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是当代鲁迅?对不起,我真不敢苟同!

问世间,一个28岁护士的生死值几何?这个问题,若放在曾经,可能很难吸引大众的目光。

可是当这个护士的生死,与疫情方方日记援鄂医生联系在一起,事件瞬间发酵。

3月23日,方方在日记里记录了一名广西护士梁小霞的牺牲。

文章发出,瞬间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因为:这意味着,我们4万余名援鄂医生的零感染记录,可能要被打破了。

500

不过,真相很快就浮出了水面:梁小霞因为过劳而陷入了脑死亡状态,从某些角度看,并没有真正的死亡

一时间,“方方造谣”成了热搜话题。

后来,方方在她的日记完结篇,就此进行了澄清、道歉。

500

方方是“当代鲁迅”?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灾难,方方的封城日记,留下了特殊的一笔。

500

她持续不断的记录,点赞者有之,惶恐者有之,责骂者也不少,活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众生相。

有人说,方方日记记录了最真实的“灾难”场景,她不停在“天灾”与“人祸”之间探寻、追索,大声喊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也有人说,方方在赚眼球、组织水军吹捧自己,方方是刻意制造恐慌,无限放大微观悲剧

前阵子就有一位老气横秋的“高中生”希利生写了一封《一位高中生给“方方”的信》,公开责难方方,将对方方的质疑推向了高潮。

在自媒体上,方方的支持者大有一边倒的优势,在微博上,方方的留言区,各种谩骂、质疑,却几乎是“惨绝人寰”。

500

很多人觉得方方说了真话,把她称为现在的鲁迅

我承认,方方不乏鲁迅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但方方不是鲁迅。

500

鲁迅的文字,从未远离

曾经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尤其经历了世事悲欢、人情冷暖之后,回头再看他的文字,却又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透彻、深刻

500

尤其看他的杂文中对现实的批判,好像鲁迅就生活在我们同一个时代。

比如我们的朋友圈,其实在朋友圈里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朋友,因为大家都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都不愿把自己原生态的一面抛开在朋友们的面前——哪怕是头上落一点灰尘,仿佛我们都在带着面具假笑。

而鲁迅碰巧这样说过:“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对于李天一、李启铭(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主角)、药家鑫等熊孩子,我不自觉想起:“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

回想湖南操场埋尸案件,即便被掩埋了20年,但真相终究大白天下,正如鲁迅所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无花的蔷薇》

500

比如港独事件,我会想起“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荧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想到人们对蝙蝠等野味的谜之热爱,却对野味可能带来的风险毫无察觉,又会瞬间想起他那句:“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

当听闻武汉封城,想起那里的同学、朋友,以及900余万武汉市民:“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就是生活》

再比如韩国爆出的N号房事件,对于其中展示出来的人性之恶,我想起了:“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心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记念刘和珍君》(略有改动)

500

小时候我们学鲁迅的文章,总以为是在看历史,长大以后才知道,全是撕开的现实和赤裸的人性

方方据说喜欢鲁迅的文章,也欣赏鲁迅的傲骨气质,或许方方身上能看到鲁迅投射下来的影子,但《方方日记》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现象”,会一天天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鲁迅先生,近百年前散发出的光芒,却仍然照射着这个时代。

500

教科书的鲁迅到底去哪了?

曾几何时,学生阶段我最怕的正是“迅哥儿”的文章:这该不会又要背诵吧?

而答案往往都是:猜对了!

500

但咱都知道:鲁迅的文章,既缺乏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丽的辞藻堆砌,就连用语也带着浓厚的江南方味,彼时,对于心智尚幼、年龄还小的我们来说,背诵枯燥艰涩篇幅还长的鲁迅文章,那绝对是一种煎熬。

所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大概就是我们被鲁迅文章支配的那些年留下的“阴影”。

这种“煎熬”,从小学开始,我们每年都会经历一轮。

原因无他——多!随便想想就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社戏》、《记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药》、《阿Q正传》、《少年闰土》、《故乡》……

500

而事实上,光是1981年版的初高中教材中,就选有鲁迅文章23篇,鲁迅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教材界“课霸”

虽然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抗拒加抵触,但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却在我们的脑海里分外活跃,诸如:人血馒头、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孔乙己、闰土、猹等一个个符号,却都在不知不觉中,植入了我们的大脑。

不过,就在内心纠结与大脑回忆之刻,鲁迅的文章,却在悄然离开。

2004年后,《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先后被移出高中教材。

500

人教版、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版的教材,都只剩下3篇。

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是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

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发现当年“伤害”过我们的鲁迅文章,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教材。

可是,我却无时不刻地开始怀念鲁迅

500

百年来,我们从来不缺少自我反省者,从来不缺少独立思考者,从来不缺少精神高洁者,不幸的是,百年过去了,在人性的问题上,还是相似的。

500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记录的每一次大事件,我们几乎都能在当代发现原型。

似乎他在几十年前,就洞悉了人类的“千年积习”,他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一层层剥开人性的洋葱皮……

虽然距离鲁迅的时代已经很久,鲁迅也逐渐从教科书中消失,但那些人性的呐喊,却始终在回响。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