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烊”的便利店要“打烊”了?
锐评: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便利店悄然兴起,亏本、倒闭、扩张、联盟,也每天都在各地的便利店“此起彼伏”的上演。
有人说,24小时便利店是城市之光。它用一碗温热的面或是一杯飘着热气的咖啡,安抚我们疲惫的肠胃,化解孤独的情绪。
不知何时,24h便利店已经在我们身边遍地开花了,随处可见的罗森、全家、7-11等24h便利店,为深夜孤独的人提供一份寄托,是现代都市人的“避风塘”。
便利店的“多事之秋”
日本便利店巨头7-11被曝长期拖欠临时工加班费共计约4.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75万元,共计约3万名员工被拖欠工资。
据7-11便利店公布的消息,包括临时工在内的员工工资虽然由各家加盟店负担,但工资的计算和发放实际上则由公司总部代为执行。
今年9月,日本劳动监督部门发现,7-11总部计算方式有误,长期存在少付加班费的问题。从有记录可查的2012年3月份开始,7-11总计拖欠临时工加班费4.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75万元。
更严重的是,拖欠工资问题可能从日本7-11便利店上世纪70年代成立之初起就已经存在。
而从6月开始,日本全家针对24家门店进行缩短营业时间的实验,到了8月又将实验门店扩大到600家,才有了如今缩短营业时间的决定。
另一家便利店巨头罗森,也于4月宣布扩大深夜停业的店铺数量。今年9月,罗森还在其旗下店铺内进行过深夜时段不安排店员的实验——仅安排一个人在后台进行控制,对店内的监控摄像机进行确认,并负责商品的订购等操作。
▲图片来源:亿欧网
而这一切,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直维持着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经营成本越来越高。
便利店的跨界联合
便利店作为贴近年轻消费者的高频消费场景,已经成为快消品牌们触达用户的重要渠道。而趋于常态化的IP营销合作也为品牌商们在销售增长、产品升级、用户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实际的助力。
多家便利店巨头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全家试水自创IP的Biang!Biang!喵主题店,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罗森的泰迪熊店、哔哩哔哩和Kitty店,也都相应的增加了一些衍生服务和体验感。
▲图片来源:罗森官微
除了打造自己特有的IP,便利店业者们还大量开设咖啡销售业务。
9月6日,中石化易捷正式发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首批易捷咖啡店将在苏州的9家中石化加油站内同步开业,采用“外送+到店消费”的创新新零售模式。
而在此之前,全家、便利蜂等便利店都有各自的咖啡品类,其中2018年全家对外宣称去年已经卖掉4000万杯湃客咖啡,并喊话2019年的目标是1亿杯,而便利蜂在2018年咖啡的销售量上紧随全家。
除此之外,便利店去卖菜也不是新鲜事儿。并且,便利店+生鲜也不是内资便利店的狂欢,7-Eleven、罗森等日系便利店也早在探索这条路了。
但目前看来便利店卖菜这条路也不太成功。
下沉市场的硝烟
在一二线城市开满以后,便利店开始迅速的下沉再下沉。
三四线城市有一个核心的消费群体——小镇青年,他们有钱、有时间,对于消费升级有巨大的需求。
罗森中国目标是,2020年达到3000家以上门店。而此外,与罗森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全家、711也在中国加速开店:7-11方面表示将会每年保持新开30-40家门店的增速;全家则计划2020年前在全国开出7500家门店。
据《2018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报告》数据,长沙、深圳、太原、成都、东莞的便利店指数位列前五。
东莞因每944人就拥有一间便利店的高饱和度,被誉为便利店之都,美宜佳、天福、上好等连锁店品牌均出自于东莞。东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东莞连锁便利店总数超过3万家,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家。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地域性的连锁便利店正在紧密地进行区域布局,不给外来品牌可乘之机。厦门被1455家见福占据,西安的每一天达到1219家,武汉则是418家Today占领街道。
中国的地域性便利店品牌各自占据一方,与外来便利店的入侵相抗衡,他们各自选择一座二线、三线城市,继而紧密地排兵布阵。
同时,电商巨头通过赋能夫妻店加入混战。
2017年,京东对外宣布要在5年内开出100万家线下便利店,50%在农村;苏宁则计划通过“租、建、并、购、联”等方式,3年内将门店扩张至2万家;阿里通过零售通对天猫小店进行赋能。
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下沉市场,硝烟已经日渐浓烈,伴随着战争的进行,亏本、倒闭、扩张、联盟,每天都在中国各地的便利店领域上演。
未来的“危”与“机”
从2019年便利店行业发展来看,除了传统的7-11、全家等外资系与各地本土区域零售商的博弈外,以天猫、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系;以美宜佳、易捷等为代表的国资系;以顺丰、百世为代表的物流系;以便利蜂、见福为代表的资本系;以众库、零售通等为代表的供应链系都在参与便利店产业的角逐。
但较为意外的是,排名前几的并非是这些知名品牌,而是占据了加油站优势的便利店。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数据显示,中石化易捷目前排第一、中国石油的昆仑好客排第二、东莞糖酒集团的美宜佳排第三,而全家排第七,罗森排第九,7-11仅为第十名。
▲图片来源:中商情报网
数据显示,中国便利店2018年行业销售额已经达到2264亿元,在社零增速9%的情况下依然达到了19%的增速。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潜在的危机,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毕马威发布的《2019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土地租金与人力成本占到便利店费用支出的94%,近年来这两大因素的上涨挤压着本就微薄的盈利空间。
而相对于其他的店铺来说,24h便利店在人工成本上又增加了许多,而夜间消费的人总体来说还是不如日间的,总体人工成本就会上升。
越来越多的24小时便利店正在崛起,企业被时代洪流裹挟向前,中国的便利店正进入一种区域化、连锁化、集中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提高是必然趋势。非连锁经营品牌在供应链,品牌都不具竞争优势,未来的出路一方面是被行业头部玩家收入麾下,另一方面是形成连锁经营,主动变革,拥抱新零售的趋势。
可以说,便利店行业在开店狂潮中面临着成本端的严峻考验,将来只有具备最优秀战略规划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胜出。
更进一步说,便利店属于充分市场竞争行业,这类行业中的企业一旦获得竞争优势,形成护城河,地位就很难撼动,未来,完成便利店布局的零售巨头将迎来增长第二曲线。
素材来源:
锌财经:《便利店争夺下沉市场:更土、更深、更差异化》
苏宁财富资讯:《便利店在中国有没有未来?》
AI财经社:《24小时便利店之痒》
亿欧网:《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趋势:夫妻店空间无限,本土连锁仍是主流》
本文由《商界》杂志编辑部出品
作者:云掌财经
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