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外国文学译本基本上不能看,因为过去的生产条件落后?

本文原创,转载联系。

到底什么样的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好译本,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社会大众之中,都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明确的标准。

不过,如果是翻译翻得不好的作品,似乎就比较容易一眼看出了。

日前,译者李继宏接受媒体访问时称,“2000年以前,90年代、80年代出的那些译本基本上是不能看的”,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500

据媒体报道,在采访中,李继宏首先表示:

自己没有看过别人的译本,但是根据他自己在翻译界多年的经验,他有这么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2000年以前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基本上是不能看的。

500

李继宏解释了自己为何有此判断的原因。

他称,过去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而且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很艰困,所以国内很多译者掌握的资料其实是不充足的,这就局限了一个译者在翻译外国文学时的视野。

500

李继宏称,自己常常举一个例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翻译家傅雷,号称是巴尔扎克专家,但是他本人是连一本巴尔扎克全集都没有的。

500

李继宏强调,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译者要去翻译一个作家的作品,但是连这个作家的全集都没有,也可想而知,译者自身掌握这个作家的其他研究资料同样也是稀缺的。

李继宏又以傅雷为例,他说自己在看《傅雷日记》时常常看到,傅雷写自己译到某处时常常称自己看不懂,要写信到巴黎去问。

500

李继宏继续说,试想一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要寄一封信到巴黎去是何其艰难,中法没有直通航班,要么走海运,要么走前苏联,到莫斯科之后再进行中转。这样下来,寄一封信过去需要三个月,回来又是三个月,生产条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很难出好的译本。

李继宏又说到80年代,他称这个时候美国人已经看了几十年的电视,而国内的电视机根本不普及,甚至于收音机都比较少见,由此国内外的生活物质条件差异之大,导致了译者对于外国文学的理解是不足的。

500

最后,李继宏总结到,一是双方生活之遥远;二是资料的欠缺;三是通信条件也不发达,“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读懂那些书,所以那些译本在我看来是靠不住的”。

具体采访视频如下:

这段采访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不过却是几乎一边倒地进行批评。

首先是一个没有看过他人译本的译者居然好意思去点评,这是让很多网友觉得不可思议的。

500

500

其次,还有网友提到了李继宏的多部译作其实都存在着不小的瑕疵:

500

500

500

据查询,李继宏生于1980年,祖籍广东,翻译家。出版有百万级畅销译著《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与神对话》《了不起的盖茨比》《小王子》《维纳斯的诞生》等,译著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领域。

虽然李继宏的这些译本普遍都很畅销,但是争议也不小。

例如,他自己受访时曾称自己十天翻译完《追风筝的人》;而他翻译的多部法语著作都被指是看着英译本翻译成中文的,因为他本人根本不会法语;至于号称是用了三年时间才译完的《傲慢与偏见》则褒贬不一;童话《小王子》算是翻译得不错的,但也被认为失去了原著的神韵。

还有很多的网友称,过去的生产条件的确落后,但是也不能因为这样的客观因素就否定了旧的译本,尤其是一些老学者他们严谨的治学风格更是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500

500

最起码谦虚的品性,对照今天的译者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落差。

500

500

还有网友则是提到,按照李继宏的说法可以极端地认为,翻译这个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了,可能不用10年就应该被淘汰,社会上也不需要什么翻译家、译者了。

500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一个时代的译本都有其自身的长处与特点,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如果因为今天的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就否定旧的译本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事情。就如同网友所说的,我们现在生活是富足了,但一些专家学者却是变得浮躁了,治学的作风也没有过去的前辈们刻苦认真了,导致一些质量差的译本充斥在市面上,根本经不起读者与时间的考验。

大家认为呢?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