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控的目的究竟是”控“自己,还是”控“别人 请搞清楚
近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表了一篇社评《特朗普敬重超级核大国俄罗斯的启示》,其论点其实在网络上也不新鲜。无非就是认为中国的核武器,尤其是能够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核武器数量和质量上不足以满足大国博弈的需求,让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受制于人,提出我国应该加强核力量。
当然了,胡总编的说法,并不是他个人的独创,也是目前中国战略决策层实实在在考虑中的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关心之下,我国一方面扩大了战略核力量的兵力编制。另一方面开始发展一系列旨在提高威慑能力的先进战略导弹、轰炸机武器。
大国长剑,所向披靡
XX-XXB高超声速滑翔洲际导弹试飞
近年来我们可以确确实实看到的就包括,东风-31AG导弹的出现和列装,轰-6N战略轰炸机的试飞、094型核潜艇带弹巡航,AKD-20核常兼备巡航导弹的列装,以及新型战略核武器的多次试射。
目前可以从消息层面推测即将出现的新一代战略核武器包括:采用高超声速滑翔技术的东风-31B洲际导弹、新一代液体燃料远程重型导弹(型号或许为东风-5D、东风-51等)、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巨浪-3海基洲际导弹、轰-6N战略轰炸机携带的空射准洲际导弹。以及轰-XX远程轰炸机及其携带的空射洲际弹道导弹。
在导弹数量方面,我国的陆基洲际导弹数量从世纪初的数十枚,增长到如今的几百枚;海基战略导弹,从不足12枚,从未真正带弹值班巡航,到5艘潜艇80枚,已开始带弹巡航;空基核力量更是从仅有自由落体核炸弹发展到空射巡航导弹、空射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数量、性能也有了质的飞跃。
应该说,到21世纪20年代开始前,我国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已经比世纪初有了至少翻倍的增长。
但是我们的战略威慑能力是否足够?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胡总编在他的文章里,提到美国对华的“战略傲慢”——事实上这方面并非危言耸听, 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国会涉华军力报告几十年一贯的,“中国只有20枚洲际导弹能够攻击美国”的说法。即使是在中国的实际导弹数量已经有巨大增长的情况下,其说法仍然只是稍有变化,调整到不超过100枚而已。
而至于一向被认为“权威”的伦敦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所列出的中国核弹头数量就更少,仅有300枚,而且还在减少——同时对美俄的核武器数量却把两国按照STARTS条约所规定处于“储存”状态,事实上早已超过保存年限,肯定无法正常起爆的几万枚冷战期间的核武器都算在里面。
而且——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冷战期间所谓“几万枚”核武器,其中有不少是使用旧的核武器的核材料,重新加工成新的核武器,虽然积累数量非常庞大,但实际同一时间存在的核武器数量并没有那么多。但SIPRI年鉴从不考虑这些问题。
这种关于中国核力量的低估和误解,其实是非常有害的,它极易导致大国间的战略误判——尤其是美国国会那些并不能看到CIA、NSA等提供的,有真正可信度的中国核力量实力评估资料的议员,往往倾向于根据“公开资料”,而对中国没有敬畏之心。
中国一定程度上公开自身的核力量,在我国的核力量增长到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应该是进入考虑的事情了。
在过去,我们是“保密就是保落后”,或者说因为手中堪用的核力量太少,不得不严格保密。然而如今事情已经不是那样,现在我们是需要适当显示肌肉,让对面明白明白的时候了——而且不能仅仅是让对面的“明白人”明白,而且是必须让那些闭着眼睛说“我看不见”的人也无法回避的程度。
当然,中国的战略核力量的公开方式,大可不必学普京去年以来搞的几种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核动力鱼雷”、“核动力导弹”这样的“战略咋呼”(甚至都算不上战略忽悠),一定程度上展示我们的导弹数量和性能信息,就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了。
当代大国间的博弈,按照当年苏联对现代战争定义“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一样,叫做“核威慑条件下的战略博弈”,核威慑是一个最基本的背景因素,如果在“吹灯拔蜡、万事皆休”的时候,底气终究不如对手,那么对方只要不断升级其威慑程度,最终就能迫使劣势一方落入被动地位,被迫让步——但问题是现在中美博弈中,却是美国部分人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能力达到什么水平,那就更容易引起致命的误解。
中国和美国已经因为战略误解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了两国各自数万士兵血洒朝鲜半岛。然而这个用献血换来的教训,两国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的遗忘。如果因为这种误解导致中美走到战略危机的门槛上,那就太愚蠢了。
总体来说,列车长是觉得胡锡进总编这篇文章非常及时,值得广泛传播,应当呼吁引起重视的。
有意思的是,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这么说,“搞军控的大佬们对他嗤之以鼻。”
呵呵
这就是所谓“中国特色的军控”了。
其实看看近代以来,从几次海军军备条约,到美苏“中导条约”、“外空条约”、“全面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可以发现,“军控”谈判者的首要目标,从来都是“限制别人”,而不是“限制自己”。
但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某些“军控大佬”似乎不这么看。
军控、军控,“控”别人才是高手,比如里根耍戈尔巴乔夫
因车祸意外去世的一位知名外交家,就曾是这样的一位“军控大佬”——这或许是中国外交界一些死板思维模式的余韵。
事实上有一则传闻提到,某外交界的“军控大佬”还曾向火箭军转达美方的提议:中国如果和美国签署“新中导条约”,愿意向中国做重大让步——结果被斥为“叛徒”。
这毫不奇怪,因为目前中国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目标最有效的威慑手段,就是中程弹道导弹,事实上中国对第一岛链的压制作战,也要靠中短程和中程导弹来开路。
这从根本上就和美苏在狭窄的欧洲部署中程核导弹显得多余就不是一回事。
要求中国销毁中程导弹,那就好比要求苏联解散西部集群——当然苏联后来真的解散了西部集群,然后亡国了。
“军控大佬”和真正为国家利益争取“控别人”的“军控斗士”之间的矛盾,恐怕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完的,列车长也没法在这里把这些只是了解了只言片语的掌故全讲出来。
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我国,“军控大佬”和“军控斗士”这两个群体同时存在,幸运的是,如今的“军控大佬”,是越来越式微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