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猪肉佬变形记:弃笔从刀,人凭猪贵

11月26日,广东阳江一中,学生夹道欢迎,一辆货车缓缓驶入校园。

车上坐着十位尊贵的客人。

车身侧面的条幅,出卖了他们的身份——“阳江一中90届校友刘XX为母校110周年校庆捐赠10头大肥猪”。

500

捐赠者刘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养猪。他回忆起母校的传统,校庆时必会加菜,以前是一根腊肠一个鸭蛋,但是高中时的他经常吃不饱。

他说,现在能吃饱了,就想回报一下母校。

这次,学弟学妹们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500

500

以前,和猪有关的一切都在鄙视链底端:

养猪的起早贪黑伺候主子,杀猪的手起刀落业障满满,卖猪的血水淋漓档口讨生。养猪,就连老师吓唬学生,经常用的一句话都是,“不好好读书,就回家养猪”。

谁能想象到,2019年冬天的猪肉,已经成为了“秋冬轻奢单品”。一支口红只需要两三百,但是拿去买猪肉,不到半个月就能吃完。

90年毕业的刘先生,在二十九年后,终于等来了衣锦还乡的一天。

那些被全社会嫌弃的养猪的孩子,终于走出了霸道总裁的气场。

500

刘先生对母校是感激的。他说,母校不仅教会了他知识,更教会了他做人的自信,调和心中的自卑。

我们不知道刘先生经历了什么,但是在另一个时空,一个猪肉佬的人生只能用魔幻二字形容。

因为他的母校不仅仅是百年老校,更是中国最高学府,让人难以相信这里的天之骄子会提起杀猪刀。

人们唇边低语这两个字,灵魂深处升起战栗似的崇拜。

北大。

1

失落的陆步轩

2003年夏天,对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来说,是个转折点。

本来应该待在办公室的斯文书生,正在苍蝇乱飞血水横流的猪肉摊前卖猪肉。

从1999年开始,陆步轩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猪肉佬,但一篇《北大才子西安街头卖肉》的文章发表,让他突然“被迫成名”

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卖猪肉,这些仿佛天然对立的词汇,在同一语境下,激起千层浪。

500

档口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镜头和看热闹的人群,陆步轩穿个大背心儿,套一件被猪血染成酱色的皮围裙,肚皮松松垮垮,摇着扇子赶苍蝇,有记者采访他,“你以后想干什么?”

他叼着烟,埋头切肉,“我不敢说,命运基本上不掌握在我手里。”

500

这应该是陆步轩最失落的时候。

曾经他是身边人的榜样,现在却成了“反面教材”:

“那个上北大的混得不行,在摆摊卖猪肉了。”

“北大毕业还不是照样卖猪肉……”

连父亲都从村里赶来,指着他大骂:

“供你读大学,不是让你卖猪肉的。”

北大上学时,陆步轩的梦想是“改造社会”,但毕业那年,他先分到了柴油机配件厂,又在县计委落脚。

他的工作是临时工,工资只有正式工的一半,没有分房,住在六平米的门房里,日常工作就是端茶倒水,打扫卫生。

后来接受采访时,陆步轩说:“到我们那时候,知识已经无用了。”

记者问他:“你的同学中,改变命运的人有很多。”

陆步轩说:“每个人的际遇是不一样的。”

500

社会对于陆步轩的看法由此割裂:

有人觉得,他是在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有人觉得,他是时代浪潮下的一粒沙子。

他搞过装修,挖过金矿,开过小卖铺,最无奈的时候,还做过两年职业赌徒,但总是赚不到钱。

妻子因为看中他的大学生身份嫁个他,却始终没能过上文化人的生活,也和他离了婚。

1999年,陆步轩走投无路,在市场支了摊子,开始卖猪肉。

猪肉摊投入少,周转快,看起来落魄,但好歹能喂饱肚子。

500

君子远庖厨。

北大明晃晃的光环,让陆步轩看起来狼狈又割裂。

潜意识里,他觉得猪肉佬是在“残害生命”,那些一扇扇挂起来的猪肉,连同乱飞的苍蝇和刺鼻的腥味,常常带着索命的意思,闯入梦里。

陆步轩小心翼翼藏起自己的北大身份,从学校带回来的8箱书封在角落里,去隔壁小卖铺,只买烟酒,报纸杂志,连看都不看一眼。

他唯一像个文化人的地方,是一副眼镜。索性,店名也叫了“眼镜肉店”

500

眼镜肉店的生意很好。当时,中国的猪肉档口平均每日生猪销售量是1-2头,而陆步轩的档口,平均销售量在10-12头。

门店年营收过万,陆步轩买房买车,提前奔了小康。

猪肉卖得这么好,但陆步轩蠢蠢欲动,一心只想进入编制内——

2000年,眼镜肉店被拆迁,陆步轩四处打探,想进学校教书,四处求告,最后还是没有下文。

2003年的曝光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进入体制内的机会。

当时,全国媒体都在讨论用人机制、人才环境的问题,长安区档案馆邀请陆步轩去上班,负责参与本地年鉴编辑工作。

500

他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文案工作。眼镜肉店交给弟弟和徒弟打理,他有时间才过去看一眼。

虽然收入减少了,但陆步轩还是选择做公务员。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500

但是造化弄人。

在陆步轩离开后,猪肉价格突然一路飙升: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从2003年7月起,全国生猪价格从5.83元/公斤最高涨到9.66元/公斤,涨幅65.7%。

养猪,此前一直以农村散养为主,没什么技术含量,搭个猪圈,养几只,逢年过节杀猪吃肉,猪肉比不上牛羊肉“高档”,养猪杀猪都是“低到尘埃里”的行业。

随着肉价上涨,养猪的人多了起来。到2005年,生猪出栏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养猪逐渐规模化,年出栏量50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场成了主流。

500

养猪浪潮热热闹闹,陆步轩冷眼旁观。

在档案馆工作时,他出版了《屠夫看世界》,坦诚讲述了作为一个猪肉佬的思考。

北大校长许智宏说,“行行出状元,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陆步轩在书里,不以为然怼了回去:

既然北大学生卖肉完全正常,那么何不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

在北大开设屠夫系,内设屠宰专业,拔毛专业,剔皮剁骨专业,那样卖起肉来岂不更专业。

陆步轩在后记里写道:

“无论怎么说,我现在也算是一个正式在编的国家干部,旱涝保收。”


2

壹号土猪的生意经

2007年的年度热搜,猪肉涨价排第五。

而年度最佳段子,是一句沙和尚的吐槽:

大师兄,听说二师兄的肉,比师父的都贵了。

500

2007年,生猪批发价飚了两次,一度涨到了21.85元/公斤,比上一次的高点,涨了一倍。

500

陆步轩的北大学长陈生,带着做房地产和醋饮赚的钱,半路出家杀入养猪业。

陈生做了市场调查,发现市面上的猪都是无名猪,唯一的区别是耳标。这个猪耳朵上的“耳钉”,说明猪从哪个养殖场来,什么品种,算是一个身份证。

但是耳标不能带给猪肉溢价。大部分的猪肉,还在乱哄哄地无序竞争。

500

在吃穿住行都讲究品牌的年代,猪也应该拥有姓名。

这是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

于是,陈生的“壹号土猪”诞生了。

500

陈老板是国内最先提出“快乐养猪”理念的人之一。

他的壹号土猪堪称猪生赢家,它们吃好的,喝好的,住好的,偶尔听音乐,有事没事还能遛个弯儿。

这样养猪,香不香不好说,但一定比普通猪肉贵。

排骨市价18元/500g,陈生卖28元/500g;瘦肉市场价16元/500g,陈生卖25.8元/500g。

500

这是陈生的“小九九”:品牌加持,打出差异化竞争,单吃国内高端猪肉的所有市场。

壹号土猪狂飙猛进,在广州开了上百家门店。但是从2008年5月开始,猪周期来了——猪肉价格调头下行,一蹶不振。而壹号土猪,在低价竞争的冲击下有些吃不消了。

这时,陈生想到了自己的“网红”学弟陆步轩。

500

陈生邀请陆步轩到广州的壹号土猪店参观,陆步轩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猪肉还能这样卖。

陆步轩决定,重拾屠刀,和陈生一起创业。

他要做的,正是自己当年怼老校长的那句话——怎么不在北大开个屠夫系?

2009年,陈生出资,陆步轩编教材教学,屠夫学校成立了

陆步轩花两年时间完成《猪肉营销学》讲义,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猪肉教材。

屠夫学校实行全免费教学,首批招生68人,课时45天,通过练习砍木棍,锻炼分割猪肉所需的臂力,也包括档口管理,市场营销,猪肉烹饪等诸多课程,最后,经过军训、刀法、服务水平的几重选拔,只有40人拿到了毕业证

500

猪肉生意红红火火,但陆步轩始终放不下公家人的身份

2012年,猪肉价格再一次猛跌,全行业亏损,壹号土猪却在挣钱。

那一年,陈生和陆步轩收到了来自北大就业讲座的邀约。即便已经小有名气,陆步轩依然拒绝了母校——

“丢人啊。”

直到次年,两人才回到北大做创业分享。

上台前,陈生劝陆步轩不要卑屈。

但是忐忑走上台后,陆步轩抬起头看了一眼台下,开口第一句是——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500

陈生是中国极少一批嗅到养猪风口的人。

在中国养猪业的原始时代,他带着现代企业的品牌理念、管理理念杀入养猪业,操作了一波降维打击。

有人说,他是在利用学弟陆步轩的流量。但能想到这一点,陈生已经超过了99%的养猪户。

不过,陈生的土猪壹号还算不上这个行业的真正大玩家。真正将改变行业的人,还没有进场。


3

风口上的超级猪

前首富王健林到贵州扶贫时,当地干部满心欢喜地请求他投资一座猪场。

王首富以为不多,才十万头。但是听到报价之后,他以为自己被敲诈了——

“你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2014年万达宣布要在丹寨投资30亿,饲养30万头黑毛猪。考察一年之后,养猪计划胎死腹中。

万达最后决定,还是建个万达文旅小镇吧。14亿元,的确省钱多了。

500

从2003年老陆成名的那个夏天开始,猪肉价格起起伏伏的往事,画成数据图,就是让万达望而却步的“猪周期”。

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是养猪业的兵家常事。

一旦遭遇低谷,再大的投资都会变成泡影。所以养猪大佬往往战战兢兢,“身家千万,带毛的不算。”

500

想要扛住猪周期,你需要很多东西。

比如,运气。

2015年《环保保护法》出台,在全国划定的禁养区4.9 万个,面积63.6 万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21.3 万个。

500

还有2018年的猪瘟。据统计,为了控制疫情,目前已累计扑杀了119.3万只生猪。

运气之外,更重要的是准备。

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知道,养猪的技术门槛,其实比很多行业都要高。

你的准备不够,满盘皆输。

非洲猪瘟在东北爆发时最大的疫情地,在黑龙江明水猪场。这是一座号称拥有国内最高生物防护水平、聘请国内外顶级管理团队的猪场。但是财新记者调查后发现,外籍顾问抱怨,这里最大的隐患是——

他们不洗手。

猪场需要严密隔绝外界病菌,员工平时驻场,进出猪场需要沐浴消毒。但是没有人真正当回事,外籍顾问每天都像教导主任一样抓不洗手的违规员工。

500

非洲猪瘟爆发时,这里运输病猪死猪、母猪仔猪的车,竟然是同一辆,前后不消毒。

于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非洲猪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养猪业的现实:

不是养猪户低贱,而是大多数中国人还没见识过真正的现代化养猪业。

500

这些年,很多和养猪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高盛、网易、复星、碧桂园……都开始磨刀霍霍向猪厂。

网易6个人就能养两万只猪,他们背后是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和高科技养殖方案;

500

阿里的AI养猪,给每一只猪建档,包括品种、日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情况等,通过数据检测,判断猪是否患病,从而做出疫情预警;

京东搞了一个智慧养猪联盟,既有猪脸识别,还配有喂猪机器人和巡检机器人。

500

你说的养猪,和大佬们说的养猪,不再是同一种。

高科技、重资本的养猪业,即便你盖得了五星级酒店,你也未必能驾驭得了。

前两天,月薪两万招名校学生养猪的新闻上了热搜,但早在10年前,壹号土猪已经在用10万年薪招聘硕士卖肉了。

学历不再是桎梏,而是武器。

如今,猪肉佬陆步轩和师兄的公司有近万名员工,门店进驻全国20多个主要城市,连锁店超过2000家,去年销售额达到18亿。

今年双11,壹号土猪生鲜店的销售额达到了4个亿。

500

《屠夫看世界》这本书,老陆在2016年再版了一次。

当年他怼老校长“为什么不在北大开屠夫系”的那段话,再版时悄悄被删去了。

书名也改了,叫《北大屠夫》。

500

以前,老陆觉得自己“曾经在西安街头干着张飞的营生,与樊哙、郑屠之流抢饭碗的角色。”

现在他说,“我在全国是较为顶尖的猪肉专家,你可以拿教授来和我比。”

今年4月,老陆开通了抖音账号,在视频中,他站在档口,手里拿着杀猪刀,围裙上印着他最想说的话:

“庙堂无作为,肉案写春秋 ” 

500

尾声

我也曾经误解陆步轩,以为他的人生是一本励志书,二十年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了解更深一点,我发现,陆步轩的人生,其实算不上励志故事。

从天之骄子到万人唾骂,再从屠户到富翁,主导他人生的力量不是个人奋斗,而是历史的浪潮

当猪肉低贱时,卖肉者鄙;

当养猪业日渐繁荣,他这个北大猪肉佬又变成了香饽饽。

对陆步轩来说,他的生活其实和过去没有什么分别:

当年在菜市场剁猪肉,如今在抖音剁猪肉

但大家对他的看法,却彻头彻尾地改变了。

网上有很多人争论,陆步轩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狗屎运。

但我觉得,这些其实不重要。

究竟是他欠北大几分,还是北大欠了他几分,其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陆步轩背后的几十万中国猪肉佬们,和起起伏伏盛衰无定的养猪业。

陆步轩人生的前50年,时代留给猪肉佬的人生选择并不多,甚至他本人,都不待见这一行;

而如今,养猪业百花齐放,猪肉佬的人生也可以有一万种可能性:

可以做好品牌;可以做好科技;可以做大做强,带领一方百姓勤劳致富;可以做小做精,让中国人吃上更好更香的品质肉……

二师兄,未来可期。

《看见》 20130422 北大屠夫_新闻频道_央视网

陆步轩《北大屠夫》

任泽平,罗志恒,马图南,《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超级猪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恒大研究院

站务

全部专栏