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德国闪电战逞凶的原因
一二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英法苏都有军事家注意到坦克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为什么只有德国在二战之初期能够熟练地使用坦克为主导机械化军团进行闪击呢?
我们先要看普遍当时坦克的缺点入手,
1.坦克又聋又瞎。视界有限,噪音大。无法协调。
2.坦克掉链子,坦克的机械故障多,特别是行驶500公里后履带就有很大几率断掉。
3.坦克行进间不能射击【二战后期才有这个能力】。会被反坦克炮先行发射炮弹击毁。
所以反对大规模集结使用坦克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德军古德里安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首先他经过多次的演习。在实践中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演习和理论研究虽然有纸上谈兵之嫌,但是真正认真实验得到正确理论,对战争的指导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1.坦克加装无线电步话机配备喉头麦克风,装甲师成员之间可以实时通话,这样互相通报看到听到的信息,算是缓解了坦克视界不良,噪音大无法交流的问题。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用无线步话机有效地组织坦克之间,坦克与炮兵,俯冲轰炸机【飞行炮兵】,步兵之间的协同。。与之相反用旗语指挥的法国,前期苏联的坦克,不管装甲火力速度优势多大,都无法克服自己半盲的劣势,结果被大量击毁。
例如T34坦克投入实战的第一年,德军只能用四号坦克绕道T34后面用75短管炮轰击他的发动机后盖板,才能击毁T34----但还是打出很高的交换比。这除了苏军僵化的指挥体制和缺乏经验,,主要原因是半盲的苏军坦克被心明眼亮的德军坦克的大量屠杀。
2.坦克掉链子,只能尽量加强战前维修。其实有500公里少故障距离在战役层面就勉强够用了,毕竟500公里之后总还有半数还能使用200公里。边打坏边修战役中也就够用了。如果打赢了,占领战场之后还可以回收坦克加以修理再用。
3.坦克行进间不能射击【二战后期才有这个能力】。会被反坦克炮先行发射炮弹击毁。古德里安这就要求各个兵种都来帮助坦克突击,所谓以坦克集团为中心各兵种密切协同就是此意,为此不仅要求无线步话机各兵种彼此间通话,而且对步兵和炮兵进行摩托化跟上坦克的速度,对空军要求有俯冲轰炸机。几个兵种协同才能有效打击敌人。
正面的例子是德国法国战役中阿登森林突破,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由于阿登地区通行困难,组织也有问题以及克服法军比利时军在森林中的抵抗。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1个装甲师的步兵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这时炮兵和坦克都被堵在公路上没有跟上来。德军试探攻击被南岸法军炮兵击退。第二天5月14日上午,在四架一组轰炸机作为飞行炮兵,不间断轰炸压制法军炮兵【这个频次做不到完全摧毁,但能够不让法国炮兵射击】,这些步兵自己使用空投的橡皮筏和舟桥【堵在路上的就不等了】开始准备,【如果法军炮兵不被压制,就会像12日一样无法开展这些进攻准备】,,于下午4点开始进攻,下午5点30在马斯河南岸建立桥头堡,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这次是步兵和俯冲轰炸机打开了通路,才有坦克的突破。一下打倒了法国。
反面的例子就是英军坦克在北非,总是被德军的88高炮打的走投无路。其实这种火炮没有防盾,炮架太高2.1米。很容易被炮兵的榴弹击毁,可是英军很长时间不注意炮兵、俯冲轰炸机和坦克兵的协同也就无法击毁88炮,掩护坦克冲击,结果大量英军坦克被白白击毁。。最后蒙哥马利干脆阿拉曼放弃追击,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损失。
当然不能忘记德军开始就有波兰这样的弱军陪练,新兵上战场出洋相的时候弱敌无法抓住机会损失不大。例如梅林亭少校记载波兰战役开始的时候,行军的德军看见一架飞机飞到自己头上,大家就毫不犹豫的拿起武器射击,直到空军联络官来制止大家,告知这是德军的联络飞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