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农民拯救国几次中国城市经

500

第一次:解放战争时期,靠农村包围城市打败蒋介石军队,建立了新政权。土改实际就是均田地,让每个农民都拥有一定土地,勤劳的农民为我党提供充足的人力、巨大的物质和财富,有实力打败蒋介石军队。

500

第二次:解放后,1949年-1950年进城后,由于要负担城市警察、医生、老师、政府各个部门等等需要发工资,导致财政大量亏空。为了弥补亏空,大规模印刷货币,城市私人资本闻到血腥味,大量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新中国经济面临崩溃。这时候,政府从农村征集和购买了大量米、面、油、棉布等生活用品,把经济危机解除了。老农民把钱都存起来,没有投入市场,所以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城市私人资本被控制后,市面变得非常萧条,为了发展城市经济,政府开启大规模政府采购来拉动经济。政府大规模采购带来了大规模腐败和跑冒滴漏,导致更大的增发货币,但是这些货币购买了农民的米、面、油、棉布等生活用品。老农民又把钱都存起来,没有投入市场,所以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当时城市人口大约占12%,农民占88%,老农民帮助我党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免于像国民党一样经济崩溃。

500

第三次:知青下乡。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年轻人口的吃饭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从1955年至1978年,知青上山下乡总数为1776.48万城市年轻人。人民日报当时说的很清楚,“我们都有两只手 不在城里吃闲饭”,城市无法保证粮食,到乡下种地,起码能保证生存很多知青下乡,过得很惨,但是二千七百万(还有900万没下乡)待业青年,没钱、没工作、没房子、没女朋友、饭不够吃,在城市街道聚集闲逛,能过的好么?

500

第四次:1980年农民大包干,有一次救了中国经济。所谓“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初的土改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按家庭人口分地。1980年当时城市人口大约占15%,农民占85%,农民兄弟人多势众,辛辛苦苦耕耘,又一次帮我们免于像国民党一样经济崩溃。

500

然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成功实施,催生出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当时的转移渠道十分单一,主要靠城市吸纳,然而城市吸纳能力极为有限。这时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4亿以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35%,创造了大量内需,产生了巨大的购买力。

中国第一次经济腾飞,国家基本没掏一分钱,也没有吸收一分钱外资,完全靠农民辛苦种田、辛苦创立乡镇企业实现的。而当时城市的国有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经济奄奄一息。

第五次、中国第二次经济腾飞,主要是沿海城市引进港澳台资金、技术、管理开办了海量的中小企业,出口创汇,靠出口拉动经济腾飞。而其中的工作主力,仍然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

第六次、后来国际经济危机,出口不行了。国家开启大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又是几亿农民工充当了主力队员。

500

 

算一算最少六次,缺一次都不行。缺一次,经济都可能崩溃,一旦经济彻底崩溃,下场就和蒋介石一样,甚至更惨。

500

以前农民占人口比例大,给农民一把锄头、一把铲子,农民兄弟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农民兄弟又喜欢攒钱,把国家发行的天量钞票吸收存起来,避免大范围通货膨胀。而城市少数有钱人不仅聪明而且坏,囤积房子,每人躺在家里赚百万、千万、甚至几十个亿,而这里利润都是从刚需购房者身上榨取的血汗钱。

现在,农村都变空心了,过去意义上的农民占人口比例已经很低了,以后再也没有人为城市建设牺牲了,希望以后城市人民且行且珍惜。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