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的老百姓——补发一篇我在疫情爆发前写的文章
昨天(注:2020年1月19日)在我的推荐下,妻子、女儿和我一起在电视上看了1982年拍摄的影片《牧马人》。
她们都认为这部影片非常好。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受到20年不公正待遇的许灵均重新登上牧场小学讲台,对孩子们说:
“我,大家都认识。我……讲不好,要请大家理解。”
然后让孩子们翻开课本。
他自己看到第一课的标题,明明是早就准备好的课,却仍然激动了起来,转身写板书的时候用力过了头,粉笔折断了。
他还是奋笔疾书下了标题:
这一幕始终伴随着《敕勒川》民歌古朴悠扬的曲调。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有网友评论道:
“明明知道这是意识形态的说教;明明知道这是导演奉命在给我们上政治课;可是我没用,我就是抵挡不住这个……”
在放映这部影片及其片断的几个网站上,我看到了无数年轻人的类似的评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来是被抖音剪辑里的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要的话,只要你开金口,我马上给你领一个来!”吸引到这儿来看全片的,而看完之后,他们很多人的最大感受是:
1.这影片可以打满分;
2.我还得再刷一遍。
十几年前,我和一位研究生同学曾有一场争论。
他认为中国的年轻人会越来越认同西方,而红色意识形态将逐渐式微。
而我说:
“年轻人会越来越追求个性,这是真的。但这并不等于认同西方,我觉得以后的年轻人很可能比我们这一代还要“红”,因为中国发展强大的事实会让他们更理解和认同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一种让你获得胜利的信念,不可能全是错的。”
《牧马人》讲述资本家后代许灵均(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夕出走美国)在国内受到各种磨难,但仍然谢绝在美国已是亿万富翁的父亲带他出国的建议,决心和西北牧场的妻儿、乡亲们一起劳动和生活的故事。
说实话,影片上映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国门甫开,国人被西方物质生活的富裕与先进所震撼,很多人确实打心眼儿里感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时代。
当时,不少主演《牧马人》这类爰国主义影片的影星宁可放弃国内如日中天的事业,也要移民欧美,有的嫁作(洋)人妇,有的宁愿在好莱坞三流影片当配角……而这也成了国内某些认为自己很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嘲笑这类爱国主义影片及其受众的一个重要“槽点”:
人家演戏演得再慷慨激昂,心里可清楚什么是“真香”,什么只是戏,只有你们这些看戏的上当了,傻冒!
然而,正是这些被“忽悠瘸了”的“傻冒”,建设出了今天坐二望一,令所有欧美列强不得不撕下一切伪装来全力应对的中国——这并不是戏,而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只能说:
历史有些吊诡,但也很公正,她不喜欢那些在她面前玩弄小聪明的人,而更倾心于那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故作高深,不自诩“看破一切”,但朴实、刚强、坚韧,承担得起自己那份责任的人。
我们民族的大多数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也很欣赏那据说更圆的外国的月亮,也很羡慕那些津津乐道于自己在国外这好那好的亲友、同胞,但他们终究还是把自己的命运和脚下的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而《牧马人》这样的影片或文艺作品,给了他们一种鼓舞,一个解释,一个能够说出口的这样做的理由——虽然在那时,你这样说也难免受到如上所述的嘲笑,但好在别人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嘲笑你,你心里有个说法,有个信念,也许不能让你在与那些“喷子”的口舌之争中占到上风,但足够让你在没有受到这些人纠缠的时候,有更多做好自己工作的动力和斗志了。
很多人都发现了中国老百姓的一个奇妙的特点:
你跟他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中国很差劲,中国人没品没素质,有本事的人都不该呆在中国……他不但不会反驳你,还会用一种欣赏和崇敬的眼神看着你,会附和你,发出很多自己的牢骚。
可是,转过身去他还是该上班上班,该种地种地,该教书教书,该训练训练……总之,他还是去“建设祖国”,还是为那个不太好又离不开的国家做这做那,而且因为发了一通牢骚出了出气,他工作起来心情还更舒畅些了;
而且,他其实还是觉得《牧马人》这样的片子更对他的心思,至少让他觉得更有面子:
自己家里发两句牢骚可以,真的见了外人就扇自己耳光,就下跪,就乞讨,像什么话呢?
你拿这样的人有什么办法?
于是你只能看着这些傻里傻气而且“自相矛盾”的人建设出了一个月亮终于也圆起来的国家。
记得我上研究生的大学的食堂有一位特别可爱的女服务员,长着日本女明星玲木保濑美一样的娃娃脸,一笑两个小酒窝。
可惜,我和她的交流最多只有这样的:
“吃什么?”
“咖喱牛肉盖浇饭。”
“好的,这是您的单。请那边等。”
慢慢地我了解到:她的妈妈也是食堂的服务员。
有一年Chrismas快到了,我看到她的妈妈把戴着圣诞老人帽子的她叫到一边质问:
“这个桌子你为什么不赶快擦干净?还要我给你擦?”
“你没看到我在那边收拾盘子呢吗?”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收拾完盘子就看你那个小电视去了!”
“我累死了,歇会儿不行啊?”姑娘的表情简直像怀疑这是不是亲妈。
“不行!你没那个本事读成书,所以就要做这份事,做这份事就要踏踏实实做好,别给我这三心二意,做事没个做事的样子,早晚这个饭碗也保不住,看你能干什么?你那脸能当饭吃啊?!”
小姑娘被数落得直抹眼晴,肯定是有点儿想哭,但一转身还是拿起抹布去擦桌子了。
现在想来,那位妈妈的话,可能正是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内心的行为准则吧:
“我没有你聪明有本事,能出国,开名车,买豪宅,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做好我们这些没本事的人能做的事,也做出点儿样子,活个不亏心吧!”
结果他们做出了那些“有本事”、“有思想”的人认为做不到的大事。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
当然,他们大多数人的精神境界,比起现实中的钱学森、邓稼先,以及银幕上的许灵均,是有差距的——但你不觉得:这差距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息息相通,并不妨碍他们以后者为自己的代表吗?
现在,你还会觉得《牧马人》这样的影片虚假吗?
有信念的人,总要为自己的信念而接受各种严峻的考验——过去、现在、将来,无不如此。
感谢并致敬那个时代经受住了考验,把今天的中国交给我们的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们。
我们有什么理由做得比他们差呢?
后记:这篇文章写于今年1月20日,只是发在自己的QQ空间里。当时还只知道有几个“造谣者”被警告,并没有注意到钟南山院士说的“人传人”,也没有想到文中所说的“严峻的考验”这么快就会到来,更没有想到它竟会这样“严峻”。后来,我自己担任了小区的楼栋长每天汇总摸排情况,又忙于线上教学,慢慢地就把这篇文章淡忘了,但看到那些奔赴一线的白衣战士,那些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那些自觉隔离的武汉市民和全国群众,那些倾其所有捐助疫区的退休老人......总想为他们写些什么,这时偶然翻阅起自己的空间,才发现该写的我早已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