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董卓自杀步骤详解(雄文)

续上昨日,今晚再更两章...

07

“野猪”终于死了

在迁都长安的过程中,在董卓随心所欲的指令下,也有朝廷大臣站出来阻挠。

终归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司徒杨彪(此人就是的杨修的父亲)、太尉黄琬、司空荀爽(荀彧的叔父)摆出了很多理由来阻拦迁都。

什么迁都应顺应民心了,什么长安已成废都了,什么天象不详了。

反正就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迁都万万不行。

董卓对此反应很干脆,你们咋这么多事啊?

看把你们能的,这么着吧,都回家种地去吧,朝廷里没有你们什么事了。

全都罢官了。

三公齐上阵,不仅无功,且自身难保。

董卓-----典型的强权+无赖+流氓,和在东汉横冲直撞的野猪没啥区别。

还有一个人,朱俊。

这个人估计应该是董卓看得上眼的,董卓想提拔他作为副相国,给自己当助手。

而这个朱俊倒也有几分正气:

副相国就免谈了,我干不了。

但是现在迁都是万万不行的,不仅使天下人失望,让大家认为相国你败局已定,迫不得已才迁都,同时也会给关东军提供进攻的机会。

董卓也没有采纳朱俊的建议,还好,没有难为他。

其实,在迁都长安之前,不仅仅是这些语言上的劝阻 ,也想到过进行兵谏或者直接废除董卓。

当时,皇上已经迁到长安,趁着董卓还在洛阳做一些善后工作。

京兆尹盖勋就劝说左将军皇甫嵩:

将军,你现在看一看,董卓这是做的什么事儿啊,对百姓残暴无恤,对皇上,任意废立。

不如现在就趁着皇上在长安,以将军为首,我们迎接至尊,向东讨伐董卓,与关东的袁绍等人东西夹攻,不愁董卓不灭。

可惜,一代名将皇甫嵩不听,不知他是忠于皇上,还是恐惧董卓。

就这样,董卓我行我素,迁都长安。

上帝说了:想让你死亡,先让你疯狂。

到长安之后,董卓又给自己升格了。

他觉得自己命里注定要当皇上。

(“我相,贵无上也”)

首先,给自己换了座驾-----竿摩车。

什么意思呢?

其实,古代跟现代一样,不同级别的人就得乘坐不同级别的车,县长不能坐市长级别的车,市长当然也不能坐省长级别的车。

竿摩车,说白了,就是皇帝的轿子,谁坐这个车谁就是皇帝的级别。

董卓的心思是什么?

这回明白了吧。

第二步,董卓想学学姜子牙的作风,你姜子牙能作“尚父”,我董卓也能做“卓父”。

就在这个计划即将实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自然现象:地震了,并且是京师地震了。

那个时候人们迷信啊,地震就说明情况有异样。赶紧问问明白人吧。

问谁呢?

蔡邕。

蔡邕说了:

这是大臣逾越祖制引起的呀,现在太师你的功劳就像巍巍泰山,大家都看得到呢,但是,要称“卓父”,还是要打败关东联军,回归东都洛阳再说吧。

还有你那辆竿摩车,尽管大家都不说,但是,意见大着呢,换了吧。

对蔡邕的意见,董卓全部采纳。

既然天象有异样,那就看看如何避免灾害了。

我带头,不称“卓父”了,也不坐竿摩车了,那么大臣之中是不是也得付出点牺牲呢。

这是应该的,况且,太史(这里应该是巫师)说了,杀个大臣就没事了。上回不是免了司空刘宏以后就风调雨顺了吗。

这回该谁倒霉呢?

是太尉张温。

表面上是祈求上苍降临福音,实际上就是借故泄私愤。

看来,这杀人是个技术活,要杀的绝不是庸人,但也绝对对领导没有丝毫价值。

那么,张温又如何得罪董卓了呢?

说来话长,那还是在边章韩遂作乱凉州的时候,朝廷派张温为车骑将军,到凉州平乱。

董卓也受张温的调遣,但是在平乱过程中,董卓经常迟到、早退、旷工,自己的分内的工作做不完、做不好。

这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张温的批评。

董卓心眼小啊,从此以后就记恨在心了,要不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当时,张温还有一名部将,就是大男子汉孙坚,他列举了董卓若干罪状,最后建议,干脆杀了董卓,以绝后患。

(也说不定,孙坚早已看透董卓,这也可以解释在征讨董卓的征战中,孙坚为何如此卖力。) 

张温太仁慈了,放了董卓一码。

这回轮到董卓了,董卓太残忍了,他没有放张温一码。

张温不听孙坚之言,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董卓杀张温,实际上就是恩将仇报。

张温死了,谁还和我董卓不睦呢?

我再想想,想起来了,皇甫嵩,在镇压黄巾起义时,老是和我争功,还想把我的军队霸占过去,这不是我往死里整我吗?

现在他的境况如何啊?

看看老朋友去。

皇甫嵩见到董卓来到,慌忙跪地迎接。

此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出现了两种版本。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

董卓:义真(皇甫嵩字义真)啊,现在你该佩服老夫了吧(“义真服未乎?”),你该知道老夫的能力了吧。你们这些小燕雀啊,哪儿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啊。当年你们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今日不也是伏在老夫脚下吗。

皇甫嵩:当年真没有想到,太师会有今天的伟业。过去我们都是鸿鹄,今天太师都成凤凰了。

董卓:你如果早明白事理,今天就可以免你下跪了。

据张璠《汉纪》记载:

董卓:义真,你害怕老夫吗?

(“义真怖未乎?”)(问的真直白啊。)

皇甫嵩:太师如果以德辅政,全国人民欢庆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害怕呢?如果滥施淫行,整个天下都会是一片白色恐怖,害怕的就不是我皇甫嵩一人了。

(不愧是官场上的老油子啊)

董卓默许了,或许,皇甫嵩的话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地位,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不管怎样,他放过了皇甫嵩。

私下希望《汉纪》所记载是真实的,他表现了皇甫嵩作为辅国重臣的正直面目,表现了胸中的那股傲气。

(有人说,皇甫嵩是东汉最后一员名将。)

同时,也表现了董卓还有一点人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如果说杀张温,戏皇甫嵩还有点政治斗争的意味。

但是,连小人物也不放过,就很能说明这人小肚鸡肠,睚眦必报。

董卓手下的喽啰也狗仗人势,无恶不作,违法乱纪的事那是经常发生的,无人敢管。

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不信邪的掌管京师的行政官员,那时叫司隶校尉,名叫赵谦。

把一个罪该万死的小喽啰正法了。

他以为这是秉公执法,可能自己估计董卓还会奖赏他。

还真的奖赏他了,只不过是赏了他一顿棍棒,棍棒打多了,直接打死了。

他真不了解董卓,他太高估董卓了。

董卓的意思很明白:我就是养条狗,也没人敢朝着它呵斥,你胆肥啊,竟敢杀我的人。

(“我爱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况人乎!”)

这像一个当权者说的话吗?

简直就是无赖。

对待手下的官员如此,那就更不用说敌人了。

与关东联军战斗期间,对待俘虏的手段令人发指。

先找来几匹布料涂上厚厚的猪油,然后就用这匹布把俘虏缠裹起来,最后,点火烧。

烧也是有规定的,要先从脚点火,这样烧,人一时半会儿死不了,烧得时间长。

这种行刑方法俗称“点天灯”。

还有更方便的方法,烧开一锅水,把人扔进去,完事儿。

打击政敌,虐待俘虏,残害百姓,弄得人人自危,人人不知道今天脱了鞋,明天还能不能穿上。

天下让他祸害透了,该结束了。

当时朝廷大臣中,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就密谋为国除害,拯救大汉王朝,计划除去董卓。

王允、士孙瑞尽管是高级官员,但是要想拿刀砍人,估计还差得远。

所以,要想计划成功,必须要找到同盟军。

这个同盟军必须要武艺高强,并且能够得到董卓的信任,能够接近董卓,同时还要憎恨董卓。

巧了,具有那么一个人,谁啊?

吕布。

吕布的武艺就不必详说了,那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兼高级保镖。

按说保镖和雇主关系应该很融洽才对。

不过,董卓那脾气,谁都受不了,有时生了气,随手摸起东西来,连保镖都揍。

(你也不想想,保镖是干什么的?关键时候,即使他不反水,站在那儿袖手旁观就够你受的。)

还有一件事,使得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拉远了。

刚才说了,吕布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当然就整天围着董卓转了,转着转着就和董卓的一个小妾好上了,尽管董卓还不知道,但吕布是提心吊胆的,不用说,一发现就没命了。

如想保命,还是先下手为强。

王允、士孙瑞把刺杀董卓的计划和吕布一商量,吕布开始的时候还一脸严肃的表白自己:这怎么行啊,我是人家的保镖,怎么可以害自己的雇主呢?

其实啊,吕布真实的想法你猜会怎么样?

还用商量啥呀?

巴不得呢,废话少说,赶紧动手。

此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谣言,为什么说是谣言呢?

因为我认为,这应该是后人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杜撰出来的。

第一种谣言是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

意思很简单:董卓要死。

第二种谣言是一种猜谜活动:

就是一个白胡子老道扯着几尺布条,布条上用浓墨写着一个大大的“吕”字。

并且在董卓面前晃了晃,可惜,董卓没有猜中。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机会了。

机会来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皇上大病初愈,为了庆祝,召集文武大臣,在未央殿搞了一个大型派对,董卓当然在邀请行列。

他兴高采烈地去了。

说来也巧,走在半路上,那马就是不往前走了。

看到这种情况,董卓心里也感到奇怪,这是怎么了,要不就不去参加派对了。吕布看到董卓犹豫不决,就加以怂恿:没关系,有我保驾,你就放心吧。

(没你保驾还好点。)

其实,吕布早已经在宫门外埋伏下了刀斧手,就等董卓来了。

董卓还真来了,瞬时伏兵四起。

董卓赶紧招呼保镖吕布来救命,吕布来了,又给他补上两刀,彻底玩完了。

不管你多么残忍,也不管你多么霸道,说到死,一刀就足够了。

不管多么强权的人,死,也是瞬间的事。

董卓在残害他人的时候可能没想到自己有这一天。

董卓太令人憎恨了,人们用同样残忍的手段来对付他。

真正做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把尸体扔到大街上,肥胖的身体开始腐烂,膏油流的满地都是,看守尸体的人别出心裁,把破棉絮拧成绳,插在董卓的肚脐眼儿里点燃,就是一盏长明灯,连续几天不灭,夜晚可以照明看书,以解烦闷。


08

遗留祸根

王允的政策就是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痛打落水狗,坚决不让董卓的势力死灰复燃,想法是好的,只是做法不太合适。

董卓的兄弟,杀,

董卓的侄子,杀,

董卓九十多岁的老母,杀,

董卓的亲信,杀,

董卓的部属,杀。

长安城内,凡是与董卓有亲近关系的人都尝到了血雨腥风的滋味。

在这杀声中,不加分辨,不加区别,一律杀。

此时王允的想法就是杀一批,立一批,把国家机构的人员大换血,以图重振大汉朝纲。

比如大文人蔡邕,在董卓当政期间,竭尽所能的为大汉王朝服务,劝导董卓以德治人(尽管见效甚微),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的精英。

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被王允杀了,原因似乎很可笑:“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

(仔细想一下,也不可笑,无非就是王允心虚了,心底深处对自己无可奈何的滥杀无辜进行无意识的抵制。)

蔡邕都落到如此结局,那么,董卓手下那些助纣为虐的领兵将领更是罪不可赦,整天岌岌可危。

领兵将领是谁呢?

当然是最亲的人了。

史书中没有提到董卓的儿子,带兵将领是董卓的一个女婿-----中郎将牛辅。牛辅手下有几个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

都是战场上滚出来擅长玩命的人。

董卓是死了,但是长安即将迎来更大的风暴。

王允要收拾这批人,最终导致西凉兵谋反,长安又迎来了又一场浩劫,东汉真的走向了末路。

一场大戏的帷幕就此拉开。

500

老王:本文取自正史,非演义。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