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古时期的一些考证 (稿一)
中华上古时期的一些考证 (稿一)
大体推测
华胥公元前7500年之前,女娲公元前5500年之前,燧人氏公元前5000年之前,伏羲-太昊公元前3400年之前,神农氏公元前3400-公元前2800年,炎帝公元前3000-公元前2700。有熊氏黄帝公元前2850-2750年,轩辕黄帝公元前2750-2650年,少昊公元前2650-2550年,颛顼公元前2550-2450年,帝俊公元前2450-2350年,帝喾公元前2350-2250,帝挚尧舜禹公元前2250-2070年。
########################################################################
三皇五帝的正本清源 2018-12-08 11:58
首先,盘古是长江流域以南的神话传说。长江流域南方在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也保留了一些人类,这些地方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是艰苦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男性。盘古传说,最有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人类顽强生存下来的历史反映。
皇和帝是纪念上古时期建立功勋的祖先,华胥女娲燧人氏冠以皇的称号,伏羲神农炎黄被冠以帝的称号。皇与帝一开始是有区别的,历史地位是不同的。帝是父系社会时期出现的,象形字义是高大的幡子。
夏商周是没有皇与帝的称号的,这是他们敬仰祖先。到了秦始皇,极其恶性膨胀,把皇帝的称号集于一身,后来的王朝也利令智昏妄自尊大的延续。
从各个典籍记载的三皇五帝,可以发现,刻意回避和抹杀母系社会的历史事实。
真正的三皇
天皇,只能是华胥氏。在颛顼以前,低海拔地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胥的象形字义,就是在高山上迁徙和生产生活,这就是后人感怀祖先战天斗地的丰功伟绩,神化和尊称为天皇。
人皇,只能是女娲。女娲时代,为人类的生存能力建立了伟大功勋,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就是女娲影响力的一个例证。
地皇,只能是燧人氏。燧人氏发明的燧石取火,对人类的活动能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燧人氏时代大范围的考察研究天文地理,开始出现自然科学、哲学、历法。
真正的五帝
伏羲-太昊
神农氏——推动农业和医药学
炎帝
黄帝
轩辕
########################################################################
华胥
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到蓝田华胥镇直线距离100公里。其遗址旷野点分布密度之稠密、出土文物规格之高,在国内外绝无仅有。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跨越了距今80万至5万年左右漫长的历史阶段,它对研究世界旧石器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地位应与世界著名的肯尼亚东非大裂谷、法国阿舍利、南非旧石器遗址并肩,应与国内著名的河北泥和湾盆地、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齐名。洛南盆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一些古人类在华胥一带躲过灾难。黄色人种出自华胥,然后有女娲,燧人氏,伏羲,神农氏,炎黄。炎帝族与神农氏融合,又与黄帝族融合。
华胥陵是上古时代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氏的陵冢。华胥氏是黄色人种的祖先。陕西省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五十公里,因境内南山盛产美玉,故名。中华民族喜欢玉石,是有原因的。红山文化黄帝族就很喜欢玉石。
华胥的影响,有甘肃庆阳四川阆中。事实上,女娲燧人氏伏羲,都是风姓,都是源自华胥。
这应该是华胥向甘肃散播的重要路线
在华池境内同时有反映华夏文明源头的华胥氏玄天圣母殿民俗传承遗址,有显示华胥氏凤图腾、鵹鸟图腾的古文化遗址,有显示华胥氏母系氏族部落延伸发展的古地名遗址。有合水老城镇葫芦城、段家集乡华胥沟、肖咀乡胥妵(tǒu)山、梅家寨子九天圣母庙、宁县盘克镇华胥沟民俗传承遗址,有东华池、西华池地名遗址。盘克镇有伏羲画八卦的卧龙台古遗址,有盘古村,有盘古生母元盇(hé)圣母庙、有伏羲天帝庙。段家集华胥庙传承的昊天上帝牌位,是神话天帝、上帝、玉帝最早的原型。
华胥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祖名,华池因华胥氏而得名。传说华胥氏生于华池太阳坡(今华池县城壕镇定汉社区),后人称为华阳宫。华胥氏是一个时代,也是华夏族最早的原始部落名称。第一代华胥氏约出生于公元前8200年,她代表了旧石器晚期的弇兹氏时代。华胥氏从东华池到西华池虽然有较多的文化遗存,但是名称最为直接、突出的当属华池玄圣山。华夏文明就始祖文化而言,甘肃陇东的庆阳、平凉、天水是其核心。
华池县城南山颠的玄圣宫是非常明确的华胥氏文化遗址。
华家岭是甘肃华夏文化的高地,是华夏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中国地理的文化坐标。中国的泰山在山东,西泰山在河南;华山在陕西,华家岭是事实上的西华山,《山海经》西山经之“太华山”在何处?华家岭的文化史实,具备了高于华山的“太华山”,因为华山的文化史实,是对华家岭华夏初始文明脉络的延伸,是对华家岭华胥氏文化的承接。
新仙女木事件后,人类北上重新来到旧石器旧地
距离吉县柿子滩不远·龙王辿遗址位于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
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大窑村南山坡
乌兰察布,这里有3处旧石器时代石器打造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庙子沟文化遗址
老虎山文化遗址
园子沟文化遗址
这些完全说明蒙古人种自华胥北上,红山文化为什么有女娲文化,黄帝为什么与炎帝联合。
还有来到河北、浙江、广西。
湖北、湖南、福建、山东可能是环境还不行,距今9000年后才扩散到。
########################################################################
注意一个明摆着的实际情况
古人类迁徙,不可能是少数人进行,必须是有规模集体行动。即使现代人,独自或少数人进行越野,也是难以生存的。如果脱离水源更是不可能。为什么伍子胥必须走昭关,因为不走这里不行。
新仙女木事件后,人类的天敌种类和数量极大的减少,人类食物充足,营养丰富,瘟疫在当时几乎难以出现,因此人口大量增加。融合物种遇到没有天敌的新环境都是这样。从古人类的活动迹象可以发现,大体上是方圆5公里以上为一个部落的领地。人类快速扩散,特别是东亚,人类的狩猎规模已经迫使动物不再群居,除了小群的狼和野猪,动物都化整为零了。人类的这个习惯一直到颛顼才逐渐减少,所以颛顼之前的袭号现象更多。
人口增加,每个血亲氏族就会离开部落自成一体。但是,人类已经知道近亲通婚的危害,因此保持着互相的联系和交流。而且人们自发的认识到,人多力量大,而且更加促进生产生活。在种植技能的水平提升后,有规模的聚居就越来越大了。
########################################################################
女娲
华胥氏女娲是中华先祖的传说,所以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的姓氏,都是华胥女娲的分支。西王母部族,其实是上古社会形态的遗存。
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这一方面说明女娲是中华先祖。一方面说明女娲时期已经来到比较低的丘陵地带,把泥巴运用到生产生活。这与距今八千年前的上古人类遗址大量出现相符合。
红山文化的黄帝族,明显是“上古女娲补天”传说的继承。
记者到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采访,惊喜地获知这里许多重要的发现都与女娲有关。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
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女娲“抟黄土做人”有惊人的相似。有专家据此推测,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小土山,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目前学者们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考古工作者发掘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前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另据专家考证,辽宁、吉林两省一带农村的民俗现在仍很流行龟崇拜,男女青年结婚时,房顶上都要贴一幅四龟相交的大团花式图案剪纸。在另一座积石冢里,考古人员发现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绿色玉龟。奇怪的是,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这个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
华胥出女娲,甘肃山西都很多传说。山西更多,这里应该是北上河套蒙古高原东北西伯利亚的起源地。
山西的女娲补天泥土造人,还没有伏羲,火灾和洪灾被拟人化为神。祝融共工是后来父系社会是事情,是女性收拾残局,被混淆了。山西上古时期的自然灾害,母系社会战天斗地。女娲也影响到红山文化,从山西省发展过去的。
河南贾湖遗址出现骨笛,史料记载女娲做笙簧。甘肃有女娲。河北也有。
南庄头遗址和磁山遗址早期,还属于华胥散播。磁山中期以后,应该属于女娲时代。
红山文化也是这样。牛河梁遗址很明显是女娲文化的影响。
磁山文化出现胡桃,这是来自东北野核桃还是伊犁野核桃,需要考证。
舞阳遗址-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大汶口文化以女娲伏羲基础发展而来,是太昊时期的分支,大汶口文化西面的淮阳县就是太昊的一个行政中心。
这是女娲到达日照的记载
《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从考古发掘应该是这样:
贾湖遗址是女娲时代,女娲向东发展,至少在安徽池州一带已经成为有效管辖范围。双墩遗址从年代判断也属于女娲时代后期。
正如湖南的炎陵舜陵,已经是炎帝的有效管辖范围。
比如,高青县所以出现齐国高等级祭祀遗迹和墓葬,因为这里是早期齐国的有效管辖范围。
注意
东陵,古地域名。
在今安徽贵池、青阳等市县间以九华山为主体的沿江低山丘陵地带。《尚书·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指此。
陵阳———古地域名。指东陵之阳,即今安徽九华山东南麓,包括今青阳、石台青通河、陵阳河、青弋江上游及其以北贵池、铜陵间沿江地带。《楚辞·九章·哀郢》: “凌 (陵) 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屈原在此定居“九年而不复”。
古邑名。战国楚邑。即今安徽省青阳县东南陵阳。
为什么叫东陵?埋葬的是谁?
最有可能是女娲。女娲向东发展,所以在这里的墓葬被称为东陵。因为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出现,所以抹杀历史记忆。
高庙文化遗址,位于湖南西部洪江市(原黔阳县)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早期应该也是女娲时代遗址。
注意,发掘的部落首领夫妻墓是距今5700年前,已经是中晚期,有别有用心的鼓吹这是七八千年的。
关于女娲的活动范围,一位学者在研究《山海经》后得出结论,书中有提到女娲安葬在广栗山,也就是如今的云南怒江州兰坪县通甸乡黄木村南侧的山上。
注意,伏羲的东陵在湖南幕阜山(幕阜山景区)
龙的观念是女娲燧人氏时代,人们交流互动的结果。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阜新查海地区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重要文化遗址。经过7次科学严谨地发掘,出土一条近20米长的石脉,在全国引起轰动。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及考古专家郭大顺等人认为,这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龙的形象,张忠培为其取名“石堆塑龙”,从此,查海遗址石塑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浮雕龙纹陶片:夹砂褐陶质,外表红褐色,内里黑褐色,残片长10厘米左右。龙的形象浮雕于器物表面,其一是龙的尾部,向上蜷曲,另一件是盘蜷的龙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查海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原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燧人氏
燧人氏在女娲之后,伏羲之前。被尊为三皇之首也说不正确的。皇应该是来自女性,比如娥皇。帝才是来自男性。
燧人氏在女娲之后,伏羲之前。姓源自母系社会,氏是父系社会出现的。燧人氏反映了是男性以更好的体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这为父系社会的到来形成基础。
女娲伏羲是华胥后代。而燧人氏是女娲的后代。燧人氏耳朵兴起是以女娲时代为基础的。
注意,燧人氏的社会活动实践是男性为主导的,燧人氏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提升了男性的地位。燧人氏到伏羲中早期,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
南方盘古传说范围的古人,也是较早的以男性为主导,这是因为依靠男性体力的作用更多。
燧人氏时期的商丘水患较少,自然条件好。
燧人氏南下到长江流域,与先前到达的人们,形成了有巢氏。
燧人氏首领与合黎山的弇兹氏首领融合。燧人弇兹氏发明编织结绳,织皮卉服。
合黎山。据传,合黎山即是古代的昆仑山,为上古神话传说中神话人物生活的仙境。有史料说明,合黎山是上古燧人氏观测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处所之一(另两处分别为湟中拉脊山、六盘山)。合黎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河西走廊中部,海拔 1380—2278米。
有两处合黎山,直线距离约123.5公里
合黎山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
合黎山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
东大山
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皆是大山,南侧的祁连群峰绵延千里,北侧的山脉则随地段变化而各有其名:张掖境内叫合黎山,东边山丹境内叫龙首山,再向西又名马鬃山。走廊北侧最高峰在合黎山东端,海拔达三千多米,因位于张掖的东北方向,当地称之为东大山。
山北是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山南和祁连山遥相呼映,两山之间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这个李刚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还算是干点好事}
华胥氏作为中华民族“元典母亲”,还可以从姓氏学的角度进行证明。从姓氏的起源讲,人类最早的社会制度是母系氏族社会,故而人类最早发生的是以女性为标志的“姓”。“姓”从“女”从“生”,正说明“姓”是母系氏族社会不同氏族的标志。只是后来以男性酋长为代表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兴起,才出现了“氏”的不同氏族的社会群体,才有了以“氏”为血统的父系制血缘大家庭。《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不同的觉罗氏可以通婚,一直没有想明白,现在可以有解释了。
姒(sì)姓,中国汉族姓氏,上古八大姓之一。 [1]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侯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这是证明存在通婚关系,并不是黄帝炎帝的祖先,
姒,上古八大姓之一。出自姒姓的国家主要有夏朝、褒国、缯国、越国等。
注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注意————燧人氏是最早的氏。神农氏时期开始普遍的出现氏。
########################################################################
伏羲-太昊
汉代《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殁,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犠氏之号。一千陆佰年”。
——————————————————————————————
这是可信的
伏羲在女娲之后,中间应该有燧人氏。燧人氏的时间比较短,影响也小一些,而且首先出现在河南商丘。主要原因是燧人氏的科学精神,与父系社会出现的思想意识形态对立,所以燧人氏的影响被抹杀了许多。
祭祀是从女娲时代开始的,是为了感恩祖先,为了祈求自然界的保佑。到了父系社会越来越用来愚弄大众,维系既得利益。燧人氏的影响就被破坏了。
伏羲的东陵在湖南幕阜山(幕阜山景区)
幕阜城实乃幕浮山(mùhúshān):浮通“瓠”( hú),是葫芦的意思,因洪水滔天独露出于水面故名,古称天岳山。系罗霄山脉。
其主峰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江镇东面,海拔1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东接江西修水县,北临湖北通城县,西南踞湖南,距长沙160公里,岳阳90公里,武汉240公里。
天岳幕阜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北宋《幕阜山记》:“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张赞昭《楚陵述略》“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氏之陵。”《清同治·平江县志》:“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道书曰‘二十五洞天’”。
茅盾先生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神话初探》一文中说:“伏羲是中国可靠古籍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据《易系辞》一文的‘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这一段文字而观,伏羲显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位始祖。”
伏羲时代是父系社会巩固的时代,太昊时期开始出现既得利益。
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总称为“六瑞”,被《周礼》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璜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仅限于个人饰件体现其社会地位的象征性。步入良渚时期后,琮、璧和钺开始超越个人饰件的范畴,成为重要的社会权力象征,标志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社会成员的地位、等级和财富分化明显加剧。当象征男性权力的琮和璧开始流行,璜作为女性的象征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于男性之下。
太昊是伏羲东进与红山文化南下形成的,从玉璜的分布,可以发现太昊时期,中华大地的统一与繁荣发达。
仰韶文化伏羲时期和太昊时期。
庙底沟文化距今6000至5500年,是伏羲晚期和太昊时期延续到神农氏早期。
这篇文章很重要
【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的崛起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半坡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在2—5万平方米,发展到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大聚落规模达十几万平方米,有些遗址甚至超过百万平方米,如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潼关南寨子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还有咸阳尹家村130万、华县泉护村93.5万、夏县辕村90万、灵宝北阳平90万、汾阳峪道河68万、扶风案板、高陵马南达60万、灵宝西约40万、渑池笃忠约30万、陕县庙底沟约24万平方米。
环壕一直是关中地区史前聚落的主要防御设施,发展到庙底沟文化时期,环壕的规格、体量、环绕面积都有了巨幅增加。如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了庙底沟文化唯一完整的环壕,周长达1945米,壕宽10—15米、深3—4.5米,环绕面积24.5万平方米。
特大型房址的发现,是庙底沟文化聚落高度发展的另一表现。
礼制
埋葬
祭祀
庙底沟文化,正式名为“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庙底沟类型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
伏羲时代向东发展,太昊可能是红山文化南下与伏羲的融合。凌家滩古文化与红山文化有联系的迹象,也与良渚遗址有联系的迹象,这证明一直存在互相联系交流。
近人对于太昊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太昊伏羲考》 ,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太昊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太昊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太昊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
——————————————————
这解释了凌家滩出现的八卦图形。解释了西水坡遗址的龙塑。
流传至今的历史资料,庄子的文献才出现伏羲传说,史记对伏羲没有立传。燧人氏伏羲时代,传说被抹杀的太多。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的太昊陵,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可能只是鼎盛期的大首领所在地。
安徽在伏羲-太昊时期是核心控制区域。双墩遗址应该是伏羲后期,凌家滩遗址是太昊时期。
转帖
史前考古的突出成果决定了安徽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历年来黄河流域都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但随着各地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深入,使我们对文明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华文明并不仅有单一的源头,而是有多个源头,呈现出一种“满天星斗”的局面。
近年来安徽史前考古成果斐然,令人耳目一新。1979年潜山薛家岗、含山大城墩等遗址相继大规模发掘,揭开了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篇章,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史前遗址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出土遗迹、遗物令人叹为观止,耳目一新,有些甚至在全国也具有代表性。其中,双墩的刻符是迄今为止史前时期最为复杂和完整的刻画符合;凌家滩发达的玉石器工业全国少见,所出土的玉龙号称中华第一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龙。玉人则首次完整展示了原始人的外貌。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存续时间,是太昊时期,这里应该是一处行政中心。伏羲从西北向内地南方发展,融合了红山文化的南下,形成了太昊时期。所以能在这里发现与伏羲八卦有关和红山文化相似的文物。
注意,这样的先进古遗址,不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凌家滩遗址证明了,在当时这里已经是重要的行政中心,已经是属于成熟稳固的控制区域。
凌家滩遗址的废弃,包括高等级墓葬受到的破坏———被后来的墓葬破坏。可能是神农氏取代太昊期间,出现了某些暴力方式。
转帖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
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
凌家滩遗址遗存丰富,考古证明,这里规模实力极大,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很发达。凌家滩遗址的石钻本身的设计包含了机械、力学、几何的基本原理,螺丝纹的钻头是独创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意,这里出现了螺丝纹的钻头}
玉鹰是凌家滩遗址独有的。
玉人为浮雕,第一次展示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它的体形和五官表现出蒙古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头上戴的圆冠和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表明当时已有了很发达的纺织技术,玉人上唇留有八字胡,说明当时已有了剃须工具,玉人的出现表明社会由原先对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已转向了对人的崇拜,表明社会观念已出现了转变。另外,玉人两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这说明此时人们已有了审美观念,知道佩戴首饰来装饰自己了。
玉版 玉龟腹上的洛书玉版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2个圆孔。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圆圈,圈内雕刻着方心八角星纹;圈外雕一大椭圆形,两圆以直线平分为八等分(每等分雕刻一圭形纹),在椭圆外沿圈边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饰。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小圆圈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四维。四维和八方,可能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已定,八卦相望。按照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推测,玉版应该是三皇时代的原始八卦图。
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工具制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的设计和制造,体现了凌家滩先民聪明智慧和先进的技术,石钻本身的设计包涵了机械、力学、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其中,螺丝纹的钻头这独创的设计,其学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在凌家滩这个新石器时代的圣地中还有很多珍贵文物,考古专家们将继续在这里发掘,可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城市元素。中国著名史前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认为,这里发现的巨石建筑和红陶土块建筑是两个非常深奥的课题。
有巢氏大约生于蒙昧时代,他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被后人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有学者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省境内,也有人认为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凌家滩遗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水坡遗址也属于太昊时期
冯时教授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线索。在这个45号墓蚌虎的腹部下边有一堆散乱的蚌壳,但是在这个墓的其他位置没有任何零乱的蚌壳。联想到曾候乙墓漆箱盖的虎腹部下边也有一个类似于火型的图象,这两个线索说明西水坡45号墓的图形和曾候乙墓漆箱盖的图形,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不大可能有第二种解释,因此学者们确定它应该是一个星图。那么,蚌塑龙、虎与北斗摆放在一起,也就直接决定了龙虎图像的星象意义。
古墓群的殉人位置摆放再现了《尚书·尧典》所谓的“分至四神”,意味着中国的早期星象在6000年前已形成体系。在西水坡45号墓墓主的周围,除去摆放的蚌塑龙、虎星象之外,还有三具殉人。三具殉人摆放的位置也很特别,他们分置于东、西、北三处,特意斜置,形成一定角度。经过骨架鉴定,他们都属于12至16岁的男女少年,而且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的痕迹,均属非正常死亡。西水坡遗址已经出现人殉。
这应该是燧人氏留下的天文地理观念,在太昊时期的反映。
墓主可能是一个天文季节时辰的专业工作者,并不是首领。仰韶文化早期的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
句芒[gōu máng],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
《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竭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皞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眸、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相传,在春秋时期,对太昊的祭祀就很成规模了,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
伏羲向东形成太昊时期,在神农氏之前。这个时期的影响在东面越过朝鲜半岛,在南方到达马来西亚。
马来人种,是早期人类学家对中南半岛南部与南太平洋群岛人种的一种划分,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马来人种常被用来形容南岛民族。最初由德国科学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提出,认为是棕色人种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日本南九州、复活节岛、马达加斯加。
上古的太昊就是南岛语系居民的始祖之一。凌纯声先生主张波利尼西亚人的海神Taaroa即太昊。大汶口文化居民的体质与波利尼西亚人相似。《淮南子》说东方一万二千里是太昊、句芒治理的地域,应该是有历史的影子。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昙石山文化距今4000~5500年。这是太昊扩展到福建。昙石山文化出现贫富差距、一夫一妻、私有制,这是太昊的影响。
除标志性的昙石山遗址外,还有闽侯庄边山、溪头遗址和福清东张下层等遗址作为补充,充分反映了福建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也充实了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部分,被考古界确认为“昙石山文化”,是闽江流域古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因此,昙石山文化还是闽台两岸血脉相连的见证。
而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也证明了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一衣带水的密切关系。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的大坌坑文化遗址,距今在5000-6500年间。当时的人们居住在海边台地或山坡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故也称绳纹文化),与昙石山下层文化相一致。
从现代科学严谨性出发,古代中国与美洲之间是否有人员交往的问题,因缺少确凿可信的史料和文物证据,仍处于悬疑状态。学界无法论证一种持续性海上交往的可能性,也无法否定一种偶然性交往的可能。但各方考古专家从未停止在太平洋两岸文化遗址中寻找答案的努力。
在浙江河姆渡、山东大汶口、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南美厄瓜多尔等地,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一种形制非常相似的“有段石锛”。专家们至今仍在讨论,这种石器时代人类工具的高度相似性,是否在暗示远古时期某种跨越太平洋的人类活动。
在中国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江西跑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人员先后发现2粒和4粒炭化花生种子,经测定距今都达到4700年以上。目前,全球植物学主流观点认为花生原产于南美洲,而这6粒古代花生种子的出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文明交流的可能性增加了一条新路径。
在拉美与中国学界还讨论过许多细化的文明相似性话题,例如,中国商代文化中的虎形象与墨西哥奥尔梅克以及秘鲁查文文化中崇拜的虎形有相似之处;墨西哥西海岸发现的古代文字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此前据信原产美洲的钩纹皮蠹虫……
世界许多地方存在支石墓
据安徽省文物研究所披露,凌家滩古文化遗址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唯一一处有巨石遗存的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约1000年。
大汶口文化以女娲伏羲基础发展而来,是太昊时期的分支,大汶口文化西面的淮阳县就是太昊的一个行政中心。
######################################################################################
王玉哲教授在《上古史纲》中说:“图腾的痕迹,是原始社会单位,系存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名称而区分,作为本族的族徽,相信其本身与该项同名之动植物有亲密的关系,或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那种动植物转变而来的,这就是图腾。”
——————————————————————————
图腾是最初人类的精神依托。后来人们能力提高,不再精神依托图腾,而是把祖先神化,是激励人们战天斗地人定胜天。
华胥女娲伏羲的图腾是风,也是作为姓氏。
黄帝最初的图腾可能是熊。
########################################################################
古代宗教巫术祭祀,很早就出现恶果
北福地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高村乡神石庄村毗邻中易水北岸台地上,处于太行山、衡山、燕山三山交界处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地带。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连续三次对北福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三个阶段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其年代与磁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 的年代大体相当,距今大约8000年,在地域上填补了此二支文化之间的空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房址、灰坑,还发现了祭祀场遗址。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遗物,特别是发现了大量刻陶假面具,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这就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术提供了重要新资料。北福地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北方、中原、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的交界地带,文化地理区位关键,是研究三系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此外,遗址属于史前村落遗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发展环境人地关系研究的较好个案标本。
西水坡遗址第一至四期文化遗存的年代。通过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可知,第二期文化遗存距今大约6500~6300年,即公元前4500~前4300年。至于第一、三、四期文化遗存,因缺乏碳十四测年数据,只能参考其它相关遗址的年代数据。西水坡第一期文化遗存的红顶钵、釜、支脚等器物与北福地二期文化遗存[]存在明显的源流关系,北福地二期文化遗存是源,西水坡第一期文化遗存是流(后文将详细论述)。已知北福地二期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4700年,因此,西水坡第一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当不早于公元前4700年,大致在公元前4700~前4500年。第三期、四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参照安阳后岗[]等遗址的相关数据,约在公元前4300~前3900年。综之,西水坡第一至四期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约6700~5900年,即公元前4700~前3900年。
西水坡遗址第一至四期文化遗存的器物组合和特征与安阳后岗、正定南杨庄[]、磁县界段营[]、下潘汪[]等遗址同类器物相近,且又彼此相邻、年代相当,因此,它们属于同一支考古学文化的范畴,也即后岗一期文化[]
第一期文化时期,西水坡遗址发现的遗迹较少,仅位于遗址的北部,发现有少量的房址、窑址、灰坑和墓葬,而墓葬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无随葬品。这说明一期时,西水坡聚落才初步形成,规模较小,内部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分区,人们之间地位平等。
第二、三期文化时期,西水坡遗址开始出现壕沟、龙虎蚌壳图案,墓葬仍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但已出现少量二次葬、多人合葬、曲肢葬、俯身葬、灰坑葬、瓮棺葬等,然而所有墓葬均无随葬品。这说明这一时期,西水坡聚落规模急剧膨胀,人口不断增加,聚落构成可能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区,人群构成则可能有不同的氏族生活在一起,但人们之间并没有显示出贫富差距的迹象。
第四期文化时期,西水坡遗址的遗迹骤然减少,仅发现少量的灰坑、墓葬、瓮棺葬。墓葬还是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一些二次葬、灰坑葬、多人合葬等,但并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四期时,可能因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西水坡聚落开始急剧萎缩,但其内部人群构成还是较为复杂,人们之间的地位并没有出现贫富差距。
综之,从第一期到第四期文化遗存,西水坡聚落的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减小的过程,聚落内部结构和人群构成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社会成员之间并没有出现贫富差距的迹象。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形态仍然维系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但同一个聚落里有不同的氏族生活在一起。
西水坡遗址,印证剡子说的伏羲以龙为官名。
伏羲的八卦之类应该是伏羲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
人类思维现象在睡梦中的出现,使人产生了“灵”与“魂”的概念。人体之外有魂,物体之外有灵,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概念。
——————————————————————
这个有道理
########################################################################
神农氏
太昊之后就是神农氏时代。神农氏从山西南下湖北后发展起来,继承了伏羲-太昊时代的文明成果。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伏羲太昊神农氏,神农氏向南到达屈家岭随州。
屈家岭文化因1954-1957年 发现于湖北屈家岭(当时属于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位于荆州地区京山县,今属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而得名,存续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还发现了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900~前2800年左右。炎帝与神农氏结盟。
内地在太昊时期父系社会定型。神农氏时期出现了既得利益阶级社会。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最北处可扩展至黄河南岸的郑洛地区。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 ,年代距今约4800~42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6500年即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 ,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头。
后土祠———西黄河岸边的庙前村后土祠。蒲州古城北偏东黄河边直线距离55公里。
烈山氏之子柱建都石庄遗址。向北至少达到庙前村后土祠。
########################################################################
炎帝
炎帝族来自岐山宝鸡一带。以火为部族名称,是燧人氏文明在西部发展的结果。
炎帝是对中华上古社会有重大影响。
炎帝从宝鸡向东发展,与神农氏结盟融合。炎帝姜姓,神农氏是烈山氏,不能混为一谈。
考古遗址证明
在宝鸡市区和岐山、扶风等地,曾陆续出土了一批刘家文化陶鬲。经考古专家考证,为姜戎文化,与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一脉相承。
据文物普查显示,宝鸡渭河流域有700余处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仅市区2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距今8000-4000年的先民遗址80余处。从已发掘的关(官)桃(道)园、北首岭、福临堡和石嘴头等遗址看,其序列完整,真实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宝鸡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民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情况。而且,宝鸡又有得天独厚、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正好说明宝鸡地区“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居住”(徐旭生语),生息着一个较大的原始先民群。
据测,关桃园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在这里除了发现大量的陶器之外,还发现了数十件骨耜。这是在黄河流
炎帝
域的第一次发现。骨耜的出土,说明宝鸡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至迟可以推进到8000年以前。美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在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后说,这里正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区,拥有适应于新石器革命的自然条件,宝鸡地区应是新石器革命最理想的地区。关桃园遗址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张光直先生的论断,同时,也印证了历史学家陈连开先生的预言:“随着时间推进,有理由期待,在宝鸡秦川地区还可能有更惊人的发现,来说明这一地区是中国旱地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由此可见,宝鸡地区的仰韶文化(姜炎文化)是在关桃园等前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亦称“前姜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姜炎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炎帝陵 河南省商丘市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山西晋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境内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的遗址遗迹众多,羊头山上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遗迹是炎帝生产生活过的地方,以炎帝行宫、神农庙、炎帝陵等为代表的陵、庙、祠、宫、城等30余座,记载有关炎帝事迹的碑碣100余通,与炎帝相关的村名地名、民间风俗、故事传说等,形成了一个内容庞大的炎帝文化遗存区域体系。
朱囊氏不太可能是炎帝。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暤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左氏曰:“太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也。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感上党牛头山生嘉禾,一本八穗,帝异之,作穗书。————这个应该准确
可能是炎帝发展到商丘,这个时候蚩尤来了。
应该是这样,神农氏是天下共主,发展到山西高平。炎帝发展扩张,与神农氏合并。炎帝继承的伏羲成果应该是最多的。黄帝一统天下,一定会让炎帝神农氏离开故地。炎帝神农氏,一定对黄帝有很多隐藏,比如对地理气机的认识。
黄帝族,在西北遇到歧伯这样的养生。炎帝神农氏来到南方,发展了草药。
########################################################################
黄帝-有熊氏
沈阳 北镇 义县 北票 赤峰———是红山文化发展到黄帝族时代核心地方。
红山文化曾经影响到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的女神庙,上古八大姓,都是来自华胥女娲。司马迁记载,五帝都来自黄帝族。不是司马迁的编造,而是司马迁根据事实进行了记录。
楚帛书有帝允一词。所记载的神话与黄河流域的神话根本不同。但承认是颛顼的后代,屈原离骚的第一句。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五帝本纪说明,有熊氏时期的黄帝与各方都有联系。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
庄子:“伏羲黄帝不得友”;司马迁:“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这说明事实上充斥阶级斗争和利益斗争。
阿伽门农在战争胜利后,顺利回到家乡,然而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对于阿伽门农在出征时因得罪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而以长女伊菲革涅亚献祭之事怀恨在心,便与情人埃癸斯托斯一起谋害了他。
奥德修斯回到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