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车装不下一个班怎么办?士兵也要拼车吗?
轻武专栏是军武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随着我国军队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不知不觉中,解放军已跨入机械化的大门。如今,种类繁多的机械化载具使我军步兵的机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可否认,步兵战车的出现,让机械化步兵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它也是继装甲人员输送车之后,战场兵源输送工具的又一次大变身。
▲传统步兵战车在获得强大火力的同时
也牺牲了一定的步兵搭载能力
不过,相较于装甲人员输送车来说,步兵战车在不明显增大车身体积的情况下,载员数量一般有所减少。由于增加了炮塔(特别是吊篮),从而大大占据了车内空间,导致载员空间进一步紧张。
▲西方国家机步班人数较少
甚至就如同一个加强火力小组
那么,面对步兵战车内部空间有限而传统步兵班人数又较多的现实,各国军队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莫非真的要让一部分士兵去拼车吗?
事实上,当今各国步兵战车的搭乘方案多种多样:一些国家直接将车组人员编入步兵班;有些国家则顺应战车载员数量的下降而缩小了机步班的编制;还有一些国家,则真的是通过加车、拼车的方式来确保原先步兵班的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相比装甲人员输送车,步兵战车的
内部空间明显要更为紧张
以冷战中后期的苏军为例,由于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装备步兵战车的国家,其摩托化步兵班(机械化在苏联称摩托化)采用了乘员与载员混编的方式,即车组成员与下车步兵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械化步兵班。
▲苏军步兵战车车组成员是步兵班的一部分
苏军的摩步班通常被分为三组,分别为乘车组(炮长、驾驶员)、火力组(班长、火箭筒射手、火箭筒副射手、轻机枪手)及机动组(副班长、步枪手、步枪手)。
不难发现,即便全班成员上车后,每辆BMP-1步兵战车上仍会多出2个座位,这主要是用于搭载排部成员。同时,在苏军步兵战车上并未设置专职车长,在班长下车前,班长就是车长,而在班长下车后,车组中的炮长就是车长。
▲部分东欧国家的BMP-1采用了三人制车组
(增加专职车长实际是很有必要的)
身为班长,车长在战时不得不下车指挥步兵作战,虽然从表面上看,下车步兵人数得到了保证,但这种以牺牲车组观察能力和班组指挥能力为代价的做法实际是不科学的,甚至会给摩步班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带来不利影响。
▲加上车长,苏军摩步班的下车人数才能
达到7人,但这种编制并不科学
相比苏军以车组成员来填补摩步班人数缺额的粗暴做法,美军的机械化步兵班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拼车。
▲步兵战车的载员数量一般都要少于
传统的装甲人员输送车
早期的美军机步班由于搭乘的是载员较多的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因此每班的编制较大。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陆续换装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机步班的搭载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M2步兵战车早期型号带有射击孔
(炮塔占据了太多车内空间)
最初,一个M2“布雷德利”机械化步兵排的4辆战车只用于搭载两个9人制步兵班(真·土豪),也就是说,每辆车上仅有一个4人火力小组。若从单车载员数来看,甚至都要低于同期的德国步兵战车(6人)。
▲“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后期型号增加了
第7个载员座位(与驾驶员背靠背)
但从M2A2开始,由于车上取消了射击孔,车内载员舱改为六人对坐式,并在驾驶员后方增加了一个座位,从而使“布雷德利”战车的载员数量提高到了7人。
▲“布雷德利”的炮塔吊篮挤占了太多车内空间
(载员舱相比BMP-1还算是宽敞的)
按说,这是美军机械化步兵采用7人制步兵班的好时机,不过,由于美军坚决要维持9人制步兵班的编制(确保每班有两个4人火力小组),这导致扩容后的战车依然要通过拆分班组成员的方式,将全排人塞进4辆战车中。
▲美军四辆车搭载三个9人制步兵班
(光看图都觉得别扭)
早期那种“一班分两车”的奢华配置,至少还能确保同一火力小组的成员坐在同一辆战车中,而如今为了将三个班的人马平均分配到四辆车内,还不得不进一步拆分火力小组,导致班组指挥变得更加不便。
▲由于采用了9人制步兵班
每排四车的美军机步排反而比
每排三车的俄军摩步排更一座难求
▲三班人马拆分后再挤进四辆战车中
让人莫名想到了这个画面
不过,表面看上去混乱不堪的美军机步排编制,实际上是乱中有序。
由于车组独立于步兵班之外,因此其成员(尤其是车长)在战斗时无需下车,这使步兵战车车组能够以较完整的状态投入到作战之中并能更好地支援下车步兵班,从而也就有利于机械化步兵排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
▲对“布雷德利”机步排来说
M240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同时,美军原则上是希望为每个步兵排配备武器班的,不过,受制于“布雷德利”战车有限的承载力,最终只得放弃。毕竟财大气粗的美军,也无力再为机械化步兵排添加第5辆战车了(一辆“布雷德利”的成本大约相当于8辆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
▲“布雷德利”自身的强大车载火力,相当于
为每个步兵排加强了4门25毫米机炮
(“陶”式反坦克导弹另算)
下车步兵缺少M240中型机枪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不过,考虑到“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本身具有的强大火力,其完全能够弥补机步排中武器班的缺失。事实上,“布雷德利”的车载火力要远远超过一个武器班所能提供的支援。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和冷战时期的苏军摩步排编制思路不同,美军的机步排无论是采用早期的两班制还是如今的三班制,其步兵班始终都是一个独立于车组之外的作战单元。
▲“布雷德利”车组成员不隶属于步兵班
不过,班与车组之间虽然相互独立,但车组成员却是机步排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装甲兵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例如,一些车组成员同时也是排部成员,其中排长和排军士还是该排中两辆车的车长。
事实上,将排部成员编入车组实属无奈之举,不仅排部的建制需要大大压缩,排部的一些成员还要身兼数职。例如,排长由于需要下车指挥步兵班,其不得不在车组成员(车长)和下车步兵(排长)间不断转换角色。
▲排长车上实际有四名车组人员
(用于填补排长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全排四辆车上共有28个载员座位,但三个9人制步兵班只有27人,这使得其中一辆车(排长车)恰好多出一个位置,以便搭载该车的第四名车组人员(排部无线电操作员)。
在车长下车前,排部无线电操作员坐在载员位置上,当车长下车后,由于该车的炮长变为车长,排部无线电操作员此时由载员转变为车组成员,用于填补炮长的空缺。这个流程看似繁琐,却保证了在排长下车后,车组能够继续以满员状态(3人)投入战斗。
▲下车步兵并非是步兵战车的核心战斗力
可以看出,美军一方面很重视机械化步兵单位的下车步兵人数,同时又特别注重车组人员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是值得当今各国借鉴的。
而除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外,伊拉克战争后期逐渐走红的“斯特瑞克”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算是当今美军机械化步兵的第二大载具了(M113系列变型车当前只作为辅助车辆存在),与侧重火力的步兵战车不同,“斯特瑞克”战斗力的核心是步兵。
▲步兵是“斯特瑞克”的主要战斗力
每个“斯特瑞克”步兵排同样编有4辆车,但每车均有专职车长和驾驶员,不必再像“布雷德利”步兵战车那样由排长或排部其他成员兼任。同时,由于载员舱容量更大,步兵班无需拆分,全班成员都可以坐在同一辆车里。
▲“斯特瑞克”载员舱显得十分通透
由于能够做到一班一车,排内的第四辆车得以搭载武器班成员,这也是其相对于“布雷德利”机步排的不同之处——排的建制更加完整。由于“斯特瑞克”本身就是一种以运输步兵为主要任务的装甲车辆,因此其更像是一种采用了新设计理念的当代装甲人员输送车。
转眼间,这款美国“大八轮”已经使用了将近二十年,而如今的“斯特瑞克”又迎来了新变化。据美国《星条旗报》报道,驻欧美军已开始换装“斯特瑞克”的升级型号,即XM1296“龙骑兵”型。
▲“斯特瑞克”最新改型——XM1296“龙骑兵”型
由于安装了一座“保护者”MCT-30型无人炮塔,XM1296“龙骑兵”型步兵战车的火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先进的无人炮塔使“斯特瑞克”的升级变得相对轻松很多,顶部只需进行小范围修改即可,而不会过多地影响到车内的载员数量。
美军表示,“斯特瑞克”火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其作战方式将发生变化,提升火力更多的是增加其遭遇重装甲目标时的生存力,而斯特瑞克的主要任务依然是搭载步兵作战。
▲没有步兵的掩护,装甲机械化部队也难以发挥出自身的威力
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载员数量与重火力将不再是一对矛盾,鱼和熊掌终将兼得。未来的步兵战车可能在拥有较强火力的同时,还能向战场输送大量步兵。而无论到何时,机械化军队都不可能脱离步兵而单独存在。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