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养老育儿记(35)家家有本"山海经":你从哪里来

    这几年,社会上流行编修家谱。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人们修整家谱的初衷应是,缅怀祖宗,勉励后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份有渊源内涵的家谱不仅让人清楚自己从哪里来,更能启迪后人行世的方向。

    最近因疫情的应急警报仍未解除,父亲的后事只能从缓处理,这正好给我充足的时间为父亲写一段墓志铭,然后请人刻到碑上。怎么写父亲的生平铭文,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家谱的事。

    根据户籍记录的信息,父亲生于1936年,浙江萧山来氏,名六生。父亲的一生始于艰困的乱世,爷爷奶奶在其年幼时不幸早逝,父亲由大伯抚养成人。1955年,刚成年的父亲只身从萧山来到金华,加入了金华市石门农垦场最早一批建设者的行列。经过23年艰苦卓绝的创业,石门农场初现繁华,此时年逾四十的父亲迎来了他此生中唯一的孩子,取名建强,这就是我。

    小时候,父亲虽带我回萧山长河老家有好多次,在那里,不仅二伯和堂哥们姓来,似乎大半个长河镇上的人都姓来,但央央一大家子的热闹并不能消除我对自己姓氏的困惑。而我的困惑直接来自生活。

500

(昔日的萧山长河镇已成今日的杭州江滨区长河街道,上图为长河街道一角)

    有几次,向人做完自我介绍后,对方第一反应常常是一脸听不懂的神情,对方若是性格开朗之人,多半还会生出仿佛是首次遇到外星人的那种惊讶表情,然后笑问:“怎么会有姓来的人?”是啊,收录了近400个姓氏的百家姓竟然没有来姓的踪影,我也只有抱歉地回说:“因为我爸爸姓来。”

    还有几次,农场学校的期末大会上,校领导按惯例当场宣布三好学生名单,轮到我班时,经常听见校领导口中蹦出“赖建强”“雷建强”或“楼建强”这等子虚乌有的人名。班上既没有第二个叫“建强”的同学,当然更不会有第二个来姓同学,因此很容易确定是我犯的错,让学校领导献丑了。

    后来,直到考入浙江大学念书,我才渐渐搞明白,父亲的来姓原来是大有来头的。

    1997年,正值浙江大学百年校庆。那时,我虽为工科生,但有幸以校报学生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许多校庆活动。在活动中,偶遇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华人牧师司徒巨勋先生。1940年代,司徒先生曾在西迁至贵州遵义的浙大就学。在浙大老校长竺可桢1946年的日记中也曾提及司徒先生。

    我猜想,在我做完自我介绍后,老先生一定也对我的姓氏产生了好奇,所以很喜欢我陪着他校内校外到处转悠。临近中午,老先生邀我一同前往杭州解放路上的基督堂去拜会教友。一众教友热烈欢迎老先生的驾临,并设宴款待,我也得了“鸡犬升天”的便利而成为座上宾。

500

(浙大玉泉校区竺可桢铜像)

    席间,一位看似基督堂头目的中年人热情地举杯招呼我。当得知我姓来,他的反应是不仅完全听懂了,还笑得很开心。而我却浮现一脸懵懂的神情,感到情况有点反常了。

    等我心神不定地落座后,那中年人笑着问我,“知道你们萧山长河来姓的由来吗?”被他这么一问,我倒仿佛是首次撞到了知情的外星人似的,又惊又喜,满怀期待地问道:“您也是姓来的吗?”

    我幼稚的发问引起哄堂大笑。那中年人当然不姓来,要不然,来姓由来的民间传说就不该是他接下来所讲的这个版本。

    他卖了一小会关子,接着说道,宋朝时,中原有一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与一位赶考的读书人彼此看上了,小姐与读书人私定终身,但碍于家人的强烈反对,二人相约某日某时在某渡头乘船私奔。那天,正当小姐在准备私房细软等时间一到溜出门去,不巧被下人撞见。情急之下,小姐决定提前出门。因此,小姐也提前赶到了渡头。渡头正起了雾,不见有船来。

    这时,小姐听到身后传来家人即将追至的喊叫声。小姐在渡头正急得团团转,忽然,河面上响起了船桨划水声,不远处隐约有一条船正向渡头靠近。当那条船快要接近渡头时,小姐一看站在船头划船的戴着斗笠,她以为是读书人驾船赶来接她。于是,小姐奋不顾身地跳上船,然后小声地催促道:“快走!有人追来啦!”

    故事有点长,那中年人是一边吃菜,一边讲,这前半部分分明是《西厢记》,包括我和司徒老先生在内的一桌人都听得很入迷。当时,我听到此处,想着故事里那个俊朗的读书人大概就是我的先祖,没想到故事竟是如此的浪漫。

    结局果然是让我没想到。那中年人接着又讲,千金小姐跳上船后,船夫加快了划船。不知划了多久,岸上追来的人都销声匿迹了。又不知划了多久,船停靠岸边。小姐从船里头出来,船夫摘下了斗笠,小姐一看,吓了一大跳,眼前的船夫竟然不是与她私定终身的那个读书人,而是一个头上长了疮、年纪一大把的癞子。

    听到了这里,我的心突然一沉,也吓了一大跳,暗暗责怪那小姐太粗心,错跳了别人家的船。

    故事还在继续,小姐一看同船的是个又老又丑的癞子,但已经不能回头了,哭也只能哭着跟癞子在萧山长河头安顿下来。癞子年纪虽大,却仍旧单身,但他也不碰小姐,对她相敬如宾。时间一久,小姐觉得癞子人靠谱,慢慢地也就跟他在一起了。

    癞子和小姐在萧山长河头是外来户,一开始左邻右舍对他们既好奇又陌生,而他们与街坊也很少来往,偶有接触,他们自称是“新来的”。后来,不知他们姓什么的街坊邻居传来传去,说他们这家人是“姓来的”。

    听完故事,来姓由来的民间传说让我有点垂丧,甚至觉得这样的传说有恶意中伤的成分。之于民间传说为何会有恶意,我当时不得而知。只记得那人补充说道,这个故事在杭州萧山一带广为流传。而我却一直不知有这样的传说,定是族人觉得不值一提。

    人有时会产生一种“知耻而后勇”的应激反应。直觉告诉我,祖先肯定不是“癞子”,我的来姓也不会是在江浙口音的误会中捏造出来的。于是,我便开始了一段寻找来姓起源的路途。

    我先是查询了《辞海》《辞源》,它们对来字的解释都有“小麦名曰来”。《诗经·周颂·思文》曰:“诒我来牟,帝命率育”,“来牟”即小麦和大麦。而“帝”指的是“炎帝”,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之一神农氏。莫非我是炎帝神农之后?

500

    莱,是来字的通假字。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有一古老的诸侯国叫莱子国,也叫莱国。春秋初年,莱国疆域大致在今天山东的莱州。据上古史籍记载,莱州三面环海,土地盐碱,无法种稻,一群从西边来的人带来麦种在此耕作,逐步发展出莱州的农业文明。

    1万年前,小麦已经在地中海和中东等文明地区被广泛种植。而莱国先人应是炎帝神农的后代,神农起于西方,山东半岛的莱族,就有一部分来自西域,他们把小麦带到了这里,所以叫“莱”,是根据小麦而起的名字。

    又据《说文解字》,随着汉字的演变,“来”加“夕”形成“麦”字,表示“晚上食用由麦子做的食物”,“来”做麦子的本义才逐渐淡去。

    莱子,发音与“癞子”相同。如此看来,可以推测,那些笑话我祖先之人,首先肯定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再则多半是对诸侯王公之后的来氏族人心存嫉妒或恨。

    再后来,我在厦门大学念完研究生去了新华社工作,有一年,萧山的大堂哥打来电话告之老家修家谱的事。我这才知道,我们来氏不仅有家谱,而且《萧山来氏家谱》还是“第一批浙江档案文献遗产”。

500

    《萧山来氏家谱》共有六卷,记录了自宋以来近千年的来氏家族史,也是一部见证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史籍,字数达230多万字,现收藏于萧山博物馆。

    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北宋刑部侍郎来之邵之曾孙来廷绍举家南迁。来廷绍正是我萧山长河来氏始祖,字继光,号平山,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绍兴二十年六月(1150年)生于“江西袁州”。

    来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故都,因此别号思洛子。青年时代,来廷绍结识了比自己年长8岁、浙江金华人、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他们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但都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

    自此以后,来廷绍潜心苦读,志益激愤。绍熙四年(1193年),来廷绍和陈亮一同中了进士,当时开明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时人所说的“恢复”,指的是收复北方失地,祖国重新统一。

    不幸的是,陈亮没等到上任便去世了,来廷绍因此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而欣慰的是,两年后,来廷绍又结识了大文豪辛弃疾。

    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阁学士,他们与礼部郎中、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等人继续上书朝廷力主抗金、挥师北伐、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

    第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正三品)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可惜,来廷绍在赴任绍兴的路上途径萧山病倒,而且病情日益恶化。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

500

(来廷绍墓园)

    为守护父墓,来廷绍长子来师安在萧山长河的冠山南麓筑室而居,从此来氏占籍萧山,在这里开枝散叶八百余年。父亲年少离家扎根金华,似乎也是先人八百年前与金华结下的一段缘分。

    萧山来氏始祖是如此了得的爱国之士,这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我也不再介意将“癞子”传说当作一个笑话说给好奇的友人们听一听。

    有一年,我在福建福清采访,遇见台资企业冠捷科技总裁宣建生先生。初次见到宣总裁,立刻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司徒巨勋先生。我与他们相遇时,他们都已古稀之年。

    当年,司徒巨勋先生在杭州停留了两天,临走给我写下他在美国的住址和电话,并一再鼓励我日后赴美留学可去找他。可惜,当年的“癞子”传说已伤及我脆弱的自信,进而觉得作为“癞子”的后人哪里配得上留洋深造。

    宣建生总裁祖籍浙江诸暨,说起来与我有些缘分,我俩一见如故有如“忘年之交”般相谈甚欢。

    有一次,宣建生总裁在冠捷厦门厂区的自办食堂请我吃饭。席间,我主动说起了有关来姓的那个“癞子”传说。宣总裁听罢,只评论说“真幽默”。

    现在,我不仅能够幽默面对民间恶传,滋生的自豪感可能稍稍有点过了。这还得从萧山来氏在明朝曾享有的“两浙巨宗”美誉说起。

    “两浙”即浙东、浙西,来氏在人数上绝对算是“少数家族”,世人肯赐予“巨宗”的美名,多半是来氏后人在地方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萧山来氏之所以享誉“两浙巨宗”,是因为来氏家族“耕读并举”的治家方略高人一筹。

    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明初,来氏第七世大宗来思名之长子来康顺,总结了来氏180年的历史经验,创设社学、义学,规定来氏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制定宗法族规,著作《四训八戒》,强调“书则必读,田则必耕。维此二者,可以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荣,绝胜他务。”

    到了明朝中期,萧山来氏迎来了一段人才辈出的盛期,每逢朝考,来氏被录取额要占全额的六分之一,世称“无来不出榜”。

    记得小时候,我随父亲回萧山长河老家,二伯经常会带我去长河老街玩耍。最近得知,那老街如今已是经杭州市政府审定的历史文化古街。过去,这条老街是来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鳞次栉比的老宅邸横跨于河岸,宅前岸边古槐参天,那条河与老街因此得名槐河、槐街。

500

(长河槐街的旧时光景)

    老街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老槐树,据传,过去来氏家族一有人科举中榜,族人便在自家的宅前种下一棵槐树,以示后人。

    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从宋元祐三年(1089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807年)间,来氏家族共受圣上诰封101道,有387人被封为上至宰相,下至七品的京官。久而久之,槐街也就成了槐树的疆土。

    前几天,我为父亲写好了一段铭文,这段文字既道明父亲的来处和生前的主要经历,也能借此鞭策我与孩子们牢记家训,奋发有为。铭文共48字,搁笔之后,我突然又想,父亲的一生谈不上有丁点的功绩,而来氏先祖们总是有的,他们的墓志铭又都说了些什么。

    心血这么一来潮,我便火速查阅,一查就查到《宋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公墓志铭》,这段浩气荡荡的铭文是大名鼎鼎的辛弃疾为来廷绍撰写,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    

    壮志愤愤兮扶社稷,

    忠诚烈烈兮贯金石。

    怀抱郁郁兮未获伸,

    友义思思兮同扶策。

    皇天不整兮夺其年,

    国步艰难兮谁共力。

    湘水苍苍兮荫佳城,

    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父亲的事迹与始祖来廷绍相去甚远,但是在我的心中他们一样都是伟岸的大丈夫。我在父亲的墓碑背面刻下的铭文是:

    两浙巨宗 萧山来氏

    长河诞之 少赴石门

    农垦元勋 有子建强

    醇真启睿 金中浙大

    南强冠硕 履职新华

    文以载道 无负槐疆

    敬上此文,一则祭奠我的父亲,二则告慰来氏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佑我后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中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