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台海关系中的角色正在悄然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台北法案》,这是美国继《台湾旅行法》、《台湾保证法》等几项挺台法案之后又一项以国内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的法案。当然也并不令人意外的是,法案内容已经没有倡议阶段所叫嚣的那样巨细靡遗,反而充满模糊词汇,对行政部门的约束力也如同其他几项法案一样缺乏实质压力。
但是,这项法案背后的意义依然不可低估,而且很可能预示着美国在台海关系中的角色已经出现实质改变,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两岸学界所忽视的。过去两岸学界在论述美国的台海角色时,常常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批判美国,如同官方的外交辞令一样,认为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干预是导致两岸迟迟不能统一的最本质原因。这当然是事实,如果没有美国的干预,两岸也不会分隔如此之久的时间,无论是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早就会有一个结果。当然,若说美国就是台独的始作俑者,那也不尽然准确,恰恰相反,每当台独政客的气焰比较嚣张之际,美国也会在中国大陆的压力之下出手采取危机管控行动,迫使台湾内部的政治动向有所缓和,进而帮助两岸关系从剑拔弩张重新走回风平浪静。
因此,也就有了针对美国角色的第二种声音,认为美国在两岸关系中也扮演着刹车皮的角色,避免两岸走向相撞的局面。这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表现的最为明显,李登辉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演讲,引发大陆激烈反映,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也意识到一经触碰中国大陆的底线,因此对台湾方面施压。后来的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同样也是美方表达了明确的反对之意。等到换到共和党执政,刚上台的小布什一度也在打台湾牌,对陈水扁礼遇有加,但当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美国也不得不再度出手压制,当年小布什还对陈水扁飙骂三字经,一时传为笑谈。可以看到,每当台湾触碰大陆底线,引发大陆激烈反制的时候,美国都会意识到危机的危险性,因而通过压制台湾来平息大陆的怒火,进而重新让两岸关系复归平衡。当然,主张美国是台湾紧张的刹车皮,并不等于大陆学者对美国的角色抱持天真的幻想,而是他们认为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建立在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基础上,只要台湾维持不与大陆统一但又不至于引发战争的局面,美国就能最大限度的获取战略利益。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当年也充分了解了美方的战略意图,因此在大选中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主张,可谓精准的说服了美方。
也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大陆表面上对美国角色充斥着批评,但实际上也深知美国的作用,正所谓北京通往台北的距离最近之处要经过华盛顿,所以当大陆需要敲打台湾的时候,最合适的做法就是直接找美国沟通,而美国为了自己的既有利益,也愿意充当这种平衡角色,即便他们口头上也不断否认自己要介入两岸谈判进程。
不过,随着中美战略竞逐关系的确立,中国大陆对美国而言,愈来愈像一个随时要取而代之的角色,双方合作的空间正在加速限速中,而战略互疑也早已搬上台面,对美国而言,尽管在台海问题上依然是维持和平最重要,但美国也有着强烈冲动对中国大陆进行牵制,找来找去就会发现,台湾问题就是最好用也最顺手的一张王牌。在这一逻辑之下,美国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会对台独进行牵制,反而愈发想要利用台湾来挑动大陆的敏感神经。现如今,美国制定这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法案,或者不断增加在南海和台海区域的军事存在,都是在利用台湾问题来制衡中国大陆,迫使大陆做出让步。
蔡英文当局为了一党之私,当然乐于见到美国的协助,也甘于充当美国制衡大陆的马前卒,双方一唱一和虽然实质内容不多,但对大陆也构成实实在在的压力。面对这些挑衅行为,大陆到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采取行动予以反制,始终要考验大陆的政治智慧,如果是前者,那么对方可能就会制造既成事实,往法理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是后者,如果力道过猛,可能让两岸的紧张关系陡然升级,甚至走向不可逆的非和平之路。
现在最大的挑战就在于,过去大陆可以适当采取后一种策略,因为美国会在压力之下转而压制台湾,但现在的美国,可能不再会作出妥协,反而会鼓动台湾升高对立,那么摆在大陆面前的选项就只剩下进一步升高压力,双方的冲突也就势不可免。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一方也就必须做出充分的准备,因为敌意螺旋不断上升的结果,就是最终走向武力的道路,即便最后一刻美国抽手,但后续的国际制裁和孤立也都不可避免。抑或是大陆自己能够做好危机管控,避免落入美国的圈套,但也必须想方设法阻绝台美两方制造的既成事实。但无论如何,台海局势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过去那种中美台三边平衡的局面已经打破,大陆必须寻找新的处理模式,既摆脱对美国角色的依赖,又能够及时压制台湾的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