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面对谣言——郭松民如是说

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


有时候,谣言导致的危害,甚至可能会超过“原生疫情”,比如非理性的聚集,非理性的抢购、非理性的逃离,等等。 


如何应对谣言,其实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政府如何应对谣言? 第二个层面,做为公民个人,我们如何应对谣言?



02
 


先谈第一个层面。


今天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具体地说,武汉市政府在这次疫情中应对谣言,掌控舆情,做的如何? 


一言以蔽之,很糟糕! 前期,过于迷信、依赖行政手段,具体说就是依赖公安部门管理舆论,为谣言预留了巨大空间。


1月1日,武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武汉 发帖称,8名散布“疫情”谣言者被依法处理。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之后,事情发生了反转,连最高法都为这8名市民发声。


经过这样一个反复,武汉市政府的公信力就大面积流失。此后,谁还会相信它所说的话呢? 而没有了公信力,市政府又如何成为全市人民团结的中心,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呢? 


不是说不能动用国家机器打击谣言,而是说,这种手段要严格依法谨慎地使用,并且要充分考虑其副作用。 


当武汉市公安局“处理”所谓“8名谣言者”时,任何一个有着最基本思考的能力的人都会问:如果这8个人说的是谣言,那么真相又是什么? 你可以批评他们发布了自己无权发布的消息,但不能说他们发布的是谣言。


如果武汉市当时不是使用警察,而是用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公布真相的方式来应对“谣言”,那么今天的处境将何其主动? 


行政手段不能摧毁谣言,真相才能摧毁谣言,希望各级政府都能牢记这一点。


03


后期,又用基本无所作为的方式来应对“谣言”,或者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


1月21日,武汉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个防控指挥部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市政府的管理权。 




但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指挥部居然没有新闻发言人! 


不设新闻发言人,等于舆论战场不设防,门户洞开,任由谣言制造者纵横恣肆,跑马圈地。 


难道他们到了今天还不明白,对抗病毒是战场,舆论战场也是战场吗?

 

难道他们不明白,没有舆论战场的胜利,对抗病毒的战场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就算最后胜利了,也会黯然失色吗?

 

难道他们不明白,现在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在倾听武汉,他们有义务把所有可以公布的信息及时公布出来吗?


我希望其他城市能够汲取武汉的教训。 平时就应该有常设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即时回应各种“谣言”,动不动就出动警察实为大忌!


出现类似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更是应该每天都由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定时——比如每天上午10:00就在市政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闻,同时回答记者提问,形成稳定、权威的信息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压缩谣言的存在空间。


04


那么,做为公民个人,在互联网上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如何才能保持淡定,获得免于上当的自由呢?


 我有几条个人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1、兼听则明。 看到耸人听闻的消息时,无论它听上去多么“合理”,多么符合你的“预期”,都不要急于相信,而是要多看几个信息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2、等一等。 在互联网时代,制造谣言的成本比较低,谣言传播也很快,但同时,辟谣的信息传播得也很快。 谣言的特点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觉得无法判断时不妨等一等,快一点几个小时,慢一点几天时间,真相就会浮现;


3、尊重常识。 如果说真相是戳破谣言气球的针尖的话,那么常识就是你防止被谣言洪水淹没的救生圈。常识不能消除谣言,但可以防止你沉没。 


常识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一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基本结论。 比如,“吸烟能对抗病毒感染”,“饮高度酒可以对抗冠状病毒”等,单凭常识就可以判断是胡扯。 



有此三条,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被谣言带着跑,但至少会降低上当的概率,大家不妨试一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