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 | 功夫,一个时代的落幕
作者 | 栗子饼干、木羊
编辑 | 四七
"
从《叶问1》到《叶问4》,十一年过去了,这个系列最终走到了最后,而这一段完结,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乎也宣告着一个属于功夫的电影时代落幕了。
"
很显然,《叶问4》是很有最终话的意味的。
影片一开始,叶问去世的结局便已被注定,这确定了电影的最终出口,而如何在这一封闭式的电影情节中,设计出一幕逻辑顺畅的剧情结构,是编剧值得考究的地方。
不知道是否是编剧有意为之,笔者认为作为系列收尾作品的《叶问4》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是非常讨巧的。虽然影片把制造矛盾推进情节的焦点聚焦在“种族歧视”这一大主题上,并构造多组与之相呼应的故事条线。但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故事本身,似乎都外在于影片的主人公叶问。“为儿子找学校”这条颇富有家常味的线索反而松散地串联起全篇,意外地成为了使叶问的人生故事成就“传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从这一点观之,导演试图贯穿整部剧情的概念在于“尊重”二字。《叶问4》中的叶问,在导演前三部的整体逻辑下,主要体现的是叶问“人性”的部分,而非前两部中民族大义出发的“神性”,导演在第三部中就尝试转换这一对比,叶问的保护范围不再是国家,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家庭,“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人,只有尊重老婆的人”。而在这一部中,叶问的情感对象是他的儿子叶正,处于叛逆期孩子的日常家庭矛盾,父亲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很正常的家庭故事。
来到美国的经历种种,与万宗华和万若男的交往等,让叶问明白了对于孩子尊重的重要,他也真正理解了儿子的想法,在生命最后与儿子进行的和解。从最普通的父子亲情出发,夕阳中叶问教儿子打拳的镜头自然穿起了对叶问波澜起伏人生的回忆。这使得一代宗师的生命结局变得更加饱满而可感,也让这个形象本身完成了神性到人性的转型。
收尾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带领大家去回忆前作。虽然英雄式人物的回忆作为故事来讲是十分动听的,但是不会有人把电影真的拍成前情回顾。《叶问4》的剧情虽然十分简单且质量不高,但它还是通过典型镜头的复现实现了这一目的。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咏春贴身快打镜头,堪称系列经典;一场客厅推手戏码,又让人想起经典的圆桌对决;更不用提最后出现的前三部经典场面的出现,无一不是在对这个系列和这个人物本身进行收尾。
动作功夫片的核心本质,还是在于武打场面的设计与呈现,对《叶问4》来说,不得不称赞一句八爷“老而弥坚”。在《叶问4》的武打场面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打戏”,叶问打过很多人,但袁和平在不同场景给甄子丹设计的动作完全不同。面对小混混时,叶问是“收着打”,出手克制,几乎都是教训层面的揪耳朵、打屁股等,一方面格斗游刃有余,同时也映衬出叶问的宗师风范;和吴樾太极的一场客厅“推手”戏,既是因势利导,又有大开大合,其中又含有中华武术“切磋”式的风范。
而在对于外国空手道高手和军官时,我们看到的是叶问“拳拳到肉”、咏春“近身不饶人”的武术风格,一系列贴身快打的镜头场面,更多地展现的是武术“杀人”的特质。叶问面对美国军官的决斗中,很快就用出了“标指”绝学,“咏春标指不出门,出手必伤人”,这一方面贴切文戏中交代的叶问身体患癌,且已到耳顺之年,身体机能也有点大不如前(片中叶问打架也经常处于劣势也能看出导演意图),另一方面也是叶问对于对手“必杀自己”的回应——中华武术自古就是杀人之术。
影片中李小龙的出场算是一种惊喜,陈国坤还原了李小龙在美国空手道大赛中的演出,以及巷子的一场打戏,李小龙经典武术动作的出现,既是一种敬仰,应当也是为了一种传承。这一点或许更体现于影片最后叶问的去世,李小龙到达葬礼现场,武术的传承或许就在这一路径下完成了火炬的交接。这似乎告诉我们,一代宗师的人生传奇落幕了,但中国功夫永远不会结束。
本文由娱志The Review原创出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娱评号
转载需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