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方”这个词在这里并没有用错
1月26日,微博注册名为“军报记者”的“蓝V”发布了一条和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关的信息,标题为“火神山医院将整体移交军方”。
这条内容本身毫无问题的微博登时在网络上引发不小的风波:一些“名人”、“大V”纷纷鼓噪,说这里本应用“部队”,在他们看来,“我军这里必须用部队”、“‘军方’是西方的说法”,既不标准也不符合常规。更有甚者,有人对此“上纲上线”,发出“屁股坐歪了”之类的大哉之问,甚至更“刺激”的话也不在少数。一些不明就里的“军迷”也跟着推波助澜,一时间,仿佛“军方”这个词是什么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兽一般,只要用了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真的如此么?
“蓝V”是企业、法人等具备官方或专业身份者才能注册的账号,发布“整体移交军方”信息的“军报记者”,注册信息为“《解放军报》、中国军网法人微博”。这样一个官方号,在某些专业信息的披露上,可能因为种种不难理解的原因,说一些在“资深军迷”眼中显得不够“专业”的套话、“八股话”,甚至“疑似战忽局术语”来,但在涉及体系、关键措辞等“大是大非”方面,他们是不会也不敢含糊的。
既如此,“军报记者”在此处使用“军方”,必有其使用的道理。
“军方”,顾名思义,指“军队方面”,或“军队系统的有关方面”,此次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系“全国一盘棋”,公开报道的信息显示,仅军队系统就有包括陆、海、空等多个军兵种的相关人员、装备和力量投入武汉疫情防控一线,它们都可以说是来自“军方”,即军队体系中的一分子,使用“军方”这个泛指性强、可以既不暴露某些需要“打码”信息又准确涵盖属性的专有名词,显然有其“不得不然”的必须性。
“军方”一词有时还会被中国官方媒体用于指代“能代表中国军队立场的口径”。如新华网2013年4月16日发布,被CCTV等多家“官字头”媒体登用的《中国军方:中国在海外没有建立军事基地》一文,“中国军方”指代的,就是具体阐述这一事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吴喜铧大校,和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新闻事务局副局长杨宇军上校,这两位都能代表军方立场和口径,却来自不同单位,用“军方”一词概括两位,显然是最恰当的表述方式。
而“部队”一词,在军语中确切的概念,是指军队中“团以上单位”,严格说,提到“部队”做了什么事,就应该具体说“哪个部队”,或用泛指词“某部”,单用“部队”,是一种不确切、不规范的表述方式。
当然,长期以来,不少单位、口径出于习惯,潜移默化地用“部队”这个不规范的指称,代替了本应用“军方”来泛指的一些内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可以理解”不意味着就是对的,更不意味着“只有这么用才是对的”,至于反过来讲“不这么用”的“上纲上线”,就更是莫名其妙、或不妨说岂有此理了。
举一个例子:我军(其实也包括许多军队)长期以来的“对表”习惯,是“谁官大以谁的表为准”,这种习惯的形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特定历史时期也是合理和,甚至不妨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习惯的却未必是正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官大为准”的“对表”习惯已被“精确授时为准”的科学做法所全面替代。
客观地说,“军方”、“警方”之类表述,都属于无褒贬的中性表述,只要使用恰当、准确,谁都可以用,对这类中性词过于敏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强行“加表情”就更无趣得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