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越南抗法战争的战略指导——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六周年

毛泽东主席在其伟大的一生中,不仅领导和指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还影响或直接指导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的反殖民者、反侵略者的革命战争,这其中就包括对越南抗击法国殖民侵略者战争的战略指导。

《毛泽东年谱》载:西元1953年10月17日,“晚九时半,同即将赴越南的韦国清谈话。毛泽东说:……《三国志》里有很多战例,蕴含着很深的战略战术。三国时代,刘备终不能取天下,首先是因为误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其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本身就有错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谈到的,是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他设计的争天下的战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刘备趁赤壁之战的胜势夺取荆州,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又西占益州。他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与诸葛亮率主力经营蜀地,初步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

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年)后,关羽“将荆州之军”与曹魏征夺宛、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进攻汉中,诸葛亮则留守成都巩固后方,这也符合《隆中对》的战略谋划。

然则,《隆中对》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预期最终落了空。毛主席指出,这源于《隆中对》本身的战略失误。

现在看来,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关羽的荆州军与刘备的蜀中主力部队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而“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使蜀汉无法集中优势兵力于战略重点方向。至于后来的关羽、刘备、诸葛亮各驻一方,更是“三分兵力”矣。从三国时代的实力对比看,蜀汉力量本就最为薄弱,却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所以毛主席指出:“安得不败?”

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的实践中,毛主席亲自谋划、指导、指挥,取得了无数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役和战略的胜利,这样一位建立了伟大历史功绩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对《隆中对》之类历史战略的分析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显然是那些治史的书生和粗浅的武夫望尘莫及的。

不过,毛主席此次评论《隆中对》,并不是在泛泛地谈论历史,他的谈话对象韦国清当时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军事顾问团的总顾问,所以谈话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主席在评论完《隆中对》后,接着就说:“去年这个时候,胡志明、长征来北京,我们向他们提出的先攻西北、上寮再逐步南进的战略方针,他们是接受了的。”他指导越南同志确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灵活运用于越南抗法战争中。

史料显示,毛主席与韦国清谈话后两个月,西元1953年12月开始,越军先后集结四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四万余人,从南、北两面合围法国侵略军精锐部队据守的越南北部重镇奠边府。西元1954年3月19日,越军向奠边府发起进攻,战至5月7日,全歼法国守军一万六千万余人,取得奠边府大捷。

奠边府战役,在越南抗法战争乃至整个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五国以及马来西亚西部)反殖民侵略斗争中具有重大的转折性意义:战役结束后三个月,代表法国殖民者彻底溃败的《日内瓦协议》签署,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解放了越南北方,老挝、柬埔寨也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中南半岛的形势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实际策划、指挥整个奠边府战役的,正是带着毛主席确立的战略方针前往越南的、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