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冠病毒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时间问题

转载自公众号:金铃雪珠的文

500

上回写了《谈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美国的角色》一文,其中有一段提到: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病毒,对黄种人的感染率和致死率都明显高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认定它是人为制造的基因武器,主要理由是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它擅长变异,所以不能用来制造武器,太容易失控了。而变异的过程中伴随着自然选择,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病毒出来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是黄种人,所以留下的必定是适合感染黄种人的变异种类,即使变异出适合感染白种人黑种人的也没法传播开来,给自然淘汰了。还提到,如果某个地区的人只吃当地的野生动物可能危害还小一些,但是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却是把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野生动物统统放在一起,天知道哪一天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在互相交流中会“天雷勾动地火”,变异出一支对人非常危险的出来?

这篇在别的地方被转载以后,有人提出了异议,说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野生动物在海鲜市场里碰面的时间很短,变异和自然选择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吗?问题是,这样想的人未免也太低估了留给病毒做变异和自然选择的时间了——你以为这病毒是从最近一次,也就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抓进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最后那一批野生动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开始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吗?亲,时间远远比你想象的久远得多!

不说别的,就说非典和新冠病毒的“原型”是同一个来源,都来自于蝙蝠身上的病毒,非典病毒是17年前变异出来的,那么变异出新冠病毒的时间很可能也不会少于17年——大自然可没有规定,同一种“原型”病毒一次只能变异出一种新病毒啊,很有可能是同步的。不过,从蝙蝠身上的“原型”病毒变异出非典病毒所用的时间很有可能远远少于变异出新冠病毒的时间,因为非典病毒潜伏期短,潜伏期内传染性很低,等到发生了明显的发热等症状时传染性才变高,所以很容易用监测体温的方法遏制感染扩散;但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要长得多,潜伏期内也有传染性,虽然不如发生症状以后的传染性那么强,但是对于体弱免疫力较差的人来说也足够感染上了。从生物适应性的角度来说,新冠病毒的适应性明显好于非典病毒,其传播策略要更加“高明”得多,所以推测蝙蝠身上的“原型”病毒变异出它所用的时间要比同一种“原型”病毒变异出非典病毒的时间要长得多是合理的。

当然,我们无从知道蝙蝠身上的“原型”病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往新冠病毒变异的了。但是从理论上说,从携带着“原型病毒”的蝙蝠第一次接触到被人抓到卖野味的市场的野生动物时,这个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就可能开始了。而这个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年之久。不说别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卖野味的历史就有几十年之久了。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1月26日在工作介绍会上指出,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例阳性样本,其中31份分布在华南海鲜市场西区,值得注意的是,西区七街和八街靠近市场内部的区域存在多家野生动物交易商铺,而这一区域的阳性标本有14个,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而有人说在动物身上没检测到病毒的,注意,动物被“拿跑了”,是根本没检测,不是没检测到!

武汉金银潭医院黄朝林等人1月24日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文章对1月2日之前收入该院的41名感染者分析发现,其中仅有27名患者有过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而且首例病人和后面出现的病人之间没有发现流行病学联系,说明该市场可能不是唯一的疫源地。这正合我上一篇中说的“这么大的武汉市不可能只有这一个地方卖野味”和“没去过华南海鲜市场的可能是被去过的人传染的,但是他们恰好潜伏期短,比传染给他们的人先发病”,两个原因起码有一个,很可能两者同时存在。

如果有人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一下另一种呼吸道疾病——禽流感的发展历程。几十年前就有描述禽流感的文章,但是,当时禽流感还是一种只在禽类身上传播的疾病,不会感染人类,就和前不久的猪瘟一样;但是在十几年前,也就是非典流行以后不久,开始出现了能够传染到人身上的病毒种类——H5N1病毒,但是一开始,它还只能由鸡传染给人,不能人传人。此后,禽流感时不时继续流行,并不断出现新的病毒种类,H5N1病毒本身也在不断变异,出现了人传人的能力并且在逐步增强。也正因为如此,当此次的新冠病毒刚出来并发现它来源于动物时,研究人员由于有禽流感的先例,认为刚出来的病毒“不确定它是否具备人传人的能力”也是可以理解的。禽流感之前是在家禽身上传播,所以尚且不能传播给人的时候就有人知道了,可是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在尚且没有进化到能感染人的阶段时,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谁能知道?

再说,捕捉野味的人并不是每次都能得手的,总有成功逃跑的;而销售野生动物通常是非法的,尤其是涉及到珍稀动物,而非法的就会被查处,查处时发现的活体动物通常会被放生。所以,新冠病毒(从前的非典病毒可能也是)的进化历程有可能是这样的:很久以前的某一次,蝙蝠和某种别的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在某个销售野味的市场(并不一定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碰到了一起,进化出了新品种(注意这新品种未必马上就具备了感染人的能力),然后随着被放生的动物回到了大自然,或者沾染到了捕捉和销售它们的人身上(此时尚不具备感染人的能力所以不会引起警惕),随后又随着这些人再去野外捕捉野生动物,附着在逃跑的动物身上又回到大自然,新病毒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下一次有动物再被捉住送往野味市场……这样N多次循环下来,病毒或许不知道在哪一个循环中就获得了感染人的能力了。整个过程全部完整成功进行的概率极小,但是这样的行为重复次数足够多以后,总有成功的时候。

另外一种更大的可能是,每个野味市场里面的野生动物不会一下子卖完,肯定是不停地卖出去一部分,又不断地补充进来新的。即使有极少数的时候刚好全部卖完,也不会把整个市场全部进行消毒处理(除了这次已经发现了疫情,关闭整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之后),残留下来的皮毛、血迹、分泌物里面也会留下病毒。每次进化出来的新病毒就会不断地传播到新进来的动物以及里面的人身上(不一定能够感染发病,不感染不发病更加难以引起警惕),然后又不断和新进来的动物身上的病毒进行交流,相当于不断升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养蛊”的情形。倘若其中有蝙蝠这样本身就是大病毒库的动物,“升级”的速度会更快。

所以,在这次疫情爆发以后,很多人都在呼吁再也不要吃野味是正确的。不说什么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每个类似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那样的成规模的野味市场不但是“野味集散中心”,同时也是庞大的“病毒集散中心”。或许其中的病毒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人无害,但是这就是一个不定时炸弹,只要存在的时间足够长,“墨菲定律”总有起作用的时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