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因检测发现改写古代中国历史,姬周宗室可能来自这个族群
日前,中国古人类Y-DNA检测再次取得重大进展。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我们今天的政治特点、文化习俗乃至祖源追溯,都来自于周朝。
但让人吃惊的是,经过检测发现,建立八百年周朝基业的姬周宗室,可能是N1a2a-M128。
N1a-F1206,在人类分子学中,习惯上称作N北支,包括下游的支系N1a1a-M178、N1a2a-M128、N1a2b-MP43等,主要出现在汉族人群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人群中,蒙古、西伯利亚、欧州东北部相对集中。
该支系共同祖先是大约15500年前的一位男性。
N1a-F1206下游主要分为三大支。
其中,N1a2a-M128 主要出现在汉族人群和中国北方人群之中;N1a1-M46/Tat遍布整个西伯利亚,但在汉族和华北人群也有很多早期的分支;
N1a2b-P43主要出现在乌拉尔语系的萨摩耶德语语人群和汉特-曼西人群中,在西伯利亚的其他地区(包括阿尔泰山地区)的人群中也有一定的比例。
以N1a-F1206为主要父系的人群的扩散过程与东亚的其他父系是有较大差别的。在距今15000年至距今8000年前之间的新石器时代,以这三个单倍群为主要父系的人群可能生活蒙古高原东南部、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
F1998现代分布
距今1万年到4000年前之间,以N1a2a-M128为主要父系的人群在整个华北地区扩散,参与了新石器时代华北人群的形成,最终成为汉族人群和中国北方人群中的重要父系类型之一。
如果姬周真是N1a2a-M128,那么和契丹皇族(N1c2a1a1-M128)以及部分匈奴贵族(N1c*)的血统比较接近。
这个发现确实让人震惊,不过仔细对照历史,似乎也有蛛丝马迹可循。
首先周人起源何处,至今众说纷纭,所谓“先周”,狭义解释是居住在陕西岐山一带。但在他们定居岐山以前,已经有一段公刘以下迁徙的历史。
周人世系
周人自己追述祖先,称后稷发展农业,结果子孙忘记了农业,在北方畜牧卫生好几个世代,然后在公刘的时代才重新务农。
总体看,周人大约是在山西西南起家,沿着黄河迁徙,一度进入河套地区在此放牧。后来到公刘时代,在此由北向南,在泾水流域恢复农业,再南下进入土厚水丰的岐下。
周原示意图
周人为何要不停迁徙,在农业畜牧之间反复变更?
夏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引发人群迁徙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据邵时雍、刘海坤对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的研究表明,从距今5000年到距今3000年的一个变化趋势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原属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而到距今3000年时,干旱荒漠草原高原盆地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扩到内蒙古的二连浩特以东,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移到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及其以东的一些地区 。
因此,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原居民逐批转徙到更有利于生业的地区,是自然的事。
狄,也就是商代的鬼方,鬼方,应该就是周代的隗姓赤狄人,周人称之为狄,北方的非诸夏人都被称为狄,所以又有白狄,长狄,还有周王族同族的姬姓之狄。
名的小盂鼎铬文记载了周初一次伐“鬼方”的战果:“获聝四千八百□十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两,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十八羊。 ”可以看出鬼方的马、牛、羊并不比华夏各国多,而且羊特别少,显然不是专化的游牧部族。
所以,周人的族群成分及文化渊源,不仅在岐山的时候就是多元与多源,在此以前,很可能就接纳了来源及性质各异的族群成员及文化因素。
从文化上来看,周在取代商之前,只是其西部的一个边陲部落,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商。周人从商人那里学习青铜制造工艺,用商人的文字祭祀,记载,占卜,还奉祀商人的祖神。
即便在联合诸多部落一起灭商后,周人依然不能改变其小国寡民的特点,最终只能设置一个“封建亲戚,以樊屏周”的制度,来统治广大的东部地区。(直到今天,3100年过去了,N1a2a-M128才占北方汉族人口比例的0.7%。)
西周分封
结论:综合考古学和古代文献学的分析,姬周的来历应该已经可以确认了,中国上古史需要重新改写。姬周的祖先是生活在河套和山西北部的白狄人,白狄人的祖先是内蒙古的老虎山文化人群,而老虎山文化人群来自于西辽河红山文化人群的西进。在距今1万年到4000年前之间,以N1a2a-M128为主要父系的人群在整个华北地区扩散,参与了新石器时代华北人群的形成,最终成为汉族人群的重要父系类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