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国产化率及国产航发。。。

C919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干线客机。

两岸有人说C919是组装货,但C919实现六成的国产化。国产化比率超过美国的波音飞机。

实际上,波音、空客也都是组装货。

一架大飞机上百万个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国,最后由波音、空客完成组装。与其说是飞机制造商,不如说是飞机设计商和组装商。

如波音787飞机,美国波音公司的工作份额包括设计、制造和最后的试验,国产化率只有35%,它的组装、研制、知识产权在波音,但很多制作业务都分包给其他国家,比如日本占到波音787工作比例的35%,美国沃特公司和意大利的“阿莱米娅”公司占波音787份额的26%,剩下40%是由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几个国家来承担。

中国有数家企业在C919之前就已经是波音、空客的零部件供应商,自然他们也就成为国产大飞机的零部件供应商。

如果说中美的大飞机只是组装货,上百万个零部件都能在各国采购,为何日本台湾,印度、沙特不组装呢,可见,大飞机不是谁都有能力组装的。

国产C919由国内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制,有中航工业、宝钢等国字头的央企,有专注于装备制造的民企,还有GE、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的身影,同时C919还是新材料、新技术集中运用的集大成者。

C919整机的产权属于中国商飞所有,研制时是以中国商飞公司的团队为核心,飞机的设计、总装、试飞、销售等关键环节都掌握在中国商飞手里。造一架大飞机,这是要凭实力的。

C919共有102项关键技术,其零件、设备、部件、部段总共超过百万件,还有后续的各项测试,岂能是组装一下那么简单,

以大飞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为例;

C919一开始选了法国的LEAP-X1C,但中国一刻都没中断自研发动机。

而今,35吨级的国产AEF3500大涵道比发动机首次在俄航展展出。其技术水平赶上国际水平,更超越英国罗罗公司的瑞达1000型发动机。500

500

这意味着在未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可以摆脱对西方产品的依赖,实现大飞机关键技术零件的自主供给。

AEF3500对我国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对C919的介绍中,重点介绍C919的技术多元性,也就是说,作为一款客机,C919为尽可能的控制成本,其采购来自多个国家的零件、控制系统等。其核心的发动机产品采购自西方国家,

民航客机与军用飞机不同,军用战机会为技术安全性,在一定资金可承受的范围内会尽可能的进行自主研发,确保命根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客机作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其对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经济性。

C919为尽快结束民航市场长期被欧美飞机独霸的不安全场面,和欧美的航空业巨头达成协议。

2009年,中国商飞与CFM公司合作,选用LEAP-X1C为原型研发,这才使得我国的C919客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研制。

而今,拥有AEF3500大涵道比发动机之后,进口民用发动机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一方面,AEF3500的推力远大于CFM公司的LEAP,而且,在研制计划中的CR929大型客机也将可以采用AEF3500作为动力来源。

这就解决了CR929暂时没有合适的发动机的问题,没有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

CR929凭借着发动机这一关键系统的加持,未来的路会非常明朗,我国与俄罗斯民用航空长期被欧美客机霸占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

且中国已实现发动机等六成的零部件国产,这是重大成就。

C919国产化率和美日的对比;

中美日三国民航客机的一级供应商。

波音公司

2017年波音供应商,其中有72家获得提名,有68家来自美国本土,只有4家来自美国以外,实际上来自中国深圳的一家gold supplier 也是美国公司,是安费诺深圳。

美国人看家本领之一的空中和太空优势,是不会依赖外国技术的。这也是美军驻扎在日本各地,而不是日军驻扎在美国各地的原因之一。

在2019年,日本正在研发的MRJ支线民航客机的供应商名单,总共27家一级制造供应商。MRJ本来是计划2013年交付,不过现在延后到2020年。

这27家制造类的一级供应商,它们是:

欧洲:空中客车-直升机,法国DAHER,法国Falgayras,法国圣戈班,法国卓达宇航;

美国:AVTECHTYEE,Esterline,美国LMI 航空航天,美国parker 航空航天,美国PPG 航空航天,美国普惠,美国罗克韦尔柯林斯,美国Teledyne控制,美国Spirit 航空系统,美国联合技术航空,美国霍尼韦尔;

日本:日本小系制作所,日本美蓓亚,日本三菱重工,日本纳博特斯克,日本岛津制作所,住友精密,龙村美术织物;

英国:GKN航空,英国Senior Aerospace BWT,英国Ultra 电控。

其他1家:台湾汉翔工业。

27家一级制造供应商里面, 美国11家,日本7家,法国4家,英国3家,另外欧盟(空客)、台湾各1家。

那么日本本土的供应商都制造什么东西呢?一个是小系制作所的舱内照明系统,一个是龙村美术织物的客舱窗帘、地毯。这两个技术含量稍微低一点,起落架是日本住友精密制造,岛津制作所提供飞机上的齿轮,纳博特斯克制造了飞机机翼翼面的驱控系统,这个也好理解,飞机的机翼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分为副翼、襟翼,扰流板等等,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操作来控制。日本三菱重工负责飞机机体的制造。日本的美蓓亚负责机体构造和操控系统轴承。

其他的核心系统均从欧美进口。例如发动机是美国普惠的,飞机的飞控计算机和飞控系统是美国罗克韦尔柯林斯的,飞机的液压系统,也就是整个飞机的动力神经是美国parker航空的,燃油系统是法国卓达宇航的。驾驶员的控制面板来自美国Esterline。

实际上,一些看起来似乎技术含量不高的东西,日本也需要从欧美进口。例如MRJ的舱门来自欧洲空客公司,而舱门的控制器来自英国Ultra电控。

再例如起落架是日本住友精密自研,但是控制单元也是来自英国ultra电控。即使是日本本土研发制造的MRJ飞机,27家一级供应商里面有20家来自国外,除台湾的一家外,其他19家都来自欧美。

中国商飞在试飞中的C919的一级供应商名单中,39家一级供应商里面:

中国: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陕西航空电气,中航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航工业南京机电,费舍尔(名字是外国公司,但其实是中航工业旗下的企业),上海航空电器,中电科航空电子,中航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航南京金城,昂际航电(合资公司),四川九洲,西安鸿翔飞控,中航光电,中航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中航沈飞,中航成飞,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哈飞,江西昌河,江西洪都,浙江西子,航天海鹰,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39家一级供应商里面有23家中国供应商。

美国:标翼,CFM国际(美国GE和法国赛峰50%/50%的合资公司),唐纳森,通用电气,霍尼韦尔,派克,罗克韦尔柯林斯,穆格,联合技术,总共9家。

法国:赛峰,卓达宇航,泰雷兹,总共3家。

其他,荷兰福克,德国利勃海尔,英国美捷特,日本松下电器,各1家。

这里面在过去的几年获得过供应商金奖的有:CFM国际,通用电气,穆格,派克,罗克韦尔柯林斯,昂际航电,中航成飞,中航飞机,江西洪都。上图里面有金奖标志的就是。

9家金奖供应商里面5家欧美公司,中国公司有4家,足可以看出欧美的优势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大飞机C919的39家一级供应商里面,来自日本的只有1家,而来自欧美的15家。C919的9家金奖供应商里面,一家日本供应商也没有。

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上海的昂际航电公司,该公司是中航工业和美国GE各自出资50%于2012年组建。中国希望该公司能够承担中国民航航空电子系统国产化起步的任务,该公司在成立之初,聘用大量的外国专家,但是到了2018年,绝大多数员工已经是本土的工程师。全公司员工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5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在C919国产大飞机项目中,昂际航电负责航电系统所有硬件、软件和系统开发与集成。同时直接负责3个航电工作包(暨五个子系统)的研发,包括航电核心处理系统,飞行记录系统,综合显示系统;机载维护系统等。

不只是航电系统,中国在推进大型民航客机研制的过程中,对所有的重要核心子系统零部件都进行自主化布局,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成立合资公司。

在中国商飞的一级供应商中,有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中航南京金城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是做什么的呢?

2014年,西安飞控和南京金城,分别在西安和南京和美国派克宇航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派克宇航和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之间的合资企业名为Parker FACRI Actuation Systems,设在西安,将为C919飞机开发飞行控制作动系统。

什么是飞行控制作动系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遇到上升气流,侧风等的影响导致飞机产生左右,上下的偏移甚至偏转,这需要飞机具备控制机身稳定的能力,否则飞机将会失去控制。

西安飞控的合资公司负责开发飞控系统,包括水平安定面配平作动和电机控制,水平安定面也就是飞机尾翼的水平面。以及副翼、方向舵、扰流板和升降舵助力器以及远程电子单元。副翼就是飞机翅膀远离机身外侧的一块可以移动的翼面,扰流板大家经常见,就是飞机降落的时候,飞机机翼上面升起来加大风阻减速的那块板。

派克宇航和中航工业南京金城的合资企业名为NEIAS Parker Aero Systems & Equipment,位于南京,为C919开发全套燃油、惰化和液压系统。燃油系统好理解,就是包括发动机供油,辅助动力单元供油,加油和泄油,燃油计量和管理软件。惰化系统包括空调和电子控制,以及富氮空气生成与分配,降低飞机油箱内燃油蒸气的可燃性并提升飞机安全性。另外就是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就是飞机的动力神经,比如说飞机要收起和放下起落架,控制机翼的运动来转向等等,都需要液压系统提供力量来完成。该系统还带有一个用于监控C919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设备控制器的软件包,提供必要的功能来驱动和控制飞机的飞控系统、起落架、转向系统以及反推装置。

实际上派克宇航还是已经量产的ARJ21机型提供燃油、液压和飞控作动系统供应商,并且一直是ARJ21的金牌供应商之一。而南京金城则通过合资公司联合研发来学习技术。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民航客机最为核心的航电系统,液压系统,飞控系统等,中国都在安排本土公司,在通过和外方合作过程中实现技术的掌握和转移。对于一些外方不愿意成立合资公司转让技术的,比如CFM提供给C919发动机就不愿意转让技术,于是中国安排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在负责自主研发,2018年5月,中国航发集团研制的大型客机发动机CJ-1000AX验证机首台整机就在上海点火成功

以上是中日民航客机的一些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什么呢?以下几点基本的事实。

1 、全球民用航空的主要技术掌握在欧美手中,欧美尤其是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MRJ客机,27家一级制造供应商19家来自欧美,只有7家来自日本;中国C919的39家一级供应商,有15家来自欧美,只有1家来自日本。美国波音的gold supplier,也是美国本土的最多。

2、就整机系统设计整合能力而言,中国强于日本。不只是军用飞机歼20,运20,空中预警机等军用飞机,中国已经领先日本。在民用飞机领域,中国ARJ21飞机2015年已经投入商业运行,并且安全飞行4年,每年产量在稳步提高,今年产量很可能突破10架,而日本MRJ还在不断推迟到2020年。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飞机整体设计由本土团队完成,而日方的MRJ则聘用了大量的欧美技术人员进行飞机整体设计。

2018年1月27日,台湾《中国时报》援引日本共同社1月26日的报道, “MRJ的研发成本超过当初预估的接近2千亿日元(535.7亿新臺币),膨胀至近5千亿日元(1,339亿新臺币)。为取得迟迟无法获得的型别检定证,三菱重工的宫永俊一社长(2017年)1月採取大量聘用外籍技术人员的方针。约2千名研发人员中,外籍研发人员超过600人。由穿梭于世界飞机研发一线的专业外籍技术人员主导研发。日本MRJ的研发人员,竟然有30%来自国外。

MRJ是和ARJ对应的支线客机,像中国C919这样的大型民航客机,日本还根本没有提上日程,而中国从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C919项目,已经进行11年的时间,中国先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以上,这就让日本很难赶得上了。即使日本现在就立项开始搞大型民航客机并且商业化,至少要到2035年以后了(参考MRJ 2003年立项,2004年出首个技术方案,正式交付目前计划是2020年,历时17年)。

3、中日民航客机的关键零部件,发动机,液压系统,燃油系统,飞控系统,航电系统等都来自欧美,但中国的不同是,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在全面推进子系统和零部件国产化。同时对不能进行合资的关键部分,例如飞机发动机,在坚决的推进自研。而日方在短期内看不到关键系统国产化的希望。

 也就是在欧美之外,中国是唯一有希望在民航客机领域赶超的国家。

日本的航空工业水平于中国的差距,现在是在逐渐拉大的,到五年,十年之后,日本不只是军用飞机技术比不上中国,ARJ已经开始大批量量产,每年产量能够达到几十架甚至更多,C919也已经正式量产服役。双方将会拉开到一个比较大的差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