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日本人台湾人比中国大陆人继承更多中华文化”?】

有人还在网上拐弯抹角“雅言”说:

如果我是一个有上千万粉丝的影视明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抗疫的支持和疫区人民的关爱,也会选择“武汉加油”“湖北挺住”这样的口号,响亮,明白,更贴近粉丝。如果来一句“风月同天”或“青山一道同云雨”,弄不好会被人误读而嘲笑只关心“风月”“云雨”之事,大概率会掉许多的粉。

人选择某种言说方式,是出于传播效果的考虑。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这三个问题中,“对谁说”其实是最重要的。

500500

“风月”何意?

查“风月”,意即清风明月,也指声色场所,风骚、风情。语出汉武 《李夫人赋》有句:徙倚云日,裴回风月。唐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有联: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在今天,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艰难之时,以为用“风月”二字妥否?难不成“山川异域、风雨同天”不更贴切?而选句含有灰色之意,用在此新冠病人生死存亡之际,又如何是“日本人台湾人比中国大陆人继承更多中华文化?”据说“山川异域,风月同月”为学生所撰,其汉语文知识不足,且不会选择适用场合,尚可理解原谅。有人说,如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种物像,来表达日本与中国虽不是一国,却共担祸福。请问,这是什么“祸福”,我们之间想的是一样的么?想把我们带上什么外道?这绝不是杞人之忧,然弯弯自称学者的龙应台,也不懂么?以不喝人血以为不快否?

再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出于唐人王昌龄的七绝《送柴侍御》,前两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当时王昌龄贬在湘西(今黔阳)龙标县做县尉,诗中用此词。王昌龄在诗中安慰朋友,也安慰自己。今人虽可多理解古人之不得已,无须多言其妥否。但显而易见,明显避于当时形势,不敢面对朝廷使用“风雨”二字。终究有职在身,恐解为危难和恶劣的处境,唯惧遭来杀身之祸,应是不争的事实。

风雨何意?字面指风和雨,也比喻艰难困苦,如:“我们在风雨中成长茁壮。”查查风雨成语,多是类意。

唐人李商隐有一五言律诗名为《风雨》,是一首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予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李商隐一生坎坷,算未入仕途,仿佛一直在受到风雨的摧残,故此诗慷慨悲歌,一伸抑郁愤懑之气。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言:凄凉羁泊,以得意人相形,愈益难堪。风雨自风雨,管弦自管弦,宜愁人之肠断也。夫新知既日薄,而旧好且终睽,此时虽十千买酒,也消此愁不得,遑论新丰价值哉?

今日抗击疫情之时,若能用“风雨”,正可说明我面对艰难困苦之中,正处危难和恶劣之境,可谓比喻极佳!

“云雨”何意?虽面上为云和雨,但在俗民间理解,多来自宋玉《高唐赋》,又受《红楼》浸之。

       《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云梦之臺,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 曰:‘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臺之下。’”后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唐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曰:“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宋晏几道《河满子》词:“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红楼梦》第六回:“説到云雨私情,羞得 袭人 掩面伏身而笑。”

因之,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龙应台不已这两处用语以为耻,故意装萌,反挖苦大陆人,对照“日本人台湾人比中国大陆人继承更多中华文化”,讽大陆人用语不“雅”,只会“加油”,实在可笑至极!。弯弯自称学者的龙应台,真也不懂么?以不喝人血以为不快否?

还有什么“有段子手说,什么叫有文化,这就是。没文化的只能说“武汉加油”“武汉挺住”。”而后假惺惺的说:“这当然是戏谑之言,我认为“风月同天”的雅言和“武汉加油”的俗语各有用场,不能简单地在一起比较高低。但也必须承认,在今天的中国,对雅驯的汉字之使用,确实远不如古代,甚至比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亦有逊色。”这话的前半截,我们尚可理解某些人的无知;可后半截,是可忍孰不可忍!请问,日本有几人懂得汉字文化?还什么这是诗歌的语言,说起来,听起来很美很雅。如果用说明性文字阐述,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还有这些话:以这次抗疫为例,江苏省派医疗队去湖北,假若出征前打一个横幅来鼓劲,也便于媒体报道。“加油”“挺住”是很方便的选择,从众,不会受非议。如果再文雅一点,顶多到“大爱无疆”“同舟共济”之类的语言,如果真引用两句古诗“东流贯吴楚,同饮一江水”,也许有人会夸赞有文化,但更有可能引起另外的争议。——真是胶柱鼓瑟、食古不化。值此非常时期,最直白能表达此时心情不弯弯绕的语言,最能动员群众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就是最好的语言。连这浅显的道理也不懂,这说话的,也是不懂文化之稚童么?

结文处,附一小词

《浪淘沙·闻龙应台类言“日本台湾比中国大陆人更继承了中国文化”有感》

勉力战新冠,风雨同天。一轮红日寄人间。何以杂音时有起,都是谁言?

东海北和南,豆蔻弯弯。风云与月不同篇。云雨随君缘各是,莫误青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