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解放军空军的21世纪20年代

美国《外交》杂志今天刊登文章《2010年代的中国军力进步》,对中国空军和陆军在这十年来的进步进行了回顾。

在这篇文章中称,有时候人们总是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时候,我们应该用这个机会回顾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军工行业在21世纪10年代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500

文章总结称,中国空军在这十年内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下几个:

1、歼-20和隐身技术的全面引入,这是中国空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其技术制高点的突破

2、对于三代机(国际标准四代)的继续大规模生产和深度的改进,这是中国空军目前战斗力的主体

3、涡扇-10的发展,为中国彻底解决发动机瓶颈铺平了道路

500

4、预警机大批量装备,使中国的空中作战指挥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合成化空中作战和指挥已成为解放军空军作战的常态

5、无人机的大规模装备,十年前,几乎没有人预见到中国在这一领域会有如此高的重视,并取得如此突飞猛进的进步

500

6、战略运输能力转型,由于从俄罗斯大批量购买伊尔-76受阻,中国转为研制本国运-20运输机,随着它在可见将来大量服役,中国的战略运输能力将真正取得突破。

应该说,美媒对于中国空军进步的观察尽管仍有些有些流于表面,但也都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吧,算是我们可以参考参考。

那么,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头一年,我们是不是能对中国空军在这十年内会取得什么新的成就做个大致的猜想呢?

这里笔者斗胆就来试一试,存到十年后,看看会不会和十年前大家想象中国海军的时候“052C能多造几艘就好啦……”一样,显得可笑呢?下面我们估计用个三四篇连载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

1、飞行员与指挥员学习培训体制的全面转型,面向新时代培养更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新型人才。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像八股文内容,但是熟悉我们的老朋友扬基老师的各位应该都从他的文章里看到了,去年来我军正在推行新的飞训大纲,新大纲对于空军飞行员的要求比原来有了巨大的进步,全面推行后,新培养的一代飞行员将具备比前辈更高的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而这还只是从飞行员角度而言,事实上,我军近年来在电子对抗教学方面也有了新的举措,以前空军不同的部队对于电子战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差距颇大。而现在一方面新飞训大纲中增加了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我军也有了专门负责电子战、信息战的部门,就像以前的联勤部队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一样,可以为各个空军作战部队提供技术支持。

500

中国空军在20年代要从过去20年来“努力接近西方空军”的训练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摸索更适合我们的新训练方法和手段,这就和歼-20研制成功后我们在战斗机方面进入深水区,前方再无人引路一样,下一个十年,我们在训练、指挥、学习等等方面也会进入这个深水区,这同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此外,我军空军指挥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面临着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在前几年空军对抗演习中,由于传统的空军指挥员对于地空导弹指挥等方面不够熟悉,也出现了一些“奇葩”的战况。但既然已经注意到了相关的问题,那么随着相关培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一支面向未来“全域”战场的新型指挥员人才队伍也会随着时间而积累起来。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一支擅长学习,擅长推广有效经验、克服自身弱点的军队,作为面向新世纪的新型军队,类似上面提到的这样的在“战争最关键的是人”这方面的“看不见”的进步,可能将是未来解放军克敌制胜的重要基础。

有意思的是,20年前,30年前,美国对我们空军力量评估的时候,总是不忘了要带个“尾巴”,就是说一下我们的飞行员训练水平不如西方——什么基本与苏联时代一样没有很强自主性啊,什么飞行训练时数低于西方啊……

然而现在西方对中国空军的评估,除了那些并不了解情况的外行还“惯性”的要把这种车轱辘话再说一遍,大部分认真的评估都已经不会在这方面小看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毕竟解放军空军这几年对外交流——也包括通过对抗方式进行的“交流”——可不少……咱们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和“自主性”,强敌心里怎能没个数?

那么未来十年,我军在这方面还能有多大的进步,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期待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立真正的战略空军

历史上,美国空军曾经有一个显赫的机构:战略空军司令部(SAC),该机构负责所有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洲际导弹部队的事务。

而现在我军的战略核武器,主要是陆基的战略导弹系统,包括东风-31、41、东风-5这些陆基洲际导弹以及核常兼备的陆基东风-21、26导弹,这些导弹由解放军火箭军指挥和管理。

而海基核武器,巨浪2、3导弹,主要是装备在核潜艇上,由海军指挥和管理。

我国空军曾经也担负核武器投放任务,早年轰-6轰炸机投掷的核炸弹,现在核炸弹当然早已退役。但作为我国增强威慑能力,应对强敌核讹诈的手段,我国也开始考虑恢复空基核力量。此前我国曾宣布长剑-10空射巡航导弹具备核常兼备能力。但可能我军并未实际列装携带核弹头的空射巡航导弹——可能是研制了为长剑-10配套的核弹头,但是否实际装备部队就不得而知了。

但从轰-6N战略轰炸机出现后,发射大型远程空射弹道导弹就已经成为了这种轰炸机的重要功能。

轰-6N上部署的空射弹道导弹目前看来有一大一小两种。

较小的类似俄罗斯“匕首”和美国空军在B-52上进行过模型挂载试验的AGM-183A,属于中短程空射弹道导弹,主要执行反舰和对地精确打击任务。这种导弹主要使用常规弹头,射程1000-2000公里。可能采用M型弹道水漂式飞行,当然以此为基础结合类似东风-17那样的高超声速滑翔弹头的话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射程和突防能力。

500

而另一种则是远程空射弹道导弹,其射程估计可以达到7000-8000公里,能够从中国本土部分地区发射攻击美国本土部分地区,这就是一种核导弹了——这种导弹武器属于在核力量方面的创新成果,此前美国和苏联都没有装备过类似的武器系统,与美俄的空射巡航导弹(ALCM)相比,这种空射洲际弹道导弹(ALICBM)的概念和意义是全新的, 关于这个新概念的种种问题,在它露面后,无疑会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威慑效果切实可见——在危机时刻携带这种导弹的轰炸机升空将成为直接的威慑手段;安全性好——在本国严密保护的领空内飞行的轰炸机几乎无法被攻击,这也是美国总统战时乘坐“空军1号”专机进行核战指挥的基本考虑。

与机动式发射车和核潜艇相比,空射洲际导弹及其载机是一种可以展示威慑,而对方又难以攻击的威慑手段。美国方面在谈及核危机的时候经常用的一个理论就是“塑造危机”,也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不同威慑手段,不断向对方发出威慑升级的信息,迫使对方做出应对,给对方领导人施加心理和实际战略考虑方面的影响,将危机引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空射洲际导弹恰恰具有这方面的潜力。

500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202X年中美因为南海或者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对峙,美国开始威胁使用核武器先发制人(这也是美国战略的一部分),中国随即宣布战略轰炸机携带空射洲际导弹升空,并在北方地区上空持续盘旋……

相比之下, 机动式洲际导弹发射车和战略核潜艇就要“低调”得多,而现代条件下,携带空射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也并不能与空射洲际导弹形成对等的威胁。

这样的压力将是十分显著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中国要研制和部署轰-6N以及空射洲际导弹。

轰-6N携带的空射洲际导弹在21世纪20年代将会装备部队,并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战略威慑作用,这已经是我们可以预料的事情了。

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远程轰炸机计划目前也在持续进行——也就是军迷们经常说的轰-20。

我们已知的信息是这种轰炸机应该是由一飞院负责设计,西飞负责研制生产。关于这一项目已经开展的信息,在2016年就已经通过西飞50周年厂庆宣传片的“THE NEXT”透露出来。

在当时参观西飞的时候,列车长对公司里面一个雕塑印象很深,这是一个几代西飞人的雕塑,老一代人在轰-6的生产线上忙碌,中年一代正在对运-20进行调试,而年轻一代则拿着美国B-2轰炸机的模型望向天空。

当然,关于轰-20的进展情况,各方讳莫如深。这也很正常,当年美国诺斯罗普研制B-2轰炸机的时候其保密程度是高于当年原子弹的,而今天的B-21轰炸机也一样是一个连国会要审查预算都不让审查的项目,据说是为了防止“对手通过我们的预算流向推测B-21的研制情况”。那一向自我标榜“公开透明”的美国在战略轰炸机项目上都如此严格保密了,那我国的轰-20的情况,如果有人巴拉巴拉说什么时候试飞,具有什么性能……那要么这位马上就因为泄密而遭到处理,要么就是……你懂的, 都是瞎说。

那笔者在这里当然只能瞎说——笔者按照我的理解,对解放军空军对于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和美国空军对于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需求做个排序。

解放军空军对于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性能需求排序:

载弹量——隐身——航程

美国空军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性能需求排序:

隐身——航程——载弹量

当然作为新一代武器,作为信息化节点的能力,双方都有,不过这个能力与上述三种基本性能并不存在矛盾关系,所以没有列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我军来说,由于空射洲际导弹概念的出现,我们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轰-20也肯定要能够携带这种武器,当然了,因为执行这类威慑任务的时候对于隐身性能的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他可能会在外部挂载,而不是一定在机内设计一个大得不可思议的弹舱。

但携带超大型外挂载荷,必然要求轰-20在气动布局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设计——而相应的,作为新一代隐身轰炸机,轰-20肯定必须具备全面隐身能力,既要应对全频谱隐身,也要具备全向隐身。

超大型外挂载荷和隐身两方面的要求,有一定的矛盾,因此轰-20可能很难采用经典的纯飞翼设计——不过参考美国多年来研制隐身飞机的经验,我们其实可以发现飞翼虽然好,但隐身也未必一定就要飞翼。

当然这就涉及到更加复杂的隐身技术设计了。

航程在我军的相关考虑中可能排在后面一点,但是作为一种四发大轰炸机(列车长猜测是基于 涡扇-10发动机研制的轰炸机用涡扇发动机),具备洲际航程是一个基本要求。

实际上,我军的战略轰炸机在执行远程隐身打击任务的时候和执行空射洲际导弹威慑任务的时候相当于两种飞机。之前晨枫老师曾说不如研制两种飞机算了……

列车长也觉得这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

相比之下,B-21轰炸机的研制,首先重要的是隐身,因为美国目前的军事技术条件下,发射远程导弹这类的任务(例如三军通用高超声速导弹)交给B-52去执行了,所以用于取代B-2和B-1B的B-21就得执行投掷防区外发射弹药,或者深入敌方防空区执行攻击的任务。而无论是对付哪个对手,都要求B-21的隐身性能达到超过B-2的,登峰造极的新高度。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现在实际情况,B-21很可能需要从美国本土起飞执行作战任务,再返回本土——尽管有空中加油的支持,但为了避免过于频繁的加油,它的航程要求依然会非常重要。

那么排在第三的,才是载弹量,因为B-21不仅是作为轰炸机直接投射武器,还要充当“作战云”中的重要传感器节点和通信节点。再加上该机的重量尺寸相对小——毕竟只是双发机。那想来想去,只能减少一些载弹量了咯。

轰-20是一个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它涉及的方面相当多——对于中国空军提升作用也是巨大的, 拥有了轰-20的中国空军才真正具有了战略空军的地位。当然了我们的轰-6已经开始具备了这种作用,但是和轰-20带来的改变相比,这可能还只能算是前奏。

当然这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好处,也有挑战,对于我国空军来说,轰-20的到来将会带来又一轮重大的冲击和挑战,可能比歼-20和运-20更大。

21世纪20年代,我们应该可以看到轰-20原型机升空,并开始进行飞行测试和先行装备部队,但它真正大批量装备部队,并替换轰-6成为我国空军轰炸机主力,或许是要到30年代的事情了。

从目前空军在这方面的决心和推进力度来看,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有些军迷会嫌慢……那我前面反正也说了,这里也只是一个展望,我们可以等着看,最后事情是怎样发展。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