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连拍42年,九死一生的中国科幻离《星战》还有多远?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让我先喊一声:星战9》终于上映了!

作为《星战》老粉,坦白说套路和剧情都我在意料之中,但是看完我还激动到想要泪流满面,满满都是情怀啊。

每次《星战》上映,总会想起来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星战》时的震撼。

对星球、太空、科技一无所知的我,看到巨大的AT-AT步行机在戈壁和冰原上行走,机器人竟然能像R2-D2和C-3PO一样充满人性,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

500

千年隼、舰队、各式各样的外星人、绝地武士的光剑、帝国冲锋队的机甲...

500

这部科幻电影完全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此以后,每当我抬头看向夜空,那里不再是一片漆黑、一无所有,我总会猜想会不会有宇宙舰队在其中航行?

过去我眼里只是一个个平凡小光点的星星,开始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那里是不是正孕育着神奇的生命,上演着传奇故事?

我的想象力,随着《星战》第一次延伸到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

500

作为几十年的科幻迷,我始终怀念《星战》当年带给我的回忆与感动。

对于很多中国科幻迷来说,《星战》都是一个标杆式的存在,它是我们一直想要超越的目标,却也是一个至今还未抵达的梦。

是的,中国的科幻电影始终在被一部40年前的电影吊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追赶上。

虽然,到了2019年,算是稍微好一点:

春节档,《流浪地球》一举拿下46.58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第三。这部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的史诗,既带有我们传统的故土情怀,又充满了极致浪漫的想象。

500

科幻迷终于等来了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元年。

为了拿出今天的成绩,中国的科幻事业也和《星战》一样,已经经过了长达40年的积累。

1

我们将时间倒回到四十年前。

就在第一部《星战》上映的同时期,中国的科幻事业,也刚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1978年,刚刚走出文化浩劫的中国,像是刚从大梦中苏醒,带着还没醒盹的迷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个时刻,中国人自然万分激动,但又不太明白自己应当为什么激动。

美好的中国未来什么样?

实现四个现代化后的中国什么样?

谁能给答案呢?

500

图: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怀想过去,看到的是一片伤痕。

只有少数人,抬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叶永烈就是其中之一。

500

1978年,38岁的叶永烈刚刚结束了他的“劳动改造”生涯。

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撰写者之一,叶永烈是当时十分受欢迎的科普作家。

不断有人邀请他去讲座,他最常被问到的就是:21世纪的中国会是什么样?

叶永烈手边恰好有一个答案。

那是一大摞已经发黄的书稿,是他1961年就创作完成的一部科幻小说。

小说里,一个少年记者乘上通往未来的气垫船,在未来市见识到了一座充满了现代技术的21世纪未来城市。

面对想要寻找答案的70年代,叶永烈明白:是时候了

很快,叶永烈就出版了他的这部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

500

这是他从1961年起就酝酿的一个“预言”。

未来城市秩序井然,物质富足,人们从这本书里看到了机器人下象棋,视频电话,立体环幕电影,人造蛋白,空中汽车... 无数科技奇观组成的奇妙未来城市,突然耸立在中国人的眼前。

500

里面的很多描写,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而这一切幻想出现在70年代,当时惹人眼红的“奢侈品”还只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

《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却充满了精细的描写,具象的画面,仿佛21世纪就站在了人们的面前——这给了刚从贫瘠和动乱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极大的震撼。

500

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

《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幻小说之一,他创造的销售记录——两周内售罄160万册,加印卖到300万册,直到现在也只被《三体》一部小说超过。

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当时还在读初中,《小灵通漫游未来》引起的轰动,也“震”到了他的世界,从此沉浸在了科幻小说的海洋之中。

不仅仅是刘慈欣,后来成为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韩松,也痴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那个五光十色的未来城市。

500

 韩松在公开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20年后,一家名叫UT斯达康的公司找上门来,请求以小灵通命名自己的通讯业务,这也就是后来很多人都用过的那个小灵通手机。

小灵通手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小灵通漫游未来》给中国科幻打开了一扇窗户,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了它的印记。

2

《小灵通漫游未来》引发的这股科幻狂潮,突然在1983年戛然而止。

科幻事业的这次停滞,让无数的科幻迷引为憾事。

如果没有经过1983年的寒冬,中国的“科幻元年”或许可以提前很多年到来。

因为在1978年之后,中国科幻界曾经出现过短暂但炫目的繁荣景象。

1979年,儿童文学创作会议召开,会议上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共同获得了一等奖的,还有一部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

500

70年代末,科幻文学逐渐苏醒,就连《人民日报》上也可以刊登科幻文学了,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

接着,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卖得一片火热,在这热烈的气氛感染下,许多封笔的科幻作家都重新开始了创作。

郑文光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飞向人马座》。

500

三名中学生被一艘由间谍启动的宇宙飞船带走,不断向宇宙深处飞去。他们没有放弃希望,通过数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成功返航地球。这被称作是一部人与生存环境斗争的史诗。


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也孕育于此时。

童恩正在1978年出版了他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两年后它被改编成了电影。爱国的华裔科学家和邪恶的跨国资本争夺高新技术,既充满了神奇的技术幻想,又充斥着爱国情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看得心胸激荡、热血沸腾。

500

图:《珊瑚岛上的死光》剧照

接下来,刘兴诗写出了《美洲来的哥伦布》,萧建亨写出了《密林虎踪》,金涛创作了《月光岛》,这些作品远远超越儿童文学和科普作品的范畴,把中国的科幻小说推向现实的高峰。

一同攀上高峰的,还有中国科幻空前旺盛的创造力。

当时,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对科幻小说敞开大门。

《智慧树》、《科学时代》、《科幻译林》、《中国科幻小说报》,琳琅满目的科幻报刊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喷涌而出。

在出版行业的积极鼓励下,科幻成了一个创作的大热点。1981年,全中国一年就发表了300篇科幻小说,这样的创作热情,至今也没能再复制。

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等人联合一批科幻作家,在1979创办的一份科幻杂志《科学文艺》,售价0.5元一本。

500

创刊第二年,《科学文艺》的销量就达到了20万册

对于后代的每一位科幻迷而言,这份杂志都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这本杂志陪伴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在不久以后的艰难时期,是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科幻心怀向往,保存下了中国科幻事业细微的火种。

而那时候的科幻人正在享受他们的春天,对寒冬的逼近尚无察觉。

3

1982年4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的文章,声称科学幻想是“搞精神污染”,科幻小说是”鬼魂附体”。

 

500

众多科幻作家的联名反对也没能挽救危局。

500

 

一场轰轰烈烈的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正式开始了,科幻小说遭受了全社会的批判。

其实,这一场风波,从1979年就开始了。

那一年,英国科幻作家布里安·阿尔迪斯访华。现场有人向他提问:英国科幻小说是如何向青少年做科普的。阿尔迪斯却直接否定了他的问题:科幻小说的目的不是科普,也不是预言,它是一种文艺形式。它应当立足现实,反映的是现实的问题。

回应阿尔迪斯的,只有满座惊愕的表情。

科幻小说到底该算是文学,还是科普?

尽管郑文光、童恩正等人始终在撰文呼吁,把科幻小说归于文学,摆脱科普的框架。但是社会上对科幻文学的批评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恶意,逐渐有人攻击它是一个既不文学也不科普的怪物。

1983年,《科幻海洋》突然停刊,郑文光原本已经预定作为头条发表的长篇小说《战神的后裔》,突然被编辑通知无法刊登。收到通知的第二天早上,郑文光突发脑溢血。此后,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走路,右手也动不了了。一代科幻大师,只能带着遗憾永远停下了笔。

那年他才54岁。

500

一场疾风骤雨过后,叶永烈转型做了纪实文学作家,童恩正和萧建亨先后出了国,刘兴诗也只得无奈停下了科幻小说的创作。

那一代的作家们,纷纷凋零在这个寒夜里。

1985年,《智慧树》还联合《科学文艺》共同筹办银河奖,原因是缺乏稿源,想要鼓励创作,结果还没到颁奖的时候,《智慧树》也匆匆停办了。

《科幻译林》、《科学时代》、《中国科幻小说报》等着杂志相继停刊,最终只有《科学文艺》一本活了下来。

接下来的80年代,科幻世界里几乎是一片沉寂的。

《科学文艺》的销量从20万跌到了600,只能靠着卖教辅材料艰难地求存;

主编杨潇等人最终独立组织了第一届的银河奖,在成都不声不响地召开;

500

图:《科学文艺》前主编杨潇

他们还去争取世界科幻协会(WSF)的年会主办权,不仅没人支持,甚至连机票都买不起。

在当时看来,这些科幻人的折腾像是在沉默的大海上翻起一个小小泡沫,转瞬即逝,大海依然死寂。

要在很多年后,人们才会明白,这艰难时期里坚持着的科幻人,是给中国科幻保存了可贵的火种。

星星之火,在寒冬里静静闪烁,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刻。

500

图:银河奖30周年,刘慈欣、王晋康为《科学文艺》主编杨潇、谭楷颁发终身成就奖

4

时间来到90年代。

《科学文艺》搞出了一件大事情:清洗科幻身上的污名。

早前,在他们争取到世界科幻协会的年会主办权的时候,就被CCTV报道过,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成功举办这场国际性的科幻会议,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人对科幻的偏见。

1991年,《科学文艺》改名《科学世界》,在成都举办了WSF的年会。为了年会效果,编剧部简直是拼了。在外国科幻作家们参观卧龙保护区时,工作人员还专门弄来了一只大熊猫让大家近距离接触。

这场年会,郑文光、叶永烈,还有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韩松都来了——将近十年的沉默之后,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又被这个消息激活了。

500

图:WSF成都年会合影,坐轮椅的就是郑文光。

后来,曾经猛烈批判的科幻小说的钱学森,也在公开谈话中承认:科幻小说可以任由作家想象。

批判者开始反省,科幻的冻土终于解封。

《科幻世界》随即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来投稿。逐渐地,四位年轻作者开始在科幻文坛上崭露头角,组成了“四大天王”:韩松,何夕,王晋康,刘慈欣,每个名字在科幻迷心中都是如雷贯耳,中国科幻进入了公认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黄金时代里,最闪耀的一年,当数1999年。

1999年7月,《科幻世界》该期卷首刊登的是当时的主编阿来的文章,讨论了人类是否可以通过记忆移植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500

巧合的是,就在几天之后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赫然便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就坐在那个考场上。翻到试卷的最后一页,提笔写下了一个结局带有反转的爱情故事。

500

图:导演郭帆

《科幻世界》在无意之间“押”中了高考作文题,一时间满城风雨,《科幻世界》名声大噪。

科幻终于被彻底“正名”,阅读科小说不再是大逆不道,而是一项有益的学习——父母们迫不及待地把科幻文学塞进孩子的书包里。

转瞬之间,一股新的热潮开始了。

第二年《科幻世界》的订阅量就达到38万,一跃成为世界最大销量的科幻杂志。

同样是1999年,已经蝉联了6届银河奖一等奖或特等奖的王晋康,宣布自己不再参选,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500

图:90年代的科幻天王王晋康

那一年,的确也出现了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年轻人:他首次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鲸歌》和《微观尽头》两篇小说。

他在自我介绍里提到:自己是太行山里一座发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

他叫刘慈欣。

500

1978年,还在读中学的刘慈欣,看完《珊瑚岛上的死光》之后,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科幻故事:外星人拿出一个小球,膨胀成一座恢弘的城市,向人类介绍外星技术。

1985年,刘慈欣重新开始提笔创作,却找不到可以发表的平台。直到多年后他才意外发现,中国还有一本《科幻世界》存活着。

2006年,刘慈欣开始连载《三体》,9年后他凭借这部小说获得“雨果奖”。这项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他是整个亚洲的首位得主。

500


​庞大精深的宇宙社会学,冰冷残酷的“黑暗森林”体系,令人震撼的“古筝计划”,充满奇幻想象力的二向箔、水滴,每一个概念单拎出来都足以写出一部惊艳的小说,却被刘慈欣全都填充进了他的三体宇宙之中。

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老套”故事,硬是写成了一部新的史诗。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在《三体》的序言中说,它“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高度”。

几代人的文脉传承,中国科幻终于等来了这位科幻第一人。

500

2019年就要结束了。

今年10月,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活跃的科幻作家有近2000人,而中国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家只有30人左右,差距显而易见。”

历经起伏的中国科幻之路才刚刚起步。

对于我这样的科幻迷,我对中国的科幻作品满怀热切的希望,希望它能不断满足我的科幻情怀,更希望它能燃起一代一代人的热情,启发孩子们永远胸怀星空,永远充满理想。

是科幻教会我们仰望星空。

是科幻让我们永远想象、憧憬、向往。

是科幻让我们持续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与惊喜。

就像我第一次看到《星战》时的惊艳,希望科幻世界能永远给孩子提供这样富于趣味和想象力的空间。

给孩子们的惊喜,这一点其实麦当劳也已经做了40年。

麦当劳自1979年推出第一款开心乐园餐,就坚持让孩子们每次打开红色餐盒的瞬间,都能收获不同的惊喜。

500

现在,为了致敬经典,启发孩子们的科幻热情,麦当劳推出了全新圣诞节活动:购买开心乐园餐免费送星球大战系列玩具一个。

500

从圣诞节当日起,只要购买麦当劳开心乐园餐(鱼排堡开心乐园餐,汉堡开心乐园餐和麦乐鸡开心乐园餐),即可免费赠送星球大战玩具一款。

 

 500

这些玩具是根据《星战》系列9大经典人物进行设计的。

分别是莱娅公主

500

 

卢克·天行者

500

尤达大师

 

500

丘巴卡

500

 

汉·索罗

500

 

达斯·维达

500

 

帝国冲锋队

500

 

R2-D2

500

 

C-3PO

500

这9款星球大战玩具,都具有可伸缩的功能,可以变换大头和全身两种形态。

而且在拉伸之后通过长按按钮,可在玩具透明小空间内投射出《星球大战》电影多位人物原型,具有独特的光影投射效果。

500

在每款玩具的最顶端还设置有挂钩,还可以直接挂在包包和衣物上出街,搭配起来时髦又有范。

500

 

500

这不仅是送给孩子们的圣诞活动,更是麦当劳#给星战迷的免费圣诞礼物#哦。

每一款玩具都情怀满满,让我一瞬间就穿越到了《星战》的世界里。蛋蛋姐作为《星战》的忠实老粉,已经恨不得要收集一整套了!

500

《星战》终结了,但科幻不会终结,我们对科幻的热爱不会终结。

所有的科幻粉丝们都期待,中国能产生更多更好的科幻作品,去点燃下一代孩子们的想象力。

科幻不会随着经典而完结,只会诞生于创新。

我们相信,科幻的接力棒一定在下一代手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