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解毒(三):state-run和public service

在海外和当地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说到中国的媒体是“官媒”(state-run media),中国的企业是“国企”(state-run corportation)。国企私企孰好孰坏且不讨论,我们基本不会去想,西方社会的企业是否是state-run?的确,西方人提到中国的时候,总喜欢用state-run/state-owned这个概念。但他们自己描述自己的公营机构的时候,会用另一个表达方式:public service。

这里面有非常微妙的意识形态差别。

比如,英国老牌媒体BBC,西方人听起来和中国央视CCTV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公益机构,另一个是政府喉舌。然而BBC其实也是国有企业,和央视没有区别。毕竟,改革开放国营企业改革很大一部分就是跟欧洲学的。那么为什么在西方人脑子里这两个东西差别那么大呢?英语中,BBC总是自称或被称为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字面上的意义是公共广播服务,听起来很好很赞:为公众提供的广播服务,多好啊。香港电台、德国之声、美国之声等也是同一性质。而中国、俄罗斯、伊朗等被美国视为敌手的国家,其公营媒体机构就往往被称为state-run或state-owned。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state-run/state-owned和public service/public sector service的区别在于:

State media i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public-sector media, which is "fund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the state or government but over which the state does not have tight editorial control."

也就是说,state-own表示政府能够施加强力管控,而public service只是由政府资助,没有强力管控。

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BBC等公营媒体、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就是政府。董事会就是政府任命的。那么政府是否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强制管理,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企业雇员还能不听董事会的话,不听大股东的话吗?

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喜欢玩public service这一套呢?因为政府没有行政手段强制管理,对媒体的监管能力就弱了。而私人企业、机构就容易通过各种手段对媒体施以影响。比如我们知道香港电台就是出了名的“拿政府钱反政府”的立场。西方发达国家当然不会搞得这么明显。不过如果你研究BBC的董事会,就会发现其与英国各种私营金融机构、基金会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普选和多党议会制以后,权力转移的表现。

冷战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民主这件事情是不怎么上心的。看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掀起的无产阶级革命之后,才忙不迭地开始放行各种民权运动,给少数族裔、女性、移民更多的选举权和参政权。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永远属于资本。资本对选票的掌控弱化以后,权力就必然向没选票的地方转移。主要的方向就是金融市场和私营媒体。金融市场是不需要选票的。私营媒体也是不需要选票的。但它们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绝对惊人。所以媒体完全受民选政府管制,就无法让资本掌握权力了。美国这种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媒体基本都掌握在私人资本手里,甚至开始反过来钳制政府,夺取话语权了。特朗普只能推特治国,未尝不是美国公权力受制的结果。

所以我们看到,英语中玩弄state-run/state-owned和public service/public-sector service概念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操弄。西方发达国家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人们一方面认为政府民选,代表民众意志,另一方面又恐惧政府,不信任公权力。这背后都是资本掌控的媒体进行洗脑、思想改造的结果。如果票选体制那么好,为什么你那么不信任你的政府?明明政府无力掌控的媒体、企业,为什么要称为public service(公众服务)?既然你的政府是代表人民的,那么政府掌控力度强,才能叫public service啊!政府难以管制、资本掌控的媒体,为资本说话,怎么能叫public service呢?

所以,我们在英语中,应该勇于用public service来指代我们的官媒,用state-run/state-owned来指代它们政府扶持的媒体,比如**之声之类的。不要顺着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来思考。是否是state-run/state-owned和是否是public service,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根本没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