,都被他用到了军备里。北洋军阀时代的混战,也就越打越惨,1918年到1920年,直皖战争打的头破血流,为了打仗,北洋政府更竭泽而渔,疯狂搜刮民脂民膏。原本迎来“民族工业春天”的中国,反而陷入了战乱。而这,恰恰是“借钱”的日本,最想看到的。
而具体到“西原借款”的条款,几乎每一条,都是暗藏陷阱:最出名的就是其中的“山东铁道借款协议”。为了拿到协议里的钱,北洋政府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给予日本驻兵济南青岛的特权。这“坑”一挖,接着就导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山东问题”谈判里直接陷入了被动。“中国不能失去”的山东省,险些就这样被日本人白白拿走。
其他的几条,也是杀机暗藏:比如“交通银行借款”和“有线电信借款”,让日本拿到了“贷款优先权”和“优先购买日本货权”,叫日本的对华贸易额直线飙升,几乎“用赚中国人的钱打中国人”。“吉黑林矿借款”更让日本人取得了中国东北境内的林矿主权,从此肆意掠夺东北的林矿资源。“吉会和满蒙四铁道路权”协议,更让日本拿到了东北三条铁路,十三年后的日本关东军,就是凭这条迅速窜犯东北全境。
换句话说,日本只是花了一点四亿日元的“小钱”,就轻松取得了之前花十亿日元都换不来的种种特权,不但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控制,更给十三年后的侵华战争,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此后果,正如操纵“西原借款”的日本前首相寺内正毅的得意标榜:“本人在任期间 , 借与中国之款, 三倍于前之数 , 其实际上扶植日本对中国之权利 , 何止倍于二十一条”。
面对这样的后果,再参考日本侵华带来的种种苦难。所谓“段祺瑞坑日本钱”的说法,就是个结结实实的笑话——那么一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哪有什么便宜可占?吃血亏的严重后果,以及“血亏”前后,那一批“民国精英”们的贪婪自私与短视。才是这段历史,真正发人深思之处。
参考资料:《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刘欣,吕亚军《宋辽贸易站论析》、为国钓鱼《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陈宇,黄佳梦《西原借款问题新探》、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