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你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

原创: 陶黎纳(疫苗与科学

 

陶医生按:本文原发于2010年7月16日新浪博客(本次再发略有修改),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山西疫苗事件中的一些关键事实,指出王克勤记者调查错误,希望王克勤记者能主动承认错误。王克勤记者来我的博客看过这篇文章,但保持沉默。现在,疫苗造假事件出来后,王克勤记者非但没承认当时的错误,还不断炒作山西疫苗事件,将自己塑造成悲情英雄。

500

所以,我决定再发此文,督促王记者公开道歉。

事件概况: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在网站刊登其耗时半年多调查的结果“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及“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致死致残” ,之后众网站纷纷转载,引发社会舆论。

王记者称收集到了70多名患儿的病历等相关资料,并对其中36名患儿家属进行了面访。通过调查,记者掌握了大量证明山西省疾控中心存在高温暴露疫苗、官商合谋垄断疫苗市场等问题的证据,包括人证、物证、录音录像等。

王记者认为: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必然可以得出疫苗品质可疑的推论。

事后卫生部派出了调查组,最终事件的调查结果为:报道的15名患儿均有疫苗接种史,但均未接种过报道中所说的“贴签疫苗”。 3例患儿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有关,12例患儿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2008年曾对贴签疫苗进行过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有关药品标准规定。 

此事件使公众对于预防接种安全的理解由“预防接种总体是安全的”转向“预防接种可能是不安全的”,对于正常的预防接种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

虽然卫生部公布了调查结果,但公众往往只关心事件的轰动之初,而少关心事实的真相。我想对卫生部的调查结果做一些解释和加一些自己的论据,真正理智的读者一定会有自己判断。 

我的分析:

首先,山西疫苗事件在前2年已经有过报导,卫生部当时也是派专家进行调查的,对贴签疫苗质量的检测就是当时做的,这次的调查也不可能对当时的疫苗进行检测。也许有人会怀疑有所谓黑幕,但我认为检测出疫苗合格是很正常的,因为疫苗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脆弱。

大家都知道,疫苗应该存放在2-8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存放在超过2-8度的温度下就会变成毒药。理由如下:

第一:许多疫苗出厂前均做热稳定性实验的测试,一般是在测试疫苗在37度下的长时间稳定性,在《计划免疫学》第二版第43-44页就有这样的测试结果,见下图:

500

山西疫苗乱象事件之我见

这个测试说明,不少疫苗在37度下有一定的稳定性(我认为这个测试主要考验高温对疫苗效果的影响,并非检测高温对疫苗安全性的影响,因此不足以说明山西贴签疫苗的安全性。

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何专家设计这个测试时只考虑对效果而不考虑对安全性的影响呢?我认为最简单的理由就是:这种温度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剧烈的生化反应,没有可能把疫苗变成毒药,因此没有专家会认为需要考虑安全性问题)。

第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一种温度标贴用于疫苗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控,当超过一定温度一定时间后会变色,变色到一定程度疫苗才需要报废。说明疫苗可以承受某种程度的温度暴露,见下图:

500

在震惊全球、导致无数人失去生命的印尼地震海啸事件中,基础设施全部停摆。疫苗全部失温多天,但只有对温度最敏感的脊灰口服疫苗确认报废,其他疫苗都因为贴了VVM,确认不报废而可以继续使用。

500

基于上述两点理由,山西疫苗事件中贴标签时的温度和贴标签所用时间均有限,那么疫苗检测合格是可以预期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卫生部调查的15名患儿没有1例是接种了所谓贴标签疫苗的,也就是说患儿接种的都是正常疫苗。把卫生部的调查结果反过来说,就是王记者的调查结论失实,说的严重点,王记者就是在瞎凑。

事情到此也就真相大白了,但大家可能又会有疑问:王记者找到了数十例接种疫苗后患病的孩子不假,是不是预防接种本身安全性存在问题?

这个疑问很正常,也正是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无奈之处。

按国家免疫规划制订的接种程序,0-4岁一共要接种20剂次左右疫苗,特别是在12月龄内要接种12剂次疫苗。

可以说,孩子多数情况下处于“接种后”的状态,接种后发生的疾病都有可能被认为与预防接种有关,接种后几天发生疾病与接种后几个月发生疾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可能性大小的区别。

孩子家长可以认为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当天晚间的发热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也可以认为接种麻疹疫苗后第3个月发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卫生部在山西疫苗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公布我国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也就是说,任意抽取100个0-4岁刚接种过疫苗的孩子,2周内将有17人罹患各种疾病,尽管没有证据证明疾病与预防接种有关,但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很容易被认为是因果关系。

卫生部还公布了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而我国现在要求新生儿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一项考核指标,接种率要求>80%),同样也可以认为很多新生儿死亡与接种乙肝疫苗有关。

我们可以假设,任何一个记者在山西的各个儿童医疗机构门诊或住院部进行调查,总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发病前几周或几个月接种过疫苗。

我与王记者并无个人恩怨,我甚至感谢王记者报导了这样一个事实,使预防接种安全性问题被广泛关注,但我仍然希望王记者在发稿前能够和专业人员有所沟通,避免在基本的科学问题上犯低级错误。

这恐怕就是山西疫苗事件的由来,也需要公众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共同接受和理解:预防接种后巧合疾病是一个客观现实,且巧合的概率也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低!

看完这篇文章,大家觉得王克勤记者应该道歉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