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各国传统医学有什么不同吗?
转自知乎作者:吃完就饿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传统中医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所谓的中医粉对中医的历史仅限于教科书,恐怕连教科书都做不到理解,历史知识匮乏如同文盲。就揣家良的回答,没几条是对的,都是臆想罢了。延续性?中医大约有5次较大的变化,直到唐才接近目前的样子,你能说说是那五次,又有什么较大的变化吗?系统性?别逗了,拿五行来说,用药方面的五宜五补,诊断方面的五色行诊都喂狗了吧,你能说说这些为什么这些系统化的东西去那里了吗?不求实体?帮帮忙,五脏虚化是民国开始搞得。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不读春秋妄谈天人合一;不看论衡妄论阴阳大气;连古文阅读能力都没有的人就不要粉中医了,传统文化这关你都过不去,应该扩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有些书该看,为什么该看,这些你们总该知道吧?可现实是有些人连该看什么,为什么该看都不知道,张口就来,闹笑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而中医在理论建立后,几乎未受到国教级宗教的强力影响,较好的保持了理论的独立性?
搞笑呐,五行相克由儒家说了算,儒家变来变去中医也跟着变来变去,这部分研究不少,教科书上没提不知道也很正常。儒家得势中医跟着儒家混,道家得势中医跟着道家跑,确实很独立。
西汉最后一年是公元8年,标志中医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最晚成书于西汉,距今2008年。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2008年前就有了。
别逗了,气论东汉时才成形,唐代王冰才把它加进中医,自己去看《论衡》对照一下内容那个是爷爷那个是孙子,至于为什么黄帝内经中有写,原因很简单,因为现行的《黄帝内经》底本是宋人所定,大多数中医书以及经络图等等均是如此。
校正医书局:宋代校订和刻印医药书籍机构名。此机构始设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该年八月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韩琦担任提举。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工作的熙宁二年(元公1069年)基本结束,但刊刻工作大约在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才正式结束。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以黄帝内经为例:黄帝内经自战国成书后多有亡失,流传至宋已经不下10多个版本,且卷数和内容多有不同,宋校正医书局以唐王冰注本为基准进行修订。王冰注本到了宋代,“注文纷错,义理混淆”(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北宋嘉佑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人奉敕校正《素问》,定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次校正工作深入细致,对《素问》版本的定型、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亿等新校正以王冰注本为底本,而又参照多种传本校订,如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全元起注本、《黄帝内经太素》等。林亿等精于训诂,且兼通医理,此次校正工作“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文者两千余条”,所增注文均以“新校正”标之,堪称善本。林亿等第一次逐篇标明全氏本的篇次,考证了王冰次注本与全元起本的对应关系,且说明了“七篇大论”为王冰补入。至此,《素问》传本的文字基本定型,后世皆沿用此本,卷数虽增减分合,文字却无大变动。作者:吃完就饿链接:你们怎么看学界派对中医提出的废医存药? - 吃完就饿的回答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回到问题“中医和各国传统医学有什么不同吗?”上来说:其实中医和其他的传统医学比较,差别并不大。
我举个小例子。
四体液说的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从整体论的观点来研究人体和疾病,从而发展出了这门医学体系;他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它认为认为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四体液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它在正常的相生相克条件下才能形成,四体液脱离自然的正常状态是发生疾病的原因,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诊疗方面,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体特性、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视药物疗法。
整体论、体质差异、平衡、个体特怔、生活方式、食疗,大家玩得都差不多嘛。
同样作为传统的原始经验医学。
古埃及医学起源于公元前33世纪,木乃伊的制作体现了医学水平,影响希腊医学等等;两河流域医学起源可能更早,公元前17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外科手术的立法了(相比华佗的记载早了2000年,而且还是立法环节,可想而知是有多么发达),影响古埃及医学,古波斯医学,阿拉伯医学,中医等等;古希腊医学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影响罗马,波斯,阿拉伯等等;古印度医学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影响中医,藏医,波斯,阿拉伯等等;古中国医学起源于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等;
以两河流域为首的古代医学足足比我们多了2000年的“经验”,它们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有人大言不惭说中医庇护了中国人的繁衍,那恐怕这些古代医学可以毫不脸红的说是他们保证了世界人类的繁衍了。
当然更加重要的在于医学的交流,有些文明可能湮灭了,但是医学作为实用技能,并没断档,反而随着战争、帝国的建立、瓦解、贸易等方式不断的交流融汇,比如两河到埃及,埃及到希腊,希腊到罗马,古希腊医学随着马其顿帝国的扩张传播到了小亚细亚、印度,甚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从阿拉伯又传回了欧洲。
比如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实际上这并非中医一家之言,古巴比伦医学、古埃及医学也是这样的认为的,比如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不取出心脏,因为灵魂还要用,可见中医和这些医学的渊源颇深。
再比如“金针拨障术”,据考证是由西域番僧处习来。
很多东西其实大家都有,比如阿拉伯医学中的草药,比中医要领先很多,即便是古欧洲那种蛮荒之地,在中世纪法国宫廷中还流行着60+多种草药混合的方子,更不要说领先中国近2000年的外科手术了(虽然就效果来看也是渣渣)。
基本上文明发展史上都有不同的古代传统医学产生,尤其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汇的地域如阿拉伯,波斯等地发展的尤为先进,中医在历史上也不断受到这种交流的影响,如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同时在不断的影响着其他古代医学。由于我们身处东方的尽头,信息交换不便,起步也比较晚,和少数几个超级牛逼的古代医学相比发展稍有落后,但基本上也差距不大(最大的短板就是外科和草药部分)。
作者:吃完就饿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193359/answer/124658632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