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中国崛起使年轻人尊重权力,这令我警惕

文章像个云山雾罩的裹脚布,我来试着给读者诸君翻译下裹脚布上的天书。

-

戴锦华似乎觉得,“反帝”和“反封”使得现代中国的文化是“中空”的,现代中国的逻辑,脱离中国历史而存在。

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开始逐渐寻回对从前的文明古国的记忆。然而,这种记忆,也包括对中央集权文化的认同。例如,《雍正王朝》的热播,让她发现,中国年青一代不再对权力视为洪水猛兽般警惕,而开始与雍正有了共情,觉得“权力的掌控者也有难处”。

我觉得她意思是说,比如像“上海警察教科书式执法”这种新闻得到了正面的认同,因为警察是公权力嘛,民众不对公权力保持警惕,却转而去拥护它了。

所以这个事“引起了戴锦华的警惕”“令她震惊”,因为她永远“站在平民的角度”,对权力“充满警惕”,认为权力挤压了平民的生存空间。

-

然后文末所谓“关于秩序和革命的双重紧张”,我觉得应该就是周期律的意思。她意思是找回了旧记忆之后,就必然还是要出现周期律。

我猜,原因是,因为公民社会,公民可与政府形成制衡。但若不再以公民社会为落脚点,那么制衡的周期就要放大,例如,“君舟民水”“民心所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朴素逻辑,这是另外一种中国历史传统意义上的“大制衡”,也不再是和平的政坛扯皮了,直接敢叫日月换新天,砸烂枷锁造新世界。

-

啊。。。我就想说,知识分子为什么这许多年,依旧换汤不换药。

“对权力充满警惕”“权力挤压平民的生存空间”,读者对于这种话题要有一个基本的辨别能力。

如“挤压”一词明显是带有情感倾向性的。那我同样也可以换个说法,“权力与平民之间无休止的颉颃,造成了整体运作效率的低下与无休止的肮脏扯皮”

骂人谁不会啊。

“对权力充满警惕”,我还对公民充满警惕呢。

-

她以为,“我受到的所有历史教育都是要教人倾听历史的无声处,而不是倾听大人物的洪亮言说。”

为何倾听历史的无声处,就比倾听大人物的洪亮言语更高尚?

不知多少大人物,是从历史的底部攀爬而上的。

“关切历史上的无声处”,不过是“公民社会”在历史领域上的具体投射罢了。

-

看了下,“这次演讲,同时也是中间美术馆发起的“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的开篇。”

真该管管这些破美术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重灾区,教坏不知深浅的年轻人。为了展自己那两幅破画,要拉一大堆云里雾里的理念,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你以为嘴上谈的是公民权利,心里不过是想今天的收益。

艺术是一种表现方式,艺术品则是某种理念的载体。

你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道艺术领域绝不仅仅是艺术而已。

-

顺着这个思路来看这篇文章吧。

就这么点事儿,又是“体认”又是“追索”又是“自我中空的主体”,看得人兴趣缺缺。当然,反正我也不是专业搞哲学或政治历史的,也许焚琴煮鹤,糟践了戴老师锦绣文章也未可知。

​-

点我可看戴锦华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