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正确地使用了“终于”一词

马伊琍正确地使用了“终于”一词

     徐云松

    赵忠祥去世,马伊琍写的悼词“那陪伴我们长大的一汪醇然又沉浸的声音,终于离我们而去”,这里“终于”是否使用正确(强调“正确”而不是“使用”)就是一个问题。

    终  从糸,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引申出结束、完成、尽头。抽象的释义是: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达到某种结果,由于存在“必须”这一部分含义,所以“终”具有“毕竟、到底”的不完整含义,是为了强调“结果”的艰辛得到过程,因此,“毕竟、到底”是为了修饰过程而非结果。“终”的自然哲学释义是:一种或多种维持某种状态的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律(逻辑)运行从而使状态或主体结束进一步生成新的状态或主体。“终”的分析哲学释义是:一种或多种逻辑按照某种规则目的性横向关联从而得到绝对的结果。可以看出,“终”强调的结果而非过程。因为“终”字是由客观存在的“丝”和“冬”(“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构成,那么,“终”就具有客观存在的概念,即具象概念,所以“终”的文字学释义是:一种或多种客观存在按照某种规则目的性横向关联从而得到具象的绝对的结果。

    于  今天除了姓氏以外都作为介词理解,最简单的释义就是“在”,但是,存在“逻辑”缺失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于”为什么可以释义为“在”。

    “于”的甲骨文有三种解读,第一,认为于是迂、纡的本字,本义为曲折。较早的字是在“干”的旁边有一条迂曲的线,行路时要绕着走,行路是有目的地的。第二,认为“于”是“竽”的本字。于,甲骨文丂[kǎo]在有柄的吹奏乐器“丂”的手柄部位加一横,表示手握乐器;目的是为了吹奏出合乎乐理的声音。第三,认为于的本义是气体呼出后受阻,但绕过障碍继续运动,从而达到呼气的目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解读都和呼气有关,是从汉字“兮”衍生出来的,“兮”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一个文字,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出“兮”字才使我们一直使用象形文字,文明得以延续至今,没有创造出“兮”字的民族只能使象形文字进化为拼音文字,进一步产生天启宗教的“神”,汉字“德”里的“十”,基督教的十字架都和“兮”有关,贾湖遗址中的符号“八”就是“兮”字的雏形,同时,贾湖遗址中还出现了“先天八卦图”的雏形即汉字“中”,中国历史需要从贾湖遗址时期开始计算,“兮”字本义、“中”字本义、“先天八卦图”的科学原理有专文叙述。“于”的三种解读都成立,出现争议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理性哲学从而对“中国”认识不清。

    “于”的三种本义解读都有绕过障碍曲折前行以达到目的的含义,那么对“曲折前行”而言有明确的障碍和明确的目的,双重“明确”对“曲折前行”进行真实性肯定,“真实性肯定”就是“在”,这就是“于”释义为“在”的逻辑。(“真实性肯定”的思维来源是中国的哲学原点“辨证理性”,“辨证理性”有双重来源,具象来源是先天八卦图,抽象来源是“兮”,“于”的三种本义解读既含有具象又含有抽象)

    因为“于”虽然含有目的,但是目的是未知的,也就是结果是未知的,那么,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无法给出哲学释义,一旦给出就形成逻辑的绝对,也就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被批判的逻辑原因就是依据现有的逻辑对未知进行定义。

    因为“于”含有“绕过障碍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释义:(以结果为导向)为了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需要规避已知的问题,或者(以前行为导向)规避已知的问题曲折地达到某种目的。

    因为“于”含有“规避的已知的问题”,那么,“已知的问题”就成为困惑,能不能解决困惑就需要深度思考,这样能不能解决的困惑自然产生魅力,魅力会令人痴迷。所以“于”字是隐含有“魅力”的。

    如果没有“规避的已知的问题”,目的更容易达到,那么,“规避的已知的问题”对目的而言是不希望出现的,就是“遗憾”,因此,“于”字是隐含有“不希望出现的遗憾”的释义。

    因为“于”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目的是否能够达到是未知的,因此,“于”的重点在于进程而非结果,“进程”是为了不确定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于”和结果成功与否没有绝对性的逻辑关联,即“于”不能决定成功与失败,仅仅是为了修饰进程的曲折。

    这样,“于”的隐性释义是:在前行时带有不希望出现的遗憾的又有令人痴迷的魅力。

    因为“于”不能决定成功与失败,仅仅是为了修饰进程的曲折,那么,“结果”就由其他概念决定,对“终于”而言就是“终”。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学的问题。

    “终于”一词里,“终”是“结果”,“于”是进程,那么,“终于”一词就是结果在前进程在后,这就不合逻辑,而进程和结果又有因果逻辑存在,即进程一定可以得到结果,至于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进程是否正确决定的。因此,“终于”是一个倒装词,合乎逻辑的写法是“于终”。“终于”的产生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中不具有科学性,重结果轻过程,重类比轻逻辑,同时出现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文言文的准确写法是“为终而于”。

    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性思维,很难生成科学思维,有时候会生成一些反人类的概念,例如“爱情”一词,爱是指不同的平等性个体之间产生智慧共鸣而走到一起以此来满足彼此的智慧追求的欲望,例如词语“相爱”,或者是指以个体的智力判断为依据假设和其他个体产生智慧共鸣而走到一起以此来满足彼此的智慧追求的欲望,例如“爱人”,“爱”生成“追求”,“追求”是欲望,因此,“爱”只会生成追求智慧的欲望,是线性结构,“爱”的必备条件是“智力”;“情”是指不同个体间因为智慧没有能力解决的心理问题从而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去产生横向关联,“心理”也是由智力决定,“心理问题”本身就是由智力缺陷产生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宗教需求,佛教本质是智慧心理学宗教,佛教的心理学结构是超我,本我,自我,无我,真我这样的“五我”结构,“情”是横向的平面结构,“爱情”是指成爱因情,或是生爱由情,“爱”只能生成“欲”,不能生成“情”,是个倒装词,正确的逻辑词语是“情爱”。那么,如果从纯粹的文字学角度理解“爱情”一词,“爱”作动词使用,“情”做男女关系理解,“爱情”释义为:追求男女关系为智慧的欲望,这不就是流氓思维吗!以高尚的名义干着卑鄙的勾当;从逻辑学角度理解“爱情”一词,“爱”是线性结构,“情”是平面结构,因此,“爱情”使线性结构折弯为平面结构,就是“情”的平面性否定了“爱”的直线性,即“情”否定了“爱”,形成逻辑的悖论。那么,不合逻辑的概念不是反人类的吗?这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倒装词的弊端。

    反人类的概念生活中很多,例如“民主”,西方语境下,存在三个逻辑漏洞,汉字的释义是“劳动者的智慧来自于皇帝”;汉字“政治”一词并不成立,存在逻辑悖论;版税,个人所得税,以及房产税,属于对智慧收税,存在哲学的角度不成立,其实可以收宗教税,名字为三分之一存在税,基督教,伊斯兰教属于逻辑宗教,佛教属于心理学宗教,这些宗教都存在三生观,道教属于自然哲学宗教,也可以称之为科学宗教,不可以收税,因为不能对自然收税。

    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使中国人忽视抽象思维,产生很多流氓语言,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因为读书时,思维能力无法产生逻辑的困惑,直白说就是不会读书;还有像我的母校重庆大学臆造“大象有形”一词,存在逻辑的悖论;还有像“寒门难出贵子”,“寒”和“贵”不构成对立性就是反义词关系,“寒”这里是纯净的意思,指的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治学,“贵”指的是有学问并且品行高洁是社会正义的化身,只有寒门才会出贵子,否则,哪来的“寒窗苦读”呢,“寒”和“贵”这里都与金钱无关。这些似是而非的存在逻辑悖论的语言和概念以高尚或出世的方式负面地影响智力低下者,会使整个社会趋于功利,那么,中国就不能正确地发展。最直接的现实就是香港骚乱、台湾选举都是以“民主”这个“高尚”的概念名义产生的,而我们同样认为“民主”是高尚的,我们自然陷入高尚的被动,被“高尚”绑架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终于和终究

    究  形声。从穴,从九,九亦声。“九”是1-9共九个自然数的最后一个,引申为“最后”。“穴”指“洞穴”。“穴”与“九”联合起来表示“洞穴的终点”。本义:穷;尽。“1-9”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自然规律,也就是纯粹的逻辑,逻辑具有排他性,那么,运行逻辑的时候就不存在任何疑问,因此,“究”释义为:进程自然而然地得到极尽的结果,即进程必然得到极尽的结果,由于逻辑是抽象的概念,因此,结果也是抽象的,即逻辑运行的抽象结果还没有成为具象的绝对结果,所以“究”是指进程的自然属性。

    因此,终究依据进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也是一个倒装词,是“究终”,文言文是“为终而究”。

    终究释义为:不存在任何疑问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种逻辑的具象的绝对结果。

    终于释义为:带有不希望出现的遗憾的又有令人痴迷的魅力的逻辑运行时得到具象的绝对结果。

    因此,“终于”相对“终究”多了“情感”(不希望出现的遗憾)和“智慧”(令人痴迷的魅力),所以使用“终于”表达的语义是:既是不希望的遗憾又是对魅力的思念。

    “那陪伴我们长大的一汪醇然又沉浸的声音”一句,从修辞学角度理解有逻辑问题,“那陪伴我们长大的”和“声音”没有逻辑问题,而“一汪醇然又沉浸的”和“声音”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逻辑学和修辞学不同,逻辑学研究因果关系是否直接,修辞学研究类比逻辑是否成立,修辞学的类比逻辑是否成立就是逻辑学的因果关系是否直接,逻辑学是最底层的研究,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归结于逻辑学),“一汪醇然又沉浸的”(因)的修饰对象(果)是具象的“液体”,而“声音”是抽象的概念,因此,修辞学的类比逻辑不成立,符合修辞学类比逻辑的是“(象)一汪醇然又沉浸(其中的陈年佳酿似)的声音”。

    虽然修辞学的类比逻辑不成立,但是逻辑学的逻辑成立,这是由声音的特质决定的。

    声音,气味,味道具有一种特质:是可以被感知却不可以被描述,即没有具象的形状的客观存在。声音的这种特质决定描述声音时必须通过媒介,例如描述音量大小的差值,必须通过专门的仪器,不像两根木棍的长短差值,可以直接放在一起比较得到。因此,在逻辑学角度,描述声音时必须通过中间逻辑(媒介)进行逻辑转换,这样的“必须”存在,那么,“必须”的中间逻辑就可以省略,逻辑一样成立。“一汪醇然又沉浸的声音”在逻辑学的逻辑里逻辑成立。最底层的逻辑学成立,自然上层的修辞学一样成立,只是修辞学的类比逻辑由于省略了可以省略的中间逻辑显得不成立。那么,“显得不成立”和事实成立间就有很诡异的逻辑,诡异何尝不是魅力呢?

    “显得不成立”就是本质的成立。修辞学的类比逻辑一样存在中间逻辑进行逻辑转换,否则类比关系不能建立,只是这种类比是共性的抽象或具象的类比。“醇然”是一个抽象概念,本句中释义为“绵厚”,“绵厚”既可以修饰陈年佳酿也可以修饰磁性的声音,因此,磁性声音和陈年佳酿间就具有共性的抽象类比“绵厚”,因此,“醇然又沉浸”不产生诡异的逻辑,诡异的逻辑只能由“一汪”产生,即本句中出现了诡异的“一汪”。

    如果去掉“一汪”,本句改为“那陪伴我们长大的醇然又沉浸的声音”就不存在逻辑问题。那么,“一汪”如何理解呢?

    一  数字,释义为从群体中独立出来的一位或群体中特别的一位,这里是后一种释义。

    汪  本义是水深而广,或者指积水坑,积水坑引申为量词,但是是没有科学标准数值的量词。

    因此,“一汪”的准确释义为:在众多同类构成的群体中有深而广的特质的一位。这样释义“一汪”原句就不存在逻辑问题。

    之所以出现诡异的逻辑,是因为把“一汪”当作量词理解,使修辞学的类比逻辑不成立。

    这句话完美地展示了两个语言学的逻辑陷阱。

    一、当需要以具象概念去解读一个抽象概念时,是以抽象概念为基准,用定义具象概念的抽象逻辑或本义去解读,这里有个逻辑常识“任何具象概念都是由抽象的逻辑定义的”。中国人习惯于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这就形成重视具象概念的,而忽视形成定义的抽象逻辑,往往不自觉地主动跳入陷阱,“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扼杀我们的创造力,现实结果就是我们基本没有原创科技。

    二、没有科学标准数值的量词,在定义具象概念时并非定义具象概念本身的量值而是定义其边界,如小山般大小的一堆煤和坟头般大小的一堆煤,那么,同样是“一堆煤”数量明显不同,“小山般”和“坟头般”指体积,体积有可以测量的严格的数值边界;在定义抽象概念时,量词属性不存在,只能以构成量词的文字学的抽象本义进行定义,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因此,抽象本义是引申义,这需要的是思维深度。

    “于”的遗憾的困惑魅力,“一汪”的诡异的逻辑魅力,马伊琍写出了具有双重魅力的悼词。

附文:为了避免出现非逻辑性的争议,测试一下汉字能力

 

               汉字能力测试题

1.证明由“山明水秀”衍生出的“山清水秀”是否成立。

2.证明“广大观众”、“广大指战员”、“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成立。

3.证明“您们”一词是否成立。

4.证明“康熙大帝”一词是否成立。

5.证明“炯炯有神”一词里的“炯炯”是指“眼睛明亮的样子”。

6.叙述性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叙述性解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叙述性解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9.叙述性解读歌曲《草原之夜》的歌词。

10.解读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及歌曲《映山红》。

11.解读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中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