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疫情中重拾并提升心理抗逆力之道
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阿拉巴马大学奇维坦国际研究中心 (Civit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USA) 高级科学家伊迪丝·格特伯格 (Edith Grotberg) 在总结「国际心理抗逆力计划」(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Project) 的一项研究项目后撰写的指南里,推出一个名为 “I have, I am, I can” (我有、我是、我能) 的「心理抗逆力三我资源模型」[1]。
格特伯格认为,心理抗逆力 (resilience, 又译作韧力、复元力) 的主要因素 (可视之为资源) ,分别可以用「我有」、「我是」和「我能」三个标题来统摄。
对某些人来说,这样的标题,似乎过于夸张,但是,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个模型中,获取重拾并提升心理抗逆力的知识,并因应自己处身的境况中恰当地使用。
格特伯格指出,
这是为什么心理抗逆力很重要,因为它是人类面对生活逆境时,克服、甚至因逆境而有所增强或转化逆境的能力。
在逆境中,要吗心理抗逆力战胜逆境;要吗逆境胜利。
组成抗逆力的主要因素有三大类。
格特伯格分别称之为:「我有」、「我是」和「我能」。
身在逆境而欲予以克服,当事者可以从中汲取资源和力量,好使自己从逆境带来的创伤中复元。
「我有」指的是外部支持和资源。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谁 (我是) 或可以做什么 (我能) 之前,他需要外部支持和资源,来发展一己安全感,作为进一步发展抗逆力的核心基础。
「我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心志-- 情怀,态度和信念。
比如关爱 (loving care),同理心 (empathic) 和无私奉献 (altruistic)。
* 「具同理心」、「对人对己,常怀感恩之心」和「一颗易于知己知他疼痒的仁心」这三点,是笔者理解的中国文化历来具有的抗逆力资源,这里扩充了格特伯格「心理抗逆力三我资源模型」。
「我能」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
格特伯格把以上这些资源,名之为「抗逆力的语言」(language of resilience)。
不同程度的心理抗逆力,来自这些资源的组合。
一个富有抗逆力的人,并不需要拥有所有这些「我有」、「我是」和「我能」资源,都可以有抗逆力。
但只有其中一类资源,尚不足以有抗逆力。
这些组合,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型:我有而无我是和我能
第二类型:我是而无我能和我有
第三类型:我能而无我是和我有
第四类型:我有、我是、我能全都有
格特伯格分别就一、二、三类,每类列举了一个例子。
例一:我有而无我是和我能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被爱 (我有,I have),但是如果这个人缺少或没有内在心志 (我是,I am),又或者没有社交、人际交往能力 (我能, I can),这个人就不会有优质的抗逆力。
例二:我是而无我能和我有的人
一个人可能有很高的自尊心 (我是,I am),但是如果这个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或解决问题 (我能,I can),并且没有人可以帮助他 (我有,I have),这个人就不会有顽强的抗逆力。
例三:我能而无我是和我有的人
再有另一个人,他的言语可能非常好,说得很好 (我能,I can),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同理心 (我是,I am),或没有从榜样中学习 (我有,I have),这个人也样不会有好的抗逆力。
「我有」、「我是」和「我能」三种心理抗逆力资源的有无,是个旷日持久积累的过程,厚积而薄发。
注释:
[1] 参看 Grotberg (1995)。
参考资料:
APA (2020). Building your resilience. 1 February , 2020;https://www.apa.org/topics/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网 (美国,华盛顿)。
Grotberg, E., (1995). 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Number 8). Hague, Netherlands: The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 在线阅读 https://bibalex.org/baifa/At tachment/Documents/115519.pdf/> Bibliotheca Alexandrina 网 (埃及,亚历山大港)。
Reich, J. W., Zautra, A. J., & Hall, J. S. (Eds.). (2010). Handbook of adult resilience. New York, USA: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