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这座城市有254人荣获“苏联英雄”勋章,奥秘何在?

500

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近200幅珍贵图片。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探讨一流军队建设之道!

“战略学人”将陆续刊发《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中的精彩章节,敬请关注与留言讨论!

第四十六节:斯摩棱斯克

俄罗斯古城、西部重镇和交通枢纽,距离莫斯科 372 公里,人口 30 多万, 第聂伯河横贯市区,通向莫斯科的门户。在苏德战争初期,1941 年持续  2 个月的苏军斯摩棱斯克防御战役,有效迟滞了德军“中央”集群向莫斯科的进攻,为苏军统帅部筹建战略预备队和组织纵深防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于粉碎德国法西斯军队迅速占领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 1941 年 7 月 14 日的奥尔沙战斗中,И.А. 弗列洛夫大尉指挥的炮兵连第一次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这种多管自行火箭炮齐射产生的咆哮声、浓浓烈火和大面积毁伤能力,震破敌胆,德军士兵把这种恐怖武器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在德军占领的两年时间里,斯摩棱斯克游击队和居民继续坚持战斗,有近 5 万人死于德军屠刀之下。1943 年持续近 3 个月的苏军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再次有 效牵制了德军“中央”集群向苏军在西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作战行动,9 月 25 日解放斯摩棱斯克,将战线向西推进 200 多公里。

1985 年 5 月 6 日,为了表彰斯摩棱斯克守军和人民在反法西斯作战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和民众英雄主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斯摩棱斯克市“英雄城市”荣誉称号。

1999 年 2 月寒假期间,我和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刘万珠、留学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的李春红两位同学踏上了西行拜谒“二战”“英雄城市”之路。 2 月 3 日,莫斯科大晴天,户外 -22℃。当日 23 时 17 分,我们从白俄罗斯火车站乘坐由莫斯科开往布列斯特的第 131 次列车,经过 5 个多小时的行程,于次日 5 时到达斯摩棱斯克车站。由于天色还没大亮,天寒地冻,我们在车站餐厅用过早餐,便进入候车室休息。

2 月 4 日的斯摩棱斯克,晴空万里,碧空如洗。8 时许,我们乘坐 7 路有轨电车进入斯摩棱斯克市区,来到军事博物馆。这是一个粉饰一新的博物馆, 馆前有一个小广场,矗立着几座英雄人物雕像和一只展翅飞翔的黑色雄鹰雕塑, 不远处是高大的古城墙遗址和塔楼。博物馆开门后,我们每人花了 3 个新卢布 买门票、30 个新卢布聘请了一位解说员。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各种展品、挂图、文件和兵器,对斯摩棱斯克的战争史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500

斯摩棱斯克火车站

斯摩棱斯克建城于 9 世纪,是基辅罗斯国的组成部分。12 世纪开始修筑城墙城堡,一度成为俄罗斯的主要战略中心,先后受到德国人、瑞典人、蒙古人、 波罗的海人等外来入侵,其中立陶宛人自 1404 年侵占斯摩棱斯克长达 110 年,直到 1514 年俄罗斯军队重新收复。17 世纪初,波兰人进占斯摩棱斯克 40 多年。 为了加强城市防御能力,斯摩棱斯克大兴土木加固城墙,扩建城堡,挖掘地下通道,设置各种障碍。

在俄罗斯与瑞典的北方战争(1700—1721)中,斯摩棱斯克再次成为防御前线,彼得一世多次亲临这一城市部署兵力和加强防御工事, 对成功阻击瑞典军队进攻和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1812 年反对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战争中,面对法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俄罗斯军队在斯摩棱斯克顽强阻击,与法军激战后主动撤出、放火烧城,并坚持游击作战,袭扰法军后勤补给线,为库图佐夫元帅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击溃法军和实施决定性反攻创造了条件。拿破仑回忆说:如果法军能够迅速占领斯摩棱斯克,就可以顺利渡过第聂伯河和突击俄军后方,使其崩溃瓦解,但这一决定性行动计划没有得以实现。在法军向西退却的过程中,斯摩棱斯克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法军官兵的葬身之处,损失惨重。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斯摩棱斯克无论是在战略退却、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反攻、 战略进攻阶段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对战争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战争期间,先后有 254 位斯摩棱斯克人荣获“苏联英雄”勋章,在攻克柏林战役中把胜利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圆顶的 2 名战士中就有一位斯摩棱斯克人,另 一位是格鲁吉亚人。而负责指挥攻占德国国会大厦的第 150 步兵师 B.M. 沙基洛夫少将师长,就是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优秀生。

500

斯摩棱斯克军事博物馆前纪念碑

在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 60 周年的 2005 年,尽管这位斯摩棱斯克人葛利高里·布拉托夫已经去世多年,“统一俄罗斯”党还专门通过决议为他立碑。 2007 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的《胜利旗法》规定,将 1945 年 5 月 1 日在德国国会大厦升起的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第 3 突击集团军第 150 步兵师突击队旗子命名为“胜利旗”,以铭记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功勋、表达对英雄先辈的缅怀之情。现在,这面“胜利旗”存放在俄武装力量博物馆的展厅内。

从 1965 年起,复制的“胜利旗”一直出现在历次红场阅兵式中,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象征。2015 年 9 月 3 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在广安门广场参阅的外军方阵压轴的俄罗斯仪仗队之前就是这面 “胜利旗”,意义非凡,精神永存。

500

1945 年插上德国国会大厦之顶的“胜利旗”

漫步在斯摩棱斯克市区,感觉这座城市不大,住宅建筑多是苏联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火柴盒样式,市民文明素质较高,与伏尔加格勒、库尔斯克等城市类似,比较封闭保守,市场经济气氛不浓。城市绿化比较好,尤其是松树林茂盛,据说斯摩棱斯克的称谓就是得名于“ 松香”(Смола)的俄文发音。

 说到斯摩棱斯克的森林,“卡廷森林大屠杀”一事不能不提。卡廷森林位于斯摩棱斯克以西 19 公里处,1940 年春共有 4400 多名波兰军官、 政界学界精英在这里被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处决,加上其他战俘营被处决的波兰人共 计 21857 人, 其中 15000 人是波兰官兵俘虏。1943 年 4 月,入侵苏联的纳粹德国军 方宣布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大批波兰军人被害墓地,并称苏联方面制造了这一惨案,但苏联随即予以断然否认。

这一事件的揭发,直接导致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断绝关系。此后的几十年间,苏联和波兰一直就“卡廷事件”争辩不休,直到 1990 年苏联才正式承认这一错误,说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1992 年,叶利钦总统特使还专程到华沙向波兰政府移交了卡廷事件相关的 20 份绝密档案,证明是当年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呈送提议报告,斯大林等领导人全体签字同意枪决 1939 年苏军入侵波兰俘获的波兰官兵。

2007 年,波兰众议院决定将每年 4 月 13 日确定为卡廷惨案遇难者纪念日。波兰政府、遇害者后裔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在波兰、英国、美国、 加拿大、南非等国出资修建各种卡廷事件纪念设施,斯摩棱斯克郊区的“卡廷 纪念地”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纪念之地有一个造型别致的红色大门,进门不远处有一块巨石,上面用俄文写着:“这里埋葬的遇害者不仅有波兰军人,也有不愿意杀害波兰战俘的俄罗斯军人,他们被同胞所杀,都葬于此地。”此外,还有反映卡廷事件的影视剧、文学作品和大量研究著述。

2010 年 4 月,俄罗斯和波兰共同举行纪念卡廷惨案 70 周年活动,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为卡廷纪念碑献花圈时右膝跪地,将内有一支点燃白色蜡烛的深蓝色圆形玻璃缸双手放在纪念碑的台阶上。这一“下跪”举动,被国际媒体诠释为“代表俄罗斯人民对卡廷惨案做出比较诚心的反省”。普京说:“一个谎言被讲了数十年,但我们不能为此指责俄罗斯人民。”

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和巧合性,就在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参加完卡廷惨案 70 周年纪念活动回国途中,他的图 -154 座机坠毁于斯摩棱斯克机场附近,机上 90 余人全部遇难。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各种说法都有,甚至猜测是俄方克格勃所为。最后,空难事故调查的原因是在天气恶劣条件下,飞机驾驶员不听 空管人员的合理建议,拒绝备降其他机场,强行降落不具备盲降条件机场所致。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智慧,祖籍内蒙古赤峰、出生于辽宁大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居住于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工作。

主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出版有《邓小平军事生涯》(专著)、《和平之路: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合著)、《战略学》(合著)和主编《新中国周边大事纪实》、2014年以来的年度《世界智库战略观察报告》等书。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转发自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