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外国永居国民待遇
3月1日 23:23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之前说过中国有个特点——因为市场规模大,形成了占总人口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量很庞大的高收入地区和高收入职业,很多已具有和一流发达世界相竞争的实力。
比如,韩国和台湾地区,各有百分之几(各种口径不同)的人口长期生活在中国大陆。
按高口径来算的话,这个比例比许多东欧穷国常住在西欧的人口比例还大。
也查过一些日本和香港地区的数据,总的来说,各种数据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乍一看很奇怪,但细想又的确如此的结论:“如今的中国大陆,应该是全世界过去20年新吸引发达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地区。”
也就是说——连人均GDP2-4万美元地区的群众,都有很多因为事业、收入、家庭等各种原因,大量常住在中国大陆。
那么,假如把移民、外劳等口子放开(只是假如),南亚、东南亚、非洲,人均GDP 1000-5000的地区,会有多少人愿意来中国常住和工作?
沿海发达地区大把月入一万多人民币(和西欧中位数相当)的白领岗位。
以及收入大概率大于西欧大多数人,且外国人占优势的教育培训、模特广告等。
乃至虽然“低端”但收入几倍、10倍于菲律宾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非洲平均水平的蓝领、保姆等职位。
随着老龄化深入,引进外劳的呼声一定会越来越高,比如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现在都深度依赖外劳。
台湾地区去年底的外劳人数已达72万(如图,主要是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10年翻一番,每16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外劳。
如果说引进低端劳动力还没看到影子,那再以这次永居争议里的“博士或者海外知名高校”口子为例:
比如巴基斯坦,该国来华留学生10年增加5倍,目前在华攻读博士学位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有6000多人。
再加上配偶5年、以及未成年子女投靠、60周岁父母投靠这样的政策,就可能出现巴基斯坦博士以家庭为单位搬家的可能。
“国际知名高校”这个口子就更大了,十多年前一个常见话题是——“清华北大国际排名200多位,3000万人口的加拿大就有十几所大学比清北厉害”。
这就是一个“国际知名”和“入学难度”不等价的例子。
“国际知名高校”、“国际大学排名”的指标里大量是历史积累(滞后性)和师资性指标,反应的是欧美特别是英美系大学的历史荣光和师资力量。
而这些知名高校的录取难度和学生水平,则普遍大大低于国内名校,特别是大量产业化的职业性学位项目。
像多伦多大学,一个学校就有七八万本科生,国际学生占1/4。
全球top200大学的本科、硕士项目,南亚、东南亚、非洲等的国际学生加起来,毛估应该不少于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数量。
接下来就引入另一个问题——各国新移民大都居住在特大城市,特别是全国最大那几个。
那问题来了——如果在这几个特大城市获得永居资格,是否会享受和这几个特大城市户籍居民类似的国民待遇?
要知道,北京户口的难度是这样的:大部分清北学生拿不到北京户口,到北京工作的双一流大学学生更大比例拿不到北京户口。
夫妻投靠落户北京需要结婚超过10年,且在45岁以上。
积分落户的话,难度是这样:
硕士 + 7年北京社保 + 前两年租房、工作2年拿到居住证后买房 + 近3年个税10万以上,只有79分,离分数线还差10多分,得熬到40多岁在看到时候分数线会不会跟着涨。
北京过去10年,把市属的应届生落户指标从20000个砍到五六千。
如今清北本硕毕业,进入一些好单位央企,也不一定能保证解决户口,体制外的大公司,如互联网几大巨头,大概就是上千精英校招生里挑几十个给户口。
户口福利是以省市区为粒度,没法转移,比如有京户的人常住上海了也没法享受上海户籍待遇。
而永居是以中国大陆为基本粒度,理论上,就应该和中国大陆户籍难度制高点看齐。
我觉得,如果永居真能享受常住地国民待遇,那把外国永居的标准设为和京沪,最好是和北京给本国人落户的标准看齐是比较好的。
总的来说,就是政策不要前后矛盾——要求也不高,把对人口和对大城市规模计划的理由也套到外国人身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