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是否真的需要保卫
上周六,有幸现场聆听了督工的演讲。提问环节拼命举手,可惜没有被点到。今天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如下。
督工以吃开篇,说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食物,并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食”,而是随着着现代化的运输方式的普及,为适应这一变化而开发、发展并传播开来的。
然而有意思的是,对比一下KFC(创立于1930年)和McDonald(创立于1955年),他们开发出来的时间可能比这些“传统美食”更早,传入中国时间也不算很晚,又有多少人会觉得这是美国的“传统食物”呢?无论是最初令人觉得新奇甚至高端的“现代化快餐”还是后来的“垃圾食品”,有多少人会将之与“传统”关联上呢?即便是美国传统,那也得是火鸡、感恩节之类的吧?
似乎在很多人眼中,现代仍然是与欧美相挂勾的。比如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本土的唢呐渐渐不被人看中,取而代之的是洋乐队。虽然主要乐器是“传统”的铜管(如小号:14~15世纪,长号:18世纪),然而电子琴、穿着入时的女主唱,让它显得时髦洋气。而中国的东西,就如同仍穿着坎肩、守着古老规矩的唢呐班,过时而土气。
当然《百鸟朝凤》表现的已是十几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了。近些年,对“传统”的呼声又渐渐大了起来,以至于督工都觉得现代生活需要保卫。然而正如督工所揭示的,人们所认为的“传统美食”往往是现代化的产物。那人们所呼吁的“传统”,是否与督工所想像的相同呢?
电影《百鸟朝凤》,虽然是围绕着唢呐班的传承展开,讲规矩、讲德行,唯独没有讲曲子本身。唢呐班衰落了,最痛心的不是赚不到钱,而是人们不行拜师礼了。选传人,德行比悟性重要。当主角的父亲说起为什么要送主角去学唢呐时,我以为他会说曾经听过一次《百鸟朝凤》,惊为天人;结果是要主角学会《百鸟朝凤》,那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这大概是最“传统”的“传统印象”了。与之相对,面对洋乐队,镜头却常常对准穿着超短裙的女主唱。前往现代城市的打工生活,则伴随着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代表着荣耀的《百鸟朝凤》也沦落成了街头乞讨的曲目。
《百鸟朝凤》中的洋乐队
然而这真的是人们心中对传统和现代的印象吗?是那些说着复兴“传统”的人所想要恢复的吗?
恰巧另一部电影《闪光少女》,给出了一个更年轻的回答。
电影中,主角似乎遇到了与《百鸟朝凤》相似的问题:音乐学校中西乐和民乐对立;西乐的学生称民乐是街头卖艺的;民乐系即将停止招生;剧院演出只派西乐团没有民乐的份;人们对民乐不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
然而主角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坚守“传统”的师傅,只有一群2.5次元的少年少女。喜欢的西乐系师兄不知道扬琴是什么?组一个乐队给他答案;系里的同学没人支持?找一群二次元少女到漫展上演出;漫展上的观众不认识民乐?用精彩的表演征服他们;民乐团不能去剧院演出?在斗琴中战胜西乐团让他们帮忙偷渡进场。当人们认识民乐喜欢民乐的时候,招生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巧的是,《闪光少女》中也演奏了一段《百鸟朝凤》:当双方斗琴正酣时,一凤出而百鸟静,西乐团黯然退场。没有古老的规矩和所谓的荣耀,却明明白白告诉了你,这是一首多么酷的音乐。
http://www.iqiyi.com/v_19rr8liig4.html#curid=795973000_8d58e2a5d9d6e9e0ead7571b52c9be85
《闪光少女》斗琴片段
整部电影对民乐的基调正是如此,围绕着音乐本身,而没有加之于上的那些过多的东西。但如果只讲音乐,为什么是民乐呢?其他音乐不行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男主角对西乐系师兄的话:“等你们出国了,难道不想告诉外国人,我们自己的音乐也超厉害的,学你们的东西只是因为喜欢!这样告诉他们,不是更酷吗!”
虽然说着“中国传统音乐”,“老祖宗流传下的东西”,“扬琴有400年历史”,却同样奏着《野蜂飞舞》(斗琴)、《权御天下》(漫展)。西洋乐在这里不再是“现代”的代表,而更加现代的洛天依、电吉他与民乐团同台演奏。
在某些老人看来,这大约远远不能称之为传统吧。然而当年轻人说着喜欢传统文化、要复兴传统文化时,心目中的传统又是什么样的呢?即便不是《闪光少女》中的2.5次元,也绝不是《百鸟朝凤》中的旧规矩吧?
这样的复兴,并不是面对现代化大潮时的守旧与挣扎,而是破除西方迷信后的自信和张扬。这样的复兴,又于现代生活何碍呢?
中国人不仅仅是吃大盘鸡、热干面、螺丝粉的这么一群人,也是用某信抢红包、用某宝(在全世界)买买买、用12306抢高铁票的那么一群人。《百鸟朝凤》已经是上一代人的故事了,《闪光少女》才是属于年轻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