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一处雕像碑文:没有一个人被忘记,没有一件事被忘记

500

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近200幅珍贵图片。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探讨一流军队建设之道!

“战略学人”将陆续刊发《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中的精彩章节,敬请关注与留言讨论!

第四十二节:圣彼得堡(列宁格勒)

沙皇俄国首都、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濒临波罗的海芬兰湾,紧靠拉多加湖, 因河多、岛多、桥多,故有“北方威尼斯”美誉,是俄罗斯最欧洲化的城市。 

1712 年,彼得一世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德开战,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1918 年 苏维埃政权又从彼得格勒迁都莫斯科,1924 年列宁逝世后,彼得格勒易名为列宁格勒,1992 年又恢复圣彼得堡的原称。

“格勒”“堡”在俄语和德语中分别表示城市的意思。圣彼得堡是革命圣地,先后爆发 1825 年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1905 年第一次俄国革命、1917 年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 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从 1941 年 7 月 10 日开始围攻和封锁这一城市,9 月又开始大规模连续轰炸,城中苏联军民艰难困苦 900 天,死亡上百万人,仅居民饿死冻死就有 60 多万人,3000 多座建筑物被炸毁,最终打破了德国军队的铁壁合围,成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历史见证者,1965 年荣获“英雄城市”称号。

1997 年 9 月底,我和妻子乘坐“红箭”火车从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游览, 半夜上车,第二天一早便抵达目的地。一出车站,站前广场的“十月宾馆”楼上“英雄城市列宁格勒”一排俄文大字格外醒目。

500

圣彼得堡火车站前广场

3 天旅行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名胜古迹众多,风光秀丽,色景迷人,而“二战”的血雨腥风、战争记忆只能从街头纪念碑、建筑标示牌注文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馆、皮斯卡廖夫墓地陵园等地感受一下。例如,涅瓦河 14 号的一面墙上留有“市民们,空袭时街道这边最危险”警示标语;伊萨基辅大教堂的一根柱廊上保留着当年德军炮击留下的弹痕,旁边的铜牌上写着“这是 1941—1944 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 发炮弹中一发留下的罪证”,等等。

在俄罗斯,一些楼房建筑外墙一角除了标示街道名称号码之外,常常镌刻有什么名人什么时候在此居住或发生的重要事件等简要内容的铭牌。

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馆位于圣彼得堡市的胜利广场上,是在 1975 年庆祝伟大卫国战争胜利 30 周年之时建成的。广场上的列宁格勒英雄保卫者纪念碑由大理石建造、高 48 米,碑面上镌刻着“1941—1945 年”金色字样。碑前, 长明火熊熊燃烧,周围矗立着由士兵、水兵、飞行员、游击队员和防御工事构筑者等人物组成的城市保卫者群体雕像,生动地再现了战争年月的雄伟悲壮。

在纪念馆的墙面上,一边是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 652 人姓名,一边是 900 页青铜大事记,记录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每天发生的主要事项。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军旗、枪炮器械、子弹炮弹、油灯、衣物、党团员证等实物,还有反映军民英勇作战、构建工事、救援车队、灭火施救和英雄人物等事迹的图板、照片、雕像及大型油画。

皮斯卡廖夫陵园,1960 年建成,没有大门,埋葬着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死亡的 49 万名军民,其中 42 万人为饿死冻死市民。陵园竖立着“1941—1945”字样的巨大标牌,花岗石制成的“祖国母亲”雕像纪念碑上铭刻着“围困中的缪斯”, 还有俄罗斯女诗人奥莉加·别尔戈丽茨撰写的“没有一个人被忘记,没有一件事被忘记”碑文。室内博物馆的墙壁上挂着战时血腥惨烈、残楼瓦砾和苏联士兵英勇作战等照片,一个大屏幕上来回播放着这座城市的今昔对照画面。

我在孩提时代不知看过多少次《列宁在十月》《列宁在 1918》等苏联电影, 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上学期间也看过俄文版《列宁格勒保卫战》《解放》等 “二战”题材电影,这些电影中的冬宫、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名胜自然成为必去目睹的地方。

冬宫,世界著名皇宫,它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与巴黎的罗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中国的故宫, 被人们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500

圣彼得堡冬宫后花园

在“二战”期间,建筑物遭受战火部分损毁,战后经过多年修复。与中国故宫最大的不同是,冬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珍品极为丰富,从古到今、从俄罗斯到世界各国,反映不同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绘画、雕塑、钱币、金银器皿、花瓶瓷器、家具饰品等藏品 270 万件,400 多个展厅, 仅冬宫就有 1050 个房间,1886 道门,大殿小厅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展厅各具特色,展品目不暇接。有人粗略计算了一下,参观者如果在每件展品前停留 半分钟,每天 8 个小时,需要五六年时间,如果脚步不停走完各个展厅也要 5 个小时左右。

在冬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有几千件古埃及、巴比伦的文物, 有 20 多个厅陈列古希腊、古罗马文物,西欧艺术品占有 120 个展厅,仅法国艺术品就占用了 40 多个展厅。镇馆之宝,主要是孔雀石大厅、彼得大帝展厅和名人名画、宝石瓷器等。

冬宫的孔雀石大厅,每根圆柱都用孔雀石做成,耗费 2 吨多孔雀石,镶有各式图案的木质地板都是选自红木、乌木、紫檀等 9 种名贵木材。

彼得大帝展厅陈列着彼得大帝生前的大量用品,一个玻璃柜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坐姿像,头发是其本人的真发。展品中引人注目的是古埃及石棺、木乃伊和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银器,以及达·芬奇的《戴花的圣母》《圣母丽达》、 拉斐尔的《科涅斯塔比勒的圣母》《圣家族》、伦勃朗的《丹娜族》《浪子回头》 等油画和米开朗基罗的《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雕塑品,等等。

要说最吸引中国人的还是博物馆远东艺术文化馆中的大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包括 200 余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甘肃敦煌附近千佛洞的雕像和壁画、身穿黄色龙袍的皇帝挂像,以及珍稀丝绸、瓷器、珐琅和古代家具、山水画等。不用说,大多中国文物珍品是掠夺来的,让每一位中国参观者都有一种耻辱、心寒、震惊和图强的复杂心情。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从 1762 年建成到 1917 年 3 月,冬宫一直是历代沙皇的宫殿和住所。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冬宫成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1917 年 11 月列宁领导发动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攻占冬宫,逮捕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员,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与十月革命密切相关的斯莫尔尼宫是武装起义的大本营,现已成为政府机关和一些大银行的办公场所,当年举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礼堂和列宁办公室仍然保留完好。

在冬宫身后的涅瓦河对面,有一座 100 余米高的尖顶钟楼和城堡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彼得保罗要塞、圣彼得堡的起源地。

1703 年 5 月 16 日,彼得一世打败瑞典军队后,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开始构筑军事要塞,后经多次扩建为城,这一天被确定为圣彼得堡的建城日。

要塞最初为木质结构,呈不规则的六棱形,后改为石头结构,城墙高 12 米,厚三四米,河岸一面长约 700 米, 因要塞的彼得保罗大教堂用来祭奉彼得一世所崇拜的东正教圣徒彼得和保罗, 要塞和大教堂都以彼得保罗命名。要塞内还建有钟楼、兵工厂、造币厂、炮楼、 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彼得一世 1725 年安葬在彼得保罗大教堂后, 罗曼诺夫王朝多位沙皇的陵墓都修建在此。同时,要塞内还建有主要用于关押政治囚犯的监狱区,彼得大帝的皇太子阿列克谢因为结党谋反、阻挠改革而被关押在这里接受审讯、拷打,最后被处以死刑。此外,许多知名的革命志士和进步人士也都被监禁在此,如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 高尔基等人,列宁的哥哥因为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惨遭杀害。

在监狱区的广场上建有一个彼得大帝坐在椅子上的青铜雕塑,他目视前方,不怒自威,头部与身体比例明显失调,显得有些怪怪的,映射出俄罗斯人在 1991 年苏联解体前修建这一座像的复杂心情。

在俄国十月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百年老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停泊在涅瓦河畔,在 1917 年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武装起义中首先奉命炮打冬宫,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它建造于 1890 年,长 124 米,宽 18 米,排水量 6700多吨,曾参加过 1905 年日俄战争的对马海战,十月革命前夕舰上水兵举行起义, 投向了布尔什维克阵营。

在“二战”中德军进攻列宁格勒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 9 门舰炮被拆下部署在城市外围,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后因战局险恶,战舰自沉于港湾中,战后被打捞出来, 修复后作为历史文物、纳希莫夫海军少年军校的训练舰停泊在涅瓦河上,1957 年又作为海军博物馆分馆供人们免费参观。在中国人眼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象征、红色苏联的象征!

500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漫步在圣彼得堡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 18 世纪、19 世纪建筑物造型别致, 风格迥异,彼得大帝和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军事统帅及诗人普希金等名人雕像或纪念碑随处可见,真可谓“露天博物馆”“艺术之都”。

夏花园,圣彼得堡的第一座公园,占地 11 公顷,全是松林和白桦树,几条林荫大道和若干个小广场、人造瀑布和喷泉等景色迷人,还有 80 多座由意大利等国大师设计修建的白色大理石人物雕像,如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恺撒、奥古斯特和古罗马一些统帅,以及根据古希腊神话、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而雕塑的人物作品,堪称露天雕塑艺术博物馆。彼得大帝执政时期,每年 7 月他都来此度夏,为此还修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小宫殿,外表朴实无华,内部装饰极为华丽。彼得大帝经常在夏花园里举行招待会款待外国贵宾,也举办大型社交舞会。

教堂是俄罗斯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圣彼得堡也不例外。除了彼得保罗要塞内的大教堂之外,著名的教堂、修道院还有喀山大教堂、伊萨基辅大教堂、复活教堂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等。其中,位于涅瓦大街的喀山大教堂,建成于 1811 年。整个建筑呈半圆式十字形,正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形的圆顶楼,两边柱廊由 94 根圆柱组成,环抱广场。

在 1812 年俄法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他的墓室就位于这座教堂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位于莫斯科饭店附近,由特罗伊茨教堂、报喜教堂和十八九世纪名人墓地组成,著名的俄军统帅苏沃洛夫、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人都安葬在这里。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一样,这也是一个露天雕塑艺术博物馆,墓碑雕像各式各样,造型风格迥异,寓意深刻多彩。

500

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

圣彼得堡之行给我和妻子留下美好印象的另一处风景名胜是彼得宫(“夏 宫”),是彼得大帝的行宫。它位于芬兰湾南岸,建成于 1714 年,占地 1000 公顷,距圣彼得堡市区近 30 公里。彼得宫内外,美不胜收,举起相机就是一幅绚丽画面。宫殿内富丽堂皇,油画厅四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300 多幅油画, 还有一个房间完全是按照中国风格装饰的“中国书房”,里面摆放着中国的黑漆山水画屏风和花瓶。

从宫殿出来,可以看到两三级大的台阶下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喷泉、镀金铜像和一条长长的渠道直通芬兰湾,共有 150 处喷泉、2000 多个喷柱,园内 250 多尊镀金铜像。最大的铜像是“掰开狮子大嘴的参孙”,高 3米, 重 5 吨, 从狮嘴中喷出的水柱高达 22 米。狮子代表瑞典,因为瑞典的国徽上有一头狮子,而参孙是《圣经》 中的大力士,代表俄罗斯在北方战争中战胜了瑞典。

500

在濒临芬兰湾的渠道东侧有一彼得夏宫的喷泉池和通海渠道个彼得小屋,里面陈列着许多舰船模型,墙上还挂着彼得自己搜集的 170 多幅描绘军舰、大海的油画。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和南征北战,组建海军舰队,夺占出海口,使俄罗斯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智慧,祖籍内蒙古赤峰、出生于辽宁大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居住于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工作。

主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出版有《邓小平军事生涯》(专著)、《和平之路: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合著)、《战略学》(合著)和主编《新中国周边大事纪实》、2014年以来的年度《世界智库战略观察报告》等书。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转发自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