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苹果吗?”、“没有了,表哥”

500

500

   “奥布伦,是你吗?”

   “是我“

   “还有苹果吗?”

   “没有了,表哥”。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一开始,乔装打扮的瓦尔特和游击队员苏里就化险为夷救出了被特务监视的养路工奥布伦。这一句联络暗语,当年在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嘴中广为流传。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苹果,当时在普罗大众心目中可能是最好吃的水果。那些年每到冬天,妈妈都会想法设法给我们准备上一筐苹果。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对敌斗争从不像买苹果那样简单。有时候还要付出血的代价。

500

500

       其实许多中国观众还是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第一次接触到保龄球的。在这部摄制完成于1972年的二战片里面,出现过库斯曼地球厅的场景。大概是担心国内同胞孤陋寡闻,1973年北影厂在译制时特意将保龄球馆翻译成“地(滚)球厅”。言简意赅、心领神会。

       不过保龄球在外国电影中出现的历史还要早些,我记得由罗密·施耐德出演的电影《茜茜公主》第一部当中,公主的父亲巴伐利亚的马克斯公爵就最喜欢玩保龄球了。比较来说,我还是挺喜欢“地(滚)球”这个名字,听起来要比保龄球有感觉、好得多。

500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经营库斯曼地球厅的老板本人居然也是一个特务。由此可见在德寇占领区环境下敌我斗争的残酷性。谍影重重,这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影片的一条主线,在当年也算是一部精彩的谍战片。

       电影里面除了脍炙人口的老游击队员瓦尔特、谢德,还有几个人物也是挺有意思的。

500

       小时候看电影就觉得比肖夫上尉挺帅的。电影中钟表匠谢德在清真寺遇难以后,比肖夫带人围追堵截瓦尔特失利。后来在铜器巷有一张剧照,显得特别儒雅、特别帅气。当时觉得影片里面的外国军人跟自己平时在街上常见的军人不一样,看起来特别有精神、满脸的神采飞扬。

500

       影片结尾还有一个镜头:比绍普少校完全有机会跳下火车,他却呆呆地直视着火车过来。我觉得作为党卫军上尉比肖夫要是能苟活下来,下场肯定和冯迪特里希一样。都会被上司追究责任。所以还不如“死得其所”,也算了却广大电影观众的一个心愿。

       据说二战德国军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违纪的军人选择死亡,可以保全自己的荣誉。家属会享受到阵亡者的礼遇。不知真的假的。

500

       这个面容姣好的女人叫米尔娜,游击队委员会里面的一个主要人物。当年好多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女神啊。可惜那时候谁都不敢说,因为人家是个变节投敌的女叛徒!哈哈

       记得影片里面交代过徒米尔娜的职业是裁缝,本人是个寡妇。在片中米尔娜和游击队员吉斯很亲密。好到可以随意出入米尔娜的房间。如果手没有米尔娜家里的钥匙,后来吉斯就不会带着瓦尔特贸然闯入米尔娜的卧室。不过在欧洲男女关系上一向比较开通,吉斯跟米尔娜都没有爱人,两人有点暧昧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有没有亲热镜头,不知是影片没有进一步表现还是引进时故意做过删节。

500

       米尔娜在电影里的戏份足够多,当仁不让的女一号。风头完全压过了正面人物——老游击队员谢德的女儿、为了祖国为了恋人英勇牺牲的女护士阿兹拉。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么些年仍然嘘唏不已。

       所谓“虎父无犬女”。坚贞不屈的阿兹拉和布尔吉,显然是受到了身边的亲人们朋友们爱国主义信仰的熏陶。他们俩人的故事,既表达了捍卫自由、舍生忘死的民族性格会世代传颂。也衬托出战争烙印会蹂躏人世间最质朴最温存的情感、践踏死者的希望与生者的未来。

500

       果然影片后来在城市中心的清真寺,老游击队员谢德的殉难将观众情感推向了高潮。当年的电影观众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心痛欲绝、又有多少人会目眦尽裂?

       崇高的爱国者,虽死犹生。

                            500

500

       游击队员伊万在影片里面是个重要人物。一般穿西服戴眼的,一看就是知识分子形象。这要是在地下党里面,至少也得是个中层干部。影片前半部用很多篇幅描述伊万身陷重围、与法西斯特务斗智斗勇。并且引出游击队员和爱国人士在医院中智取纳粹、营救重伤的伊万这样一段扣人心弦的情节。

500

500

      在这里可以注意看一下,医生出门取来的血浆不是红色的(由于影片年代久远,画面颜色不甚清晰)。医院使用的血浆制品由于添加抗凝剂一般应该是淡黄色的。而为了抢救躺在急诊室里的伊万,病床前输的新鲜血液是红色的。其实就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颜色。血浆和新鲜血液确实不是一个颜色。这个细节表现得很真实,现在看起来还是耐人寻味。

500

       像这种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战争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不管游击队员怎样和德国鬼子斗智斗勇并为之付出血的代价,最后胜利都是属于我们的。如果要是真实还原,就很容易拍成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经常运用跟拍的平行镜头,使观众能产生一种紧迫的现场感。记得有人看过《拯救大兵瑞恩》以后讲,“片子看得很累,一直感觉就像有人从银幕上拿把枪向你扫射。”

500

       过去好些年,一直有些观众抱怨中国拍不出像瓦尔特一样精彩的二战影片,感觉丢人、掉价!我倒是觉得当年拍出过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血战台儿庄》(1986年公映)、前些年陆川又导演过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电影《南京!南京!》(2009年)。这都是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的。怎么能视而不见?

500

       在看过这部影片以后,很多中国观众从此都对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南斯拉夫人民肃然起敬。

       岁月静好,是因为负重前行。舍身取义,才会焚身不惧、砥砺前行。

       最后引用一句家喻户晓的电影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本文为原创影评,首发于迅雷电影。使用图片来自于影片截图及网络,鸣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