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华:读“告别权力”和“华盛顿传”

 

500

事起与浙江高校一位80后年轻教师交流中,他提出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赫然列有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一文,对美国总统华盛顿顶礼膜拜、溢美之辞多有不妥,甚至会对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中的青年学子带来负面有害作用,希望我读一读并谈谈我的看法。于是我专门找来李辉一文和号称“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撰写的《华盛顿传》,花了四五天时间,比较认真的研读了一番,于是才有了笔下流出的下述文字。

(一)

欧文在美国文坛上,被一些人誉为是发表“文学独立宣言”的作家,以写短篇小说和随笔散文见长。他出生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之际,当时社会舆论对华盛顿毁誉参半,但他和他的父亲都属于“挺华”阵营,父亲给欧文取名华盛顿就可见一斑。欧文活了76岁,在他去世前两年,也即华盛顿总统离世58年之际,才完成了《华盛顿传》这部小说兼纪实的晚年作品。但是我读该传前80页码的首日,坦率说读感简直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味同嚼蜡。硬着头皮读完,后面感觉稍好。华盛顿领导八年独立战争的军事生涯,其战役规模甚小,美英双方每次兵力投入仅成百上千几万人而已,与战场恢宏的拿破仑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建立新中国的三大战役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且美军屡战屡败,即使决定战争转折和胜负的“萨拉托加大胜”和“约克郡之胜”,英军“体面投降”的人数也不过只有五六千和七千人之多,与卫国战争苏联红军歼俘德军,三大战役我军俘敌动则数十万人的辉煌战果相比,完全摆不上桌面。连作者都坦承,没有法国的援军和美法联手作战,所谓的独立战争都难以支撑和取胜。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立战争就是英美法三国的利益集团相互争利而已,最后的独立建国,某种意义上也是英美外交谈判上宗主国作出的妥协让步。至于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和八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对于新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制度、架构、职能等多方面贡献而言,华盛顿身处其位,自然功不可没,同时作者也强调“美国宪法”的思想并非来自华盛顿,总统任内也是勾心斗角,党争不断,致使华盛顿心力交瘁,在一届任满时即萌生退意,二届期间更似业绩平平,甚至因与英国签订被视为出卖国家利益的“杰伊条约”而饱受诟病。精明的华盛顿在给他朋友的信中说:

【“如果我参加竞选,我就会成为恶毒攻击和无耻诽谤的靶子,不但会被加上摇摆不定的罪名,而且还会被污怀有野心。总之,我将被指责为昏庸无知的老糊涂。”】

故在第三届总统尚未开始竞选,华盛顿因年老体衰、政争难支而坚辞不选,回家仅两年多就病逝了。而这也被后来人尤其是中国公知塑造成华盛顿不恋权位、民主政体的伟大先声和崇高境界,完全掩饰了华盛顿知难而退的内心苦衷和不得已。

欧文撰写具有小说情节的华盛顿传记,无疑是从赞颂者的视角为其隐恶褒美,但字里行间也不泛透露出华盛顿对争取“公正平等”权利的土著居民多次征伐弹压。而据有关史料曝光,印第安人从最初的五千万人口到百年后只有百万人口左右,与华盛顿等殖民者大量剿灭印第安人的罪恶行径不无关系。有说华盛顿对从印第安人臀部以下剥皮颇有研究,且尤为钟爱人皮制作的皮鞋。华盛顿本人是个南方种植园大奴隶主,人称子承父业,且后娶一位富有寡妇,更聚财富。不当总统重操庄园大奴隶主旧业时,加上新获的西部大片土地,地产已广布弗吉尼亚、马里兰、宾夕法尼亚、纽约、肯塔基等地,仅在俄亥俄河畔和堪那华河畔就占地32373英亩,可算是美国最大的富豪之一。又称令人发指的是,华盛顿年轻时牙齿掉光,为美观强行拔下黑奴牙齿镶到自己口中;而其蓄奴多达300来人,并有强奸黑人女奴之恶行,且至死也未释放过一名奴隶。说到底,华盛顿效力爱国的完全是其奴隶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财富,代表的从来就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受压迫剥削的劳动阶级之利益。

李辉先生把一个维护奴隶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理人,视为自己精神上的偶像和追捧的明星,在华盛顿去世已将近200年之际,以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公民的身份,大肆礼赞一个当年曾被舆论称为贪婪狡诈凶残、荒淫无度之人,其“随笔”下描绘的华盛顿,比欧文笔下的华盛顿,凭空杜撰、涂脂抹粉得还要“高大上”。

试摘录“告别权力的瞬间”若干:1797年3月3日,华盛顿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举行告别宴会。他“含着笑意,伫立一旁,这是令人陶醉的时刻。想到就要告别荣耀,但又喧闹复杂的政坛,他感到难以抑制的喜悦,这种渴望由来已久,现在变成了现实”。

【“宴会快要结束时,他慈祥的举起杯说道,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公仆的身份为大家的健康干杯…人们突然寂静无声,直到此时,他们似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忘的庄重时刻,适才的快乐气氛,顿时变为少有的严肃宁静,女人们竟然无法抑制一股突兀而来的激动,流出了眼泪。宴会默默地结束,人们多么希望它不会结束,甚或它从未举行过。”】

请注意,上述引文内的场景全是李辉先生想象编造出来的,而欧文的原文表述仅一句话:

【“期间,大家都表示出对华盛顿的敬意,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华盛顿举杯祝愿大家幸福无限,身体健康。”】

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据说在中国小学课本中,就曾经捏造塞入一篇华盛顿从小表现诚实,关于“小斧子和樱桃树”的故事,但后据考证完全是子虚乌有,为美化华盛顿的胡编乱造。3月4日,华盛顿在国会大厦告别离去时,“风度翩翩的先生女士们,突然失去了节制…(拥上前)几乎造成伤亡,他们都想再看上一眼这位受爱戴的老人”。华盛顿来到街上,

【“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都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华盛顿哭了,他再也无法保持冷静,群众的热情他未料到如此强烈。他行至门口转过身,人们发现他泪花点点,脸上的神情似是严肃,又似是悲哀。他一时说不出话…他会把这一瞬间感受到的一切,珍藏在记忆里。”】

又是一番无中生有的精心包装。我对照了一下欧文传记小说原本平铺直叙的语言,以上书引号内的句子全都没有。原文是这样说的:

【“来到大街上后,华盛顿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群众跟着他,走到了寓所门口,他在门口前噙着泪水不断地大声说谢谢”。】

比照原文,看来李辉先生十分擅长添油加醋,全是凭空而来的妙笔生辉,当然也不排除或是抄袭他人的作品所为。总之,在欧文小说的情感基础上,李辉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所谓华盛顿光辉且充满人情味的形象,不断地加以主观臆断的塑造和升华,仿佛他也身临其境,在现场热捧华盛顿,使人感到他对华盛顿的倾心崇拜,简直比美国人还美国!短短文中类似的不符史实、如同唱诗班一般的赞美讴歌还有不少。李辉先生自己肉麻地追捧华盛顿是你的自由,但您要把国人的向往、尤其是青少年的崇拜引向当今世界最大流氓霸权国的“精神偶像”?却是令人费解且要打上大大问号的!

(二)

李辉先生随笔的散文标题为“告别权力的瞬间”颇引人注目。短文中涉及“权力”、“民主”、“人民”三个很具道德高度的概念。那么我们不妨来辨析一下概念的内涵和政治意蕴究竟是什么?或者说的不雅一点,作者究竟要向人们贩卖的是什么货色?

先谈“权力”。通观全文,李先生把“权力”的立论似定位于“邪恶”的语境上,声称“没有人像他(华感顿)那样,再一次将显赫的权力视若鸿毛”、“他决定离去,更是不愿意让权力如此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他的理想民主社会应该制约个人的权力”。不难看出,李先生把权力视为“贬义词”,甚至可能等同于“贪婪”、“野心”、“公器私用”、“以权谋利”一般。因此华盛顿不参加第三次总统竞选是“高尚之举”,“有令人信服的美德”,且开美国历届总统任期不超两任之先河,多么“伟大”,多么“民主”!然而,这种对“权力”的理解显得过于浅薄和可笑。“权力”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具有双重性,或者如人所说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为公,也可谋私。“公器”掌握在“天下为公”者手中,则可造福国家与人民,即人们常说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如“公器”被资本利益集团所控制,强权霸道遗祸世界。任期无论是两届或多届,无论冠以“民主”面具如英美,或是以“独裁”形式出现如德意日法西斯,其彰显的都是资本的意志和侵略迫害、掠夺劳动者利益的本性。“权力之恶”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任期不超两届”的范式表象,说到底是忽悠老百姓,“要从一头牛身上扒下两张皮”的虚伪“金钱游戏”;因此建议李辉先生多学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常识,免得“与其昏昏,使人昭昭”!

再谈“民主”。李辉先生在短文中吹捧华盛顿为“民主社会”立标杆,何谓民主? “民主”是一个几百年来,在其美丽光环下实施无数血腥残忍暴行的幌子,也是被自由化人士和中国“公知”们拿来喋喋不休发难,以及启动“推墙砸锅”运动的工具,但民主本身同样是一个中性概念。是谁的民主?或者说民主的内涵是什么?这才是民主的本质和国体的要义。显然李辉先生所歌颂的华盛顿,其主张的民主绝不是工人、贫雇农和劳动阶级的民主,更遑论没有人身自由、被视为说话牲口的奴隶。见诸于欧文和李辉先生笔下的那些“风度翩翩”男女,被屡屡诟病云集在奢侈豪华宴会上;为华盛顿欢呼和激动流泪者,都是一些奴隶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上流精英,无疑也是“美国民主”的真正享用人。另据有关史料称,美国独立时有70%以上的白人是契约奴隶出身,只有占人口4%的白人精英才有投票选举权,换句话说李先生顶礼膜拜的华盛顿,也不过仅是从这“一小撮”人中产生出来而已,莫非这就是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代表吗?这样的人民“民主”岂不是要滑天下之大稽吗?美国的第一部宪法其实就是一部资产阶级面具下的奴隶制宪法,在美国真正实行了88年,直到1864年联邦会议才取消了奴隶制,而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制度又持续了整整约100年,直到1964年才名义上取消,而事实上种族歧视的阴影在当今美国仍然到处可见。纵观美国建政至今244年,宪法修改了18次,增加了27条修正案。在所谓“民主灯塔”光环下,公开实行贫富悬殊、阶级不平等的制度就高达188年。在这种不平等制度的“灯塔”光照下,上世纪初,美国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而黑人的均寿只有31岁左右。谁有民主?谁享民主?美国式民主的真谛已经呼之欲出,而所谓的总统不超两届制无非就是忽悠世人的游戏形式,其实质就是每4年从资本精英的利益集团中,选择一个谁更能维护资本豪富利益的“守夜人”。

三谈“人民”。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血火和硝烟中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国。其宪法宗旨明确规定,中国的国体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民,同样是以工农劳动阶级为主体,包括新生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新社会阶层在内的各族人民大团结;而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经济上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共富,或者说劳动者共同富裕。反观华盛顿时代的美国和今天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有什么本质不同吗?完全没有!其本质都是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统治和剥削!于是才有了99%的人民反对1%财富寡头的“华尔街运动”,以及抗议金钱操纵选举的“民主之春”运动,上述两个案例说明美国存在严重的阶级对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李辉先生媚称是人民“选择”了华盛顿,而描绘华盛顿告别政坛时所谓“人们的欢呼”,“民众的追随”,“群众的热情”,好一幅领袖与人民融汇一体的“鱼水情”画卷,只不过是李先生心中的自我情感宣泄和编造,而并非是美国底层人民和奴隶阶级的真实心声。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有个著名景点叫“总统山”,美国统治阶级从建国150年来历任总统中遴选出4位影响最大的人物,18米高的头象雕塑于拉什莫尔山巨石上,作为美国人的精神图腾,他们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罗斯福。除了华盛顿以外的其他三位情况又如何呢?1807年执政的杰弗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他倡导人人生而平等,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然而被誉为“民主之父”的杰弗逊,同样是一位拥有至少247名奴隶的大蓄奴主。他当政时的许多内外政策都是积极捍卫和巩固反人道的奴隶制;同时他还蓄养了一个女奴长达40年,并与该女奴先后生下7个“私生子”,他的另一名黑人情妇莎莉也先后为他生过多名子女,但是直到1835年萨莉去世仍然是黑奴身份,没有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1862年曾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一次性绞死达科塔地区印第安人部落的39个酋长、祭司。林肯所谓废除奴隶制的真相又是什么?请看1862年8月22日林肯写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信中所言:

【“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存奴隶制度,亦非摧毁奴隶制度。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解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

可见林肯的政治目标是要维护和拯救资本利益统治下的联邦政府,而并非是要摧毁奴隶制而解放和拯救美国的广大奴隶;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补任被刺前总统麦金莱时年仅42岁,被誉为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和最勇敢的战士,他在演讲中的一句名言体现了他的行事风格:“温言在口,大棒在手”。他认为对印第安人采取种族灭绝政策,这是不可避免且最有利的,“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最好的”。纵观美国历史上四位名总统不光彩甚至阴暗的一面,其反人性不人道的污点记录,如果硬要给他们戴上“人民领袖”的“人权”、“民主”桂冠,无异是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一场闹剧。

(三)

本文从上述披露中,曝光了华盛顿丑陋的一面,对于华盛顿的历史定位究竟怎么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视角透研,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华盛顿代表和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他并不代表绝大多数劳动阶级即广大人民的利益。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先生,曾经对华盛顿的阶级属性有过一个精彩描述。特朗普上台不久,美国民间围绕要不要挪走夏洛特维尔市解放公园内的罗伯特·李将军纪念雕象,发生了激烈的流血冲突,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强烈主张移走雕像的民众认为,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政府主张维护奴隶制,时任南方军总司令的李将军是坚定支持奴隶制的。特朗普总统闻讯后怒怼:华盛顿不也是奴隶主吗?难道要将他的雕像也一并拆除吗? 此言可谓一语破的,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华盛顿究竟属于哪一个阶级的阵营?代表和维护的是哪一个阶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和阶级分析的立场上说,华盛顿根本无法与站在工农阶级和全世界无产者、劳动者立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真正的人民领袖相比。 甚至也无法与倡导“天下为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相比。

其次,从美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尽管华盛顿有其压迫剥削奴隶阶级,残酷镇压屠杀印第安人的反动性、与人民为敌的一面,但同时领导美国的八年战争,促使13个殖民地从宗主国大英帝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在美洲大陆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历史过程中,华盛顿所起的作用是有进步意义,功不可灭的。因此华盛顿不但在美国国家的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第三,华盛顿作为美国史上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向国人和青少年作一些必要的介绍是需要的。但这种介绍应该是全面客观、唯物辩证的,通俗点讲就是一分为二;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媒体和人民的喉舌,身为人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之一的李辉先生,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客观公正地把握华盛顿其人的本质和两面性,而不应该对一个资产阶级政客毫无原则的吹捧颂扬,并缺乏道德底线的凭空杜撰和加以近乎肉麻的艺术描绘。这与作为一个中共最权威大报部门负责人的政治操守也是很不吻合的。我留心了一下李辉先生写此散文的时间节点是1991年,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来,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项目的同时,西方各种学术流派,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汹涌而入。一些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定力的右派公知文人,也纷纷拾洋人牙慧,推波助澜地奋起充当西化思想的二传手。痛定思痛,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之烈,中国党和人民务必牢牢铭记。李辉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的节点前后,抛出了刻意拔高、鼓吹华盛顿“告别权力”的一文。或许李辉先生受自由化影响太深而不自觉或难以自拔,但在当今中国和平崛起、成就辉煌,美国深感焦虑惶恐,要与中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打一场全方位的无硝烟战争之际,李先生是不是应该做一番反躬自省、深刻检讨呢?

第四,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到此。李辉先生写了“告别”一文,充其量不过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一下,影响和受众面有限。但是将此文列入中学课本,时间久远,受众极广,让广大青少年一届一届的学习,并且要深刻领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必须引起警觉。不妨摘录上海华师大编写出版的“高中语文”后附的两个思考题:1·华盛顿一生事迹很多,为什么单选他最后卸任、告别权力的场面?你读后有什么感受?2·认真品味加点词语(以下又列4个题目),说说其内涵和表达作用。目的是要强化对伟大华盛顿的深刻印象和打上记忆烙印。一个并不真实、代表奴隶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客,由此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的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崇拜美国“自由世界”、“民主社会”的影响也将伴随着孩子们一生成长。 粗粗浏览一下,提供这种“精神鸦片”的还远不止上海一家,例如201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选修课本,同样编入《美国国父华盛顿》教材,其教学目标和重点十分明确,即概述华盛顿在独立战争和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并评价其历史贡献。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中小学生必读丛书”120册,称这套丛书是“素质教育推荐书目、新课标同步读物”。其中有4部是关于三个国家领袖伟人的传记,给华盛顿、林肯树碑立传的就占两部,而当年涵养和精神励志无数年轻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的传记作品,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们,诸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被全部排除在外,真让人疑惑这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史教材?!还是其他教材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以上列举事实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在出版、媒体、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价值观的较量博弈还远远没有结束,谁胜谁负的斗争结局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的教育方针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还是掘墓人?我们的媒体、学界、出版物究竟是要给谁树碑立传?要给国人以什么样的导向?这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和共产党人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拿破仑说的好,思想终究会战胜枪炮。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神污染是和平年代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危险,苏联的惨痛教训殷鉴不远,其武装力量的钢铁洪流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潜移默化的思想溃败,就是千里长堤、毁于蚁穴的根源和真实写照。这一点美国总统特朗普看得很清楚,他在答记者问时讲的很犀利,也很直白:媒体是国家解释台、政治传声筒,媒体是为政治服务的,不为政治服务的媒体没有存在价值。 本人以为教育和出版物也是同样道理。而国内的一些公知和文人却偏偏要强调所谓的“独立性”、“去意识形态化”,从而掩盖媒体和教育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性。走笔至此,想起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伟人早就告诫全党的至理名言,警惕和平演变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道理我们同样要坚持100年不动摇。全面清理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西化思想和自由化污染任重而道远,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理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深化和全面展开。习近平同志曾经反复强调,对于意识形态阵地,各级党委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职。一把手尤其肩负重任。由80后年轻教师提问引出的思考到此暂告段落,而无硝烟战场的思想信念之战正未有穷期,一切共产党人、志士仁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时刻准备迎接任何狂风恶浪的重大风险挑战。

(2020年3月15日于杭州抗“疫”宅家所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