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长那么好看,不是只能放放硬币养养鱼
文章来源丨博物
人体骨骼总共有206块,有些骨头的名字很直白,比如头骨、指骨之类的,只听名字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它长在哪、有什么用。
但有些骨头的名字就有点儿“绕”了,比如桡骨、髌骨,以及大家相当熟悉的锁骨。
这些年,锁骨陪大家完成了不少高难度动作
锁骨到底是用来干啥的?
除了用来放放硬币鸡蛋、养养鱼、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材之外,它长在我们人身上,还有什么别的正经用途吗?
锁骨,“锁”住人的骨头
首先,让我们伸出手,来感受一下自己的锁骨长在哪儿。
从颈部往下,胸部往上,两个肩膀向里——那两根横亘着的骨头,就是它了!
锁骨的位置
锁骨的一端连接胸骨,一端连接肩胛骨,形状类似一个被拉长了的“S”。
当然啦,胖的人可能摸着不太明显。
因为锁骨确实与人的胖瘦有很大关系。
人体的皮下脂肪降低时,锁骨由于没有肌肉层包裹,会在皮肤表面凸显。所以人越瘦,它就突出得越明显。
锁骨名字的由来,其实真的跟“锁”有关。
在盛行奴隶制的时代,为防止奴隶跑掉,除了给他们戴上枷锁镣铐外,还有一种极其残忍的方法——用铁链或铁钩穿过胸肩之间的那两根骨头。
在平时,这种刑具并不会妨碍四肢劳动,但如果奴隶不服从管教,只要轻微地拉扯一下铁链,就会让人产生剧烈的疼痛感,被迫屈服。于是,这两根骨头得名“锁骨”。
这种锁人的方式,在很多古典小说里,都被演化成了困住武林高手和妖怪的办法——倒穿琵琶骨。
琵琶骨是肩胛骨的俗名,这种刑罚钩穿的,其实正是锁骨和肩胛骨之间的空隙。
像《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因被钩住了锁骨,不能再显神通而被抓住;金庸小说《连城诀》里的丁典,也曾受此刑罚差点武功尽失。
《新白娘子传奇》中,就有许仙被穿琵琶骨的桥段
控制上肢活动,不能没有锁骨
从生理学上来说,小小的锁骨虽然不能活动,但对人体的上肢活动有很大影响。
因为人的上臂骨骼与背面的肩胛骨相连,手臂的活动,又需要附着在正面胸骨上的肌肉同时参与驱动。而肩胛骨和胸骨相对孤立,必须靠一个“中介”才能让胸背两面的肌肉群协调统一,锁骨正是这样的中介。
人的手臂朝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活动时,锁骨就像一根杠杆,承担着肌肉的受力点——手臂向外侧活动,它支持着肩胛骨,向内侧活动则顶住胸骨,让胸肌和肩部肌肉可以拉伸、缩紧,带动上臂实现各维度活动。
尤其是在人趴下的时候,比如做俯卧撑时,如果没有锁骨,上肢根本找不到受力点来撑起身体。
所以,锁骨看着平平无奇,其实用处相当大。
如果锁骨骨折,我们的手臂就无法自主活动,只能贴着胸部自然下垂。
动物没了锁骨,再也不能劈叉
锁骨对人的身体运动如此重要,按理说高等动物中,越是运动多的,锁骨就该越发达。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哺乳动物中,除了人和灵长类,其他动物几乎都没有锁骨,因为锁骨实在太脆弱了......
从人体结构上就可知,通常情况下锁骨直径就只有2厘米左右,比我们的手指头粗不了多少。
再加上它既没有韧带和肌肉保护,也没有其他骨骼与之嵌合,就这么暴露在胸部最明显的位置,可以说是真正的“皮包骨”了。
锁骨很细,又没有肌肉和软组织保护,受到冲击很容易骨折
对于那些非直立行走的动物来说,肩膀和前胸在跑跳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力。而且,有些动物还特别好斗,经常靠肩膀冲撞对手,所以锁骨就很容易“嘎巴”一声折断。
因此,在演化过程中,大多数哺乳类的锁骨逐渐退化了。比如猫科动物的锁骨就变成了“锁头肌”,牛马等有蹄类的锁骨变成了韧带。
对于善跑的动物来说,没有了锁骨,在跑动时上肢向前的伸展幅度更大,更有利于奔跑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限制了它们上肢的活动范围——你啥时候见过猫狗牛羊能把上肢“一”字张开过?
如果它们真以这个姿势匍匐在地,那可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长颈鹿没有锁骨,上肢最多也就“劈”成这样,再多就别想起来了
其实在动物界,锁骨最发达的是鸟类,因为它们平时振翅飞翔,都需要胸肌和肩膀肌肉发力。
所以,鸟类的锁骨大都生得比较粗壮。
说到这不知怎么回事,我突然对着鸭锁骨的图片流起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