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空姐:十八姐妹

今年9月份,北京大兴机场首航当天,我乘坐中国国际航空CA9597航班由北京飞往成都。在这个航班上,有一位特殊的旅客,她是中国民航第一代空姐,“十八姐妹”中的一员:康淑琴。

那天的飞行间隙,我得空来到康老面前叨扰,聆听了那些久远的故事。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民航只有不到30架飞机和12条短程航线,到了1955年,新中国民航拥有的运输飞机增加到了57架,还首次从苏联购买了四架伊尔14型飞机,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也达到了19条。

但机组人员也只有机长、副驾驶、领航员、机械员和报务员,没有专职的空乘人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民航要重视服务,从北京的中学生当中挑选空中乘务员。那时,北京的各个中学像“过筛子一样”展开了推荐和选拔工作。

500

1957年10月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作出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批示,这一批示以其对民航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概括而成为此后新中国民航工作的指导方针。(图自民航局官网)

1955年末,经过层层的面试、体检和政治审查后,16名北京中学生和两位民航局的工作人员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空姐,被称为“空中十八姐妹”。她们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政治条件优秀,社会关系合格,且品学兼优。

康淑琴就是当年十八姐妹中的一员。

1955年7月,康淑琴年方十七,初中毕业考上了北京西单的一所私立高中。不久,这所高中改成市立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八女子中学。当她正沉浸在自己考入的高中由私立转为市立的喜悦之中时,学校一位女老师找到了她,说民航局在招人,问她愿不愿意去。

那时候康淑琴根本就没想过工作,更不知道民航是什么单位,与老师的谈话带给她很多的不解,内心也很矛盾。晚上回家,父亲也说到了此事,原来父亲的单位也让他劝女儿去民航局应招。  

康淑琴为难了,一边是继续读书,一边是去应征自己毫不知晓的新行业,怎么选?

终于,在老师再次找她谈话后,康淑琴下定了决心,决定听从组织安排,去民航局应招。体检合格了,不久康淑琴接到了民航局的录取通知书。要求她带上户口,带上团关系,带上行李准备奔赴民航天津训练大队(那里是新中国培养民航各方面人才的基地)。

不料出发当天,在什锦花园民航大礼堂,民航局的负责人突然点名留下了康淑琴和其他三个姑娘,说天津不去了,随后带领她们来到北京王府井南口民航营业处与其他十四名女同学会合。

从此,康淑琴开始了自己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生涯,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空中乘务员的第一次全体集合。

500

对于康淑琴来说,这是她一生献给蓝天的开始。

那时候,并没有像我们现在如此专业的乘务员培训机构,更谈不上体系,十八姐妹上课,学习的都是气象、机务等等各个跟民航业相关的岗位知识。

从北京到沈阳,再飞回北京,是康老飞行生涯执行的第一个航班,“里-2型飞机,15个座位,只有9位男士旅客,乘务员就我自己。”

500

里-2 图自维基百科

“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连个手表都没有,咱现在都知道,巡航以后开始进行客舱服务,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巡航。”谈及当年,康老笑了起来,“也没什么制度,我也不认识机长,起飞之后,我打开驾驶舱门,问机长:‘现在巡航了吗?’,机长说:‘没有没有,你快坐下!’我说昂,然后就回去坐下了,过了一会,我觉得差不多了,就站起来开始工作了。”

“那这第一次飞行,是您第一次坐飞机吗?”我问到。

“那倒不是,我们培训的时候,有一天下午,负责给我们上课的两位职员,通知我们说咱明天几点几点发车,去西郊机场,看看飞机,体验体验飞行。”

“那您当时激动吗?”

“其实现在想想,也说不上特别激动,我们十八个人都没坐过飞机,别说坐过,我们就没见过真的飞机,脑海里也想象不出来‘飞’是个什么概念,直到第二天到了西郊机场,那里有专门训练飞行员的伊尔-14飞机,人家在那训练,飞机落地后也不滑出来,就那么停在跑道上,里面的人打开门,说:上来吧。我们就上去了。

500

伊尔 14 图自维基百科

“那您最后一次飞行,一定印象特别深刻吧。”

“其实啊,说实话,我们那时候没有规定几岁开始不能飞,但我们体检本上写着:女、乘务员、上限41岁。

然后突然有一天,应该是1984年11月,那时候我已经飞了28年,飞的也比较少了。我们总队机关下了一个通知,说下午1点,去总队政委办公室开会。我也不知道啥会,就去了,去了之后告诉我们八九个人,说到了该停下来的时候了。

所以你要问我最后一个航班,我也想不清哪个是我最后一个航班,所以也就谈不上难忘。

但我运气比较好,我八四年停飞的时候已经四十六了,其他几个人都四十一,要么四十二,我已经沾光了。

我还记得那天有俩人没去开会,她们还在飞机上,但名单上已经有她们名字了。”

“那个时候,你们飞的多吗?”我问。

“哎哟还真挺忙的,任务比较多,飞行量比较大。但那时候也没规定说一个乘务员一个月飞多久。”

“现在是每个月不超100,全年不超1100。”我插嘴说到。

“我们那时候哪有啊,就这么飞着,规矩都是一点一点定出来的。”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康老手摸着崭新的宽体客机座椅,“变化太大了,跟我们那会儿是一点也不一样了,真好。”

结束了28年的飞行生涯,从空中转到地面,康老前辈给新中国第一代空乘的飞行历史圆满地划上了一个句号。随后她继续活跃在地面工作岗位上,直到1993年退休。

工作期间,康老曾先后担任国航乘务队队长、大队长、政委,飞行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和纪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为中国民航事业为国航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如今,康老已是80多岁高龄,于我,她是我的长辈、前辈,甚至是这门营生在中国的始祖辈,但在我们交流沟通时,康老的笑容像春风一样温暖我们在场的所有人。

祝福老前辈,感谢她为中国民航一生的付出,而我们作为后辈,更不能忘记前辈教诲,在平日的航班里,做一个尽职尽责的空中乘务员,不辜负前辈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

有人问我最难忘的一个航班是什么,其实我没什么最难忘的,我就是踏踏实实的飞好自己的每一个航班,仅此而已。——康淑琴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